分享

读书岛第62期活动纪要:《漫长的告别》非读不可的三个理由

 劳月 2021-02-05

文澜读书岛2020年第16期

(总第62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wen子哼哼

时间:2020年9月5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古荡文化家园(西湖书房)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浙江民生资讯广播提供媒体支持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我们的活动在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下午定期举行,分享讨论有趣的好书。为了方便更多的书友参与,我们的活动采取线下分享和线上钉钉群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16期活动,总第62期。今天的阅读分享会在杭州市西湖区古荡文化家园(西湖书房)进行,是在南宋御街小镇分享《绍兴十二年》之后,文澜读书岛第二次走进社区。古荡文化家园(西湖书房)是杭州市城市书房旗舰店、五星级文化家园、杭州市首个以“家”为概念的文化阵地。参加今天现场活动的是部分中奖的书友和来自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的朗读者。今天的活动照例采取多群联播方式,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钉钉群以及杭州语文课代表钉钉群、学校通讯新闻写作钉钉群同步播出,欢迎大家的参与!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第一次分享侦探小说,第一次和城市书房合作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更是第一次邀请自媒体达人作为分享嘉宾。她就是多次获得今日头条青云奖、写出过20万+爆款网文的自媒体达人wen子哼哼(我们简称她为“蚊子”)。她早就是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也是我在今日头条和微博上的笔友。今天她专程从温州过来,为大家作这次分享。今天分享的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篇小说《漫长的告别》。下面就有请wen子哼哼为我们作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文澜朗诵团的朗读者会为我们朗读《漫长的告别》精彩片段。

wen子哼哼:有句话说: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用这句话来评价《漫长的告别》,我觉得并不过分。村上春树更是对这部小说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漫长的告别》是部毫无瑕疵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

这本小说究竟好在哪里?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漫长的告别》“非读不可”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内容的独特性(关键词“稀有”)。主要表现在,雷蒙德·钱德勒和一百多年来的古典派不同,他的重心不在于设计“诡计”,而是在于发掘“动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把犯罪动机还给罪犯,而不只是给他一把匕首或者手枪。

我们都知道,推理小说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从起源来看,推理小说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而兴起的,它归根结底是一种供市民阶层消遣的文学。好不好看是最关键的,深不深刻就不是必选题了。为了达到这种阅读的快感,从一开始,推理小说作家们都把重心放在推理解密层面。

世界上第一部推理小说是1841年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创作的《莫格街凶杀案》。作为推理小说鼻祖的埃德加·爱伦·坡,确立了推理小说的三大元素——侦探、谜题、推理。到1953年《漫长的告别》出版的这100多年间,几乎99%的推理小说沿用的都是爱伦·坡所确立的模式。

此外,爱伦·坡还确定了很多模板式的东西,比如,小说讲述方式上“天才侦探+糊涂助手”;经典的谜题模式“密室杀人”;故事背景“偏僻小巷、破旧的房屋等”;推理方式“安乐椅模式”——神探足不出户仅靠二手资料就能破案、密码解析类等。

到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阿加莎·克里斯蒂更是把“侦探、谜题、推理”玩转得无以复加。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无懈可击的误导方式、石破天惊的逆转……等等。总之,在雷蒙德·钱德勒所代表的“硬汉派”推理小说之前,推理小说就是“解密至上”。无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是柯南·道尔,读他们的作品就像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斗智斗勇,惊险刺激,让人欲罢不能。这也是大众对于“推理小说”这一文体的主要印象。现在,推理小说的研究者,也把这类流派称为本格推理,或者古典派。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一个逃不掉的“宿命”。那就是,作家的“诡计”会不会有用完的一天?毕竟,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高峰,真的很难超越。事实也证明,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本格推理就陷入了一个粗制滥造的阶段,为了解密而解密。钱德勒对这种模式十分不满,曾经很刻薄地批评道:对于这类推理小说,只有天才和白痴才能猜到故事的结局。

所以,1953年《漫长的告别》出版,立马受到读者的热捧。它就像一股清流:诡计被弱化了,解密被淡化了,小说的悬疑气氛,被一种带有诗性的氛围代替了。

朗读环节:文澜朗诵团成员朱妍、瞿平朗读《漫长的告别》第31章片段:落魄的侦探马洛。

wen子哼哼:感谢两位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小说文本的魅力,表达得十分传神。

在这一章里,钱德勒把推理小说的魅力,从推理解密的刺激度,转移到“他笔下的城市,及一个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独感和挫败感”上,实现了悬疑性和深刻性的结合。我认为,这一章很好地体现了钱德勒的写作特点。

