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量思维势难除,两个老人吐心声

 太极璞谷斋360 2021-02-06

        回到金都,兴隆还不时回忆起他与轩源推手,当他闭上眼不分析不判断时,听对方是清晰很多的。轩源也肯定了他的这个感受。

        之后这几天,兴隆主动与小珠推手,想将一些感觉再找回来。

        忽然他似有所悟,说要再推推小珠,小珠便侧身站好让他推。

        他用揽雀尾最后一动,坐步变弓步,中轴变45度定轴延伸……开始手上还带着力,小珠不断提示,他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整,小珠被他轻松推开。

         小珠称赞他推得漂亮,他一高兴,蹦出一句,掷地有声:“就是推对方的轴!”小珠愣了一下,拉他站好让她推……

        “我刚才推的,有没有用力?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他没有吭声。

        小珠接着说:“我推你,只是把我的中轴融入45度天地轴而已。我没有推你的轴。推对方的轴,那如果对方没有轴,你又推什么?”

        下午杰哥如常来了,与兴隆推手。

        结束后小珠问兴隆感觉怎样?他说好,有新的感受。

        再问是什么感受?

        他说:“关键在尾闾。守着尾闾,杰哥就很难推到我了。”

        小珠看他又回到固有的思维中了。小珠学着不去争辩,因为,说得出来却做不到,或做出来是另一回事,这连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又能如何辩?但见他又绕进去,心里还是丝丝凉凉的。

        之后小珠与轩源说到这个插曲,轩源说:“兴隆这是典型的比量认识的思维:这个老师和那个老师谁说的有理?谁教的好用?这个方法好使有感觉,就是好方法;那个方法用不上,就不喜欢……不断地比量,增加到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多,真应了‘为学者日增’的古话。”

      “这种思维方式是世态常见,并不是不对,只是说他已习惯了这样的思维,一时跳不出来。”

      “这种实用性的,选择性的学习方法,只是人的一种小聪明,但缺乏智慧。如果他能拓宽,用哲学的思辨思想冷静拷问这一切是源自哪里?那就有不同的认识了。”

       “在多极世界,太极是多极的本源;太极世界,无极是太极的本源。只有明白母亲,明白道体,才能感悟在无极中,无形无相,万般诸空,能生万物,能生万法,本自俱足,不假外求……才能对世间一切法障观得真切,明白其意而不为之迷……”

        这正是轩源一如既往强调了无数遍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但闻者众,究竟又有几人入心呢?

        轩源的兴致好,说最近与东阳凌老师互通短信,感慨颇多,发于小珠看看。

        凌:“轩源老师您好!我想了很久,怎样用最直白的语言,简单明了地学太极拳。我结合了您所讲的和我老师传授的,并根据我多年的练习体会,我觉得太极十三势,中定确实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而且是玩太极刻刻不离的功夫。”

       “我认为太极分三个阶段去练习,一阶段将轴练出来,即打拳时能轴转。

        二阶段是要把轴练成点,就是平时讲的丹,丹既成圆,丹可大可小。

        三是把丹虚化为无丹。若是能搞清楚这三层功夫的理,就是轩源老师您来东阳讲课所指的内容。”

       “那三阶段是如何表现的呢?一阶段轴转,行拳时能感觉到凡是该动的部分是沿着中轴作圆周运动。

        二阶段是丹转,开始时能够在部分动作沿着丹或说某一点做球形运动并逐步增多,进而能丹轴交替自如转换运动。再然后只见丹转不见轴转,实际上轴已隐藏在丹中,不表现出来罢了。”

        三阶段就是行拳时上述的转动已很少或者已无了,你只感到行拳时自己处于一种很超然且静、净的状态。此时丹和轴隐去,但又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一阶段轴转主要练中定的中,侧重于支撑,稳定的转动,是在有形的阶段,属于您讲的,能量多些信息少些。

        二阶段丹转,应是逐步加强意的练习。整体来说还是一半有形,一半是意,即能入定了,就是您讲的信息与能量各半的状态。

        三阶段时期已无形无象,它全凭意的运作,是中定之定的状态。此时的定,中已处处是。此时就是您讲的已拥有信息态。

        纯度越纯,其所拥有的能量也越大。中定在十三势中是每势都必须具有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定,那什么八法十三势的都不是!

        但是有了中定,那么做什么势就是什么势。中是形,能量。定是意,信息,是内在的东西。所以轩源老师您很了不起,我看了很多太极拳的书,也接触过不少大师,但能够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掌握太极拳门道的,只有您。从此学习太极拳不会再难!”