论犯罪手法和破案能力,《漫长的告别》真的算不上妙。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基本上猜到了小说的结尾。但是,从私家侦探马洛的视角出发,对洛杉矶甚至整个美国社会的批判,让我欲罢不能。

钱德勒用他的笔,揭露了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如何逼人犯罪的过程。他不光讲怎么杀人,还讲为什么杀人。比如,特里这个光荣负伤的老兵,为什么过得那么卑微、落魄?马洛为什么仅仅凭一面之缘,就为他两肋插刀?从媒体到警察,对这案子再三缄默,欲盖弥彰,又是为了什么?等等。应该说,钱德勒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批判,而不仅仅是一个案件的告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漫长的告别》看似是一部寻常的推理小说,挖到的却是文学的金矿。雷蒙德·钱德勒是唯一一位作品入选权威文库《美国文库》的推理作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个理由:人物的独特性(关键词“浪漫”)。主要表现在,钱德勒不再延续古典派塑造侦探的方式,也就是塑造一位高不可攀的名侦探形象,而是着力刻画平凡的小人物。从小人物身上,发掘社会和人性的大真相。不夸张地说,钱德勒提升了推理小说的文学格调。

钱德勒本人非常反感传统的本格推理,也就是古典派那种历史浪漫主义。他觉得,古典派的作家,根本就是闭门造车,不知道世界的真实模样。所以,他要刻画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用小人物的眼睛,展示一个最真实的人间。

这个小人物,就是硬汉侦探马洛。而在马洛之前,99%的侦探,非富即贵,衣食无忧。马洛则穷到连一个助手都请不起。爱伦·坡确立的那种“天才侦探+糊涂助手”模式直接被打破了。

我粗略罗列了马洛身上的几个特征:

1.没有官方身份,有营业执照,但随时有可能被警察吊销执照;

2.退伍士兵,一个人生活;

3.嗜酒如命,性格有明显缺陷,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4.接受的委托往往拿不上台面,委托人通常比罪犯更加令人厌恶;

5.调查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势力的阻扰,有时被黑帮狂扁,有时被警察暴打;

6.职业生涯中,黑金、毒品、黑帮、妓女、政客是常客;

7.缺钱,但是又很大方。主要表现在,最初目的只是为了钱,但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同情和愤慨难以自拔;

8.很能打,破案过程中“武戏”分量大;

9.破案以后,侦探往往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如果要说马洛有什么原型的话,恐怕就是钱德勒自己。雷蒙德·钱德勒1888年出身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年幼时随母亲定居英国,拥有英国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加拿大军队。战后回到美国,娶了比自己大18岁的模特茜茜。钱德勒的父亲酗酒成性,不知道是不是父亲酗酒的基因遗传给了钱德勒。回到美国之后,虽然他曾经进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担任记帐员,不久升任副总裁,生活一度富足而美好。但后来因为酗酒和旷工被开除。加上婚姻的不如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钱德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度想要自杀。万幸的是,文学拯救了他。

在另一部小说《重播》中,马洛曾说:“如果我不强硬,我就没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我认为,这句话,不仅是马洛的内心直白,也是作者钱德勒本人的。硬汉的“硬”,更多的是他面对生活和现实的一种态度。只有“硬”,才可以不被现实逼成软蛋。特里为什么吸引马洛?可能就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一点“硬”。比如说,第7章被警察暴力审讯的场景,真的就非常硬气。

钱德勒把自己身上最好的品质,都给了马洛。同时,他又把自己身上的另一些特质,那些让他疯狂、愤懑的,放到了小说的另一个人物身上,他就是畅销书作家罗杰·韦德。

朗读环节:文澜朗诵团成员黄海敏、诸海燕朗读《漫长的告别》第13章片段:初遇韦德夫人。

wen子哼哼: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朗诵!这是马洛第一次见到韦德夫人的场景。马洛直言不讳,他人生的三大爱好,就是喝酒、女人、象棋。女人,尤其是美女,不管是马洛,还是罗杰,抑或是钱德勒自己,都是他们命运中的关键人物。

在小说中,罗杰·韦德其实是比较悲惨的一个角色。他的结局,全部拜他的妻子所赐。现实中,钱德勒一生也为婚姻所困。他和妻子茜茜的婚姻,源于一见钟情。虽然母亲极力反对这段婚姻,但在母亲去世后没多久,钱德勒就把茜茜娶回了家。这对夫妇,相爱相杀一辈子,爱得热烈,也吵得凶猛。

钱德勒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写进小说里,嘲讽讥诮,比如大作家海明威。他曾在小说里给一个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称之为“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一定很精彩的家伙”。在《漫长的告别》中,钱德勒则把对自己的不满写到了罗杰·韦德身上。罗杰·韦德酗酒、逃避、自杀未遂,简直就是他自己的翻版。

现实中,钱德勒从来都不认可自己的作品,对自己过往的作品一概否定。小说中的罗杰·韦德,不止一次说自己:“所有作家都是废物,我更是最没用的。”“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混蛋。”钱德勒甚至借马洛之口如此评价:“我翻过他的书,我觉得是垃圾。”

小说中,作家与貌美的妻子住在富人区,交际于上层社会,在私下里,又各自龌龊着。现实里,钱德勒与妻子被视为好莱坞的“一对璧人”,但是暗地里,钱德勒也有婚外恋的经历,因而不得不维护着虚伪的形象。

钱德勒在小说中借马洛之口,对上流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大多数人要用一生一半的精力来保护一生从没有存在过的尊严。”这句话也可以看成他的内心自白。

我觉得,马洛和韦德,就像钱德勒的两面镜子。一面代表理想,一面代表现实。现实中,不管是钱德勒,还是我们这些读者,其实都不可能达到硬汉马洛的状态,那种混迹于江湖、又和红尘保持一定距离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都是像韦德一样“无法和世界告别”。

推理小说史上的名侦探很多,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就不用说了,还有江户川乱步笔下的明智小五郎,横沟正史笔下的金田一耕助等。在这么多的名侦探中,硬汉马洛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我想,就是这个人物身上的“浪漫气质”。他就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豪侠,敢于为了正确的事情,与世界短兵相接。

当我们读到马洛在大城市的格格不入时,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这种共鸣,我们从福尔摩斯、波洛身上,是绝不会找到的。

后来,雷蒙德·钱德勒和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等好莱坞大导演联手,在银幕上缔造了“黑色电影”和经典“美国硬汉”形象。此后,所有硬汉形象身上都有了马洛的影子,让一代代影迷津津乐道,这不是偶然的。

第三个理由:技巧的独特性(关键词“新潮”)。主要体现在钱德勒那种教科书级别的洗练文笔,让这部推理小说充满了“诗性的笔调”。

细心的读者可能也会发现,《漫长的告别》每一章,都是靠对话推进情节的。在对话的空隙中,钱德勒穿插了很多描写,比如自然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朗读环节:文澜朗诵团成员马艳敏、周沭罕朗读《漫长的告别》第5章片段:特里去墨西哥之前的最后一次会面。

wen子哼哼:这是小说的第5章,特里去墨西哥之前,和马洛的最后一次会面。有很多场景描写、人物描写,极为细腻。

这种写法,如果对照1928年范达因编写的“推理小说写作二十法则”,绝对是犯了大忌的。因为第16条就提到:过长的叙述性文字,微妙的人物分析,过度的气氛营造或是对于一些旁枝末节玩弄文字,都不应该出现在推理小说里。因为这些在犯罪的记录和推理的过程中完全不重要。但是,这对揭露犯罪之所以发生的社会性根源却极为重要。

为了让这种批判性的写法,不至于变成枯燥的说教,钱德勒采用了一种教科书级别的洗练文笔,让读者从他诗歌一般的语言中,自己体悟。这就让这部小说有了其他推理小说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性。

一是用文字拍摄画面。比如这段描写:“兴高采烈地说完这些,我撇下他走向后面的厨房。我打开热水,取下架子上的咖啡壶。我打湿滤芯,量些咖啡粉从壶顶倒进去,这时候水刚好开了。我倒水灌满那玩意儿的下半截,把它放在火上。我把上半截放上去,拧一下扣紧。”

“他已经跟着我走进了厨房。他在门框上靠了一会儿,然后一点一点挪到早餐角,贴着墙滑进座位。他还在颤抖。我取下架子上的一瓶老祖父威士忌,在一个大杯子里倒了一注的量。我知道他会需要一个大杯子。即便如此,他还是必须用两只手捧起杯子才能把酒送进嘴里。他咽下烈酒,砰的一声放下杯子,咚的一声躺在座位靠背上。”   