        轩源:“凌师兄,过奖了!拜读过您的信息,我尊重您的分析、看法。三年前达峰来南城,我当时也是以这三点,和他讲的。我觉得您的总结,首先肯定‘太极十三势,以中定最重要’这一大前提,这已暗合太极者无极而生的原理。然后寻找中定的关键。我想,这起码方向不会错,符合大道从简的原理。

        其实点、线是没有分别的,点更接近本源(无极)而已。初学强调轴,无非是寻找、感受浑圆而已。

        钦佩您虚达的研究精神。您的一二三阶段论的表述确如此是,是您悟出来,说明您一样了不起!”

        凌:“轩源老师,您这样说,我真不敢当!要学好太极拳,真的需要有个好老师。有个明白的老师还不成,还得要会传授的老师。我说的三阶段也只是本人这几年下苦功积极学习您的传授精华,经过消化吸收,才反刍出来的一点体会和感受,只是想请老师指正,让它传承下去。我没有太多野心,要达成什么目的,或实现什么梦想,能懂太极拳最基本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就满足了。”

        轩源:“凌师兄,你的体会和感受非常好!若论传承,问题是,是否有人知道、理解并吸收呢?要知道,人最大的劣性是自以为是,总是强调我自己,夸大我自己,殊不知这样就令人陷入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得出六意这样一个怪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有大智慧的人去吸取营养呢?

       比如我讲的悬浮大法,和观察王老师运拳有很大关系。80年代王老师在南安的运拳,我以为是经典之作:大气、浑圆、悬浮……对我触动颇深。”

        方:“我的体会感受没什么,倒是反映出您的大道至简的本质,把繁杂的理论条理化,这是我们这些笨人的学习方法。我的老师说过,拳要往细里练,越来越细。这叫无微不至。太极拳也是一样。

        太极拳没有圆满的时候,什么时候没气了,它就圆满了。轩源老师您把那么难掌握的太极真谛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真是字字千金!又岂止太极之理呢?儒释道都是此理,您说对吗?我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一定要找个机会向您请教。”

       “我再讲一体会,任他巨力来打我,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巨力来时我接手不接力,这巨力不就成了清风吗?按风的来势以轴转应对,这时的风只能说叫做刮过;如用点来应对呢,叫掠过;如用炁点来应对才叫拂过。

        过山岗就啰嗦点了。这山岗上下天地线与地平线的角度越小,山岗便越平缓,风就越好过。这就是轩源老师您平时玩的差点睡到地上去了的原因。

       上面讲了那么多就只是一个中字,关键还是定字。从一开始接手就用心法掂量对方来势的大小方向虚实等,这就决定我用什么态势来应对,这就是您平常爱说的一个平衡接着一个平衡,实际它们的连接点是一个定接着一个定。正因为我定了,对方就不定了。这一招一式都离不开中定,只要一点点离开中定了,就什么都不是了。请指正。”

        轩源:“太妙了!用点妙,不用点更妙;手接妙,虚手(即无手)接更妙。关键在中定,方能知己知彼,从容应对,不听自听,不动随动。他有力,我无力,我不视其有力(力只不过是能量的低级表现形式而已,当一个人修习到随时随意能把自己的色身转化为能量态、信息态时,他人的力量是不能作用到我身的,他碰到你的身体,就会有落空的震撼感)。这大概就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意思吧。

        我以为打拳也罢,推手也罢,要随时守着你心中的无极,将自己的身心融于宇宙中,这样我相信假以时日,勤于感悟操作,就会达到无极态、太极态、多极态圆融合一,又可随机转化的高度。其时要虚即虚,要实即实,岂不妙哉?用这番话对兄大胆揣测,不知可否属意?”

        凌:“您与时俱进表述能量态和信息态的真实涵义,很能表达太极拳阴阳两极的动态阐述。特别是信息态涵盖意境表达更准确。我想说的是当这两态圆融的一瞬间,这种形态就是多极态、无极态要生未生这种状态。”

        轩源:“好!你这几条信息的波若表述,我完全赞同。真是海内存知己,知音在身旁!”

        小珠仔细几番阅读,仿佛听到他们英雄相惜的心声,即回复轩源:

       “信息收到且拜读了,精彩纷呈。这是两颗真诚的心灵对话。我将信息读给兴隆听了,他似乎对太极拳的内涵,通过你们的讨论而有新的触动,我亦感欣欣,谢谢师父!”

        轩源说:“那是浪子游人回归的对话而已,期间充满唏嘘、感叹、无奈,甚至有绝处逢生的饮泣,期间心酸处只有心知!这是两个倔老头的悲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