钱德勒的这些语言很有特点。他的句子都很短,而且,几乎不用形容词,喜欢用动词。短句+动词,使得他的描写就像一个电影长镜头,不断移动,不断聚焦,画面一帧一帧展现,就像在看电影一样。读他的小说,会很轻松。读者几乎不需要自己想象画面。他用动词和短句,就可以把画面呈现在眼前。我觉得这种语言风格,就是电影式的。很多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大作家、大诗人都非常推崇钱德勒,比如艾略特、村上春树、加缪、钱锺书、尤金·奥尼尔、奥登等。我觉得,这种教科书级别的洗练文笔,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细节非常真实。《漫长的告别》里道具很多,因为钱德勒十分看重细节。他在小说中借马洛之口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为什么这么注重细节?因为气氛太紧张,每一件小事都突出得活像一场表演,一个独一无二且异常重要的动作。此刻属于那种超级敏感的时刻,你每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无论多么不由自主,多么习惯成自然,都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有意识行为。你就像小儿麻痹症患者在学走路。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完全没有。”

通过细节,钱德勒追求一种真实——人物、场景和氛围的真实。他要把“杀人动机”还给杀人犯,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一把匕首或者手枪。

因为对细节的推崇,他也捧红了一个城市——洛杉矶。作家王朔去洛杉矶访问时,一看到这座城市就说,这是钱德勒的城市。

钱德勒同洛杉矶一起成长。他用独到的方法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细节,并提炼出它独特的氛围。他眼见着有些新移民发家致富,有些人却承受着痛苦,奋力挣扎,被洛杉矶夺走了希望。他见证了洛杉矶警察局等机构的崛起,虽然它们试图保护居民免受飞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但总是跟不上事态的步伐。他观察着新的城市压力如何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他将所有见闻记录下来,用犀利且时而愤怒的文字,捕捉洛杉矶施加给居民的影响。由此他赋予这座城市的形象,我们如今依然能辨识出来。

可以说,钱德勒用侦探的方式为我们切开了洛杉矶的毛细血管和美国城市的细胞。在他孤苦凄凉地独自去世后,出版商们用这样一句话来纪念他:“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就在地铁里读钱德勒吧。”


三是金句很多。钱德勒之后,文坛为他发明了一个专属词汇,“钱德勒式文风”(Chandleresque),以向他洗练、简洁、精准、锐利为特质的语言风格致敬。在《漫长的告别》中,钱德勒以最为成熟的语言风格,呈现了他十足的独特魅力。

我随手举几个例子:

“过道对面的美梦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甚至不属于那个世界。她无法被归类,遥不可及和清澈透亮得仿佛山泉,比水色还要难以捉摸。”

“法国人对此有个说法。那帮混蛋无论对什么都有个说法,而且往往正确。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你们这些男孩像打飞了的高尔夫球那样可爱。”

“我晕头转向,像个苦行僧;虚弱不堪,像台破旧的洗衣机;情绪低落,像是獾那瘪瘪的肚子;心惊胆战,像只受惊的山雀;不可能取得成功,就像装了条腿的芭蕾舞演员……”

钱德勒的语言,称得上是“抖搂着机灵”。很多人迷恋钱德勒是因为他的语言,包括王朔。西方文坛也称他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特别是《漫长的告别》里的这句“一声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学者止庵认为,40岁之后的人才能喜欢钱德勒的作品,因为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就无法体味句子中的美学意境。

在读《漫长的告别》之前,其实我并不知道钱德勒的另一个重要的身份:好莱坞编剧,而且是一位名编剧。但他的语言,还有他的居住城市——洛杉矶,好莱坞的所在地,让我觉得,钱德勒和好莱坞肯定有关系,事实果然如此。

他在电影史上创造了他者难以企及的纪录。尤其是他与导演比利·怀尔德一起为好莱坞缔造了激动人心的“黑色电影”,二位合作的电影《双重赔偿》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最佳剧本之一,并荣登美国百部经典电影榜单。此外,钱德勒作为编剧曾两度提名奥斯卡,给他打过下手的是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所以,钱德勒的小说精彩,不是偶然的。好莱坞的经历,让他的小说很耐看。

以上,就是我喜欢并推荐《漫长的告别》的三大理由。内容上的独特、人物形象上的魅力、语言风格上的干练。总的来说,我觉得钱德勒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品质,把推理小说这一通俗文学类型,上升到了纯文学的境界。就像武侠迷绕不过金庸,我觉得推理迷,也不应该错过雷蒙德·钱德勒。

劳月:感谢wen子哼哼的分享!我也谈几点感受:首先,读书岛活动开展三年了,第一次分享侦探推理小说,希望借此拓宽大家的阅读面、知识面。经典书要读,畅销书要读,其他好书也要读,侦探推理小说无疑是一个好的类型。第二,请蚊子来,是想让读书岛的阅读分享更鲜活一点,类型多一点。碎片化时代,大家都喜欢自媒体。欢迎大家去关注蚊子的今日头条、微博、百家号,她写的文章很受欢迎,曾经写过阅读量20万+的爆款网文。年轻人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让年轻人来读书岛分享阅读,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用多种方式参与到阅读中来。第三,阅读分享和朗读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新尝试。今天看来,这种形式还有很大的发展、完善空间,我们将进一步改进。

接下来是互动讨论时间,我们先请现场书友发言。之后,我们会留下时间给线上的书友。

书友陈燕: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这是侦探小说。读完以后,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漫长的告别”如何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私家侦探马洛与特里萍水相逢,建立了友谊,而这个友谊在我们看来也不是特别深交。后来特里离世,马洛觉得特里蒙受了冤屈,之后他就以这个为出发点,对案件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作者借马洛的经历,慢慢揭开了上流阶层的人际交往,扭曲的人性,紊乱的婚姻等阴暗面,最后结果也明了了,特里确实没有杀人,而且特里也没有真的离世,最后换了名字和容貌回来了。这样的结果也称不上惊喜。所以,这个“漫长的告别”,到底是对谁的告别?还是有点难以理解。

wen子哼哼: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首先,表层的意思是,特里去墨西哥城之前,在马洛家的这场告别一直持续了5个月。最后才明白,特里其实没有死。他利用了马洛对他的同情心或者认可度。所以,第一层意思是告别时间上的漫长。

第二层意思,我认为小说是想呈现一座城市里一些人的生活状态。马洛和特里的交往,以及对这件荒唐的案件进行了5个月的追踪,都是为了想证明在这个上流阶层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醉生梦死的,但最后证明特里也没例外。所以,这个告别是作者内心里对这个城市的告别。

第三层意思,马洛虽然因为职业的缘故,在和一个没有希望的人群交往,但马洛还是有着自己的生活准则,有自己的坚守。所以,最后一层意思,我认为是他在跟自己所接触的人群作一个告别,坚持做自己。

劳月:钱德勒和其他侦探小说家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价值观。别的侦探小说也针砭社会,但主角都是无所不能、没有瑕疵的完人。钱德勒小说的主角马洛则是在肮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总体上虽然是个正面形象,但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相比传统的侦探小说,他塑造的主角有点离经叛道,和很多的经典文学比较相像。

书友姚文明:文澜读书岛已经走过3年了,劳月老师办读书岛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分享交流,让更多的人去接触新的书。侦探小说我以前很少涉及,今天蚊子的分享,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我是怀着好奇心来参加活动的。随着分享的深入,我慢慢被吸引了,似乎看到了一些电影镜头,一些诗化的描写,激发了我对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人物的刻画,特别鲜活,似乎马洛就不断地穿梭在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坚守着自己的准则。

读书,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碎片化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或者跟随大流往前,或者逆流往后,做特立独行的自己。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对这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触发点也会不一样。通过今天的分享,可能我或者其他读者就会选择一个整块的时间,来慢慢品读这本书,和作者钱德勒建立一种新的联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开始。正如刚才wen子哼哼所说的,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悠长。文澜朗诵团的成员也是因为热爱,走在朗诵路上,走在推广阅读的道路上。感谢文澜朗诵团,感谢读书岛!

书友何水燕:读完本书,很多感慨。主人公马洛属于普通阶层,生活并不富有,甚至还有点寒酸,但却依然不失浪漫主义情怀,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感染着读者。对待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满腔真诚,以及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让读者感受到“硬汉”力量。马洛以及一部分警官内心里对职业底线的坚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有时候现实世界很残酷,但他告诉我们,心有理想,未来可期。

劳月:今天的分享和讨论就到这里。下一次读书岛活动安排在9月19日下午14:00在浙江图书馆2059室进行。由文澜读书岛书友王静静分享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在阅读分享了村上春树竭力推荐的《漫长的告别》之后,再来阅读分享村上春树这本最新的长篇小说,无疑是很有意思的。两部小说都以悬疑为特点,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也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欢迎书友们来一起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