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行好,身体就好!说说“五徳养五脏”这件事

 老马lexb514vmq 2021-02-09

导读:今天学习五德养五脏以及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

今天说说五德养五脏的理论。

孔子少年学易,到晚年更是精深研究,心得良多。

如孔子作《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就说明,孔子到晚年,特别是通过对易学的研究,加上周游列国的人生实践,已贯通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能够从容观察天地的运行法则、体会天地的进化精神而反观自身,并追求人生的圆满与自在(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因为如此,使得孔子的学说,千年以来,都具有鲜活不衰的生命力。

01

从《论语》等典籍记载看,在孔子眼中,“天”不可欺,天道的运行无时不昭示人类认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顺天应时,改造生命。

试看春天,惊蛰春雷之后,地气回升,万物生长,百花开放,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唯大“仁”可以成就。

立夏之后,天气渐长,万物相见而不悖,相明而不昧,树木花草枝叶相向、花实相当,非大礼不可以显明。

正秋之季,收获之季,枫叶红遍山野,中秋之夜,勤劳之人,慰藉而喜悦,懒散之人无颜而羞愧,唯大义可以形容。

正冬之季,收藏之季,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之季也,非大智不可以相得。

这样,天道形象的昭示,加上五行与天时的对应关系,说明春天象征仁,夏天象征礼,秋天象征义,冬天象征智。

再后来,孔子的忠实信徒孟子作了更直接的总结,所谓“恻隐之心谓之仁,辞让之心谓之礼,羞恶之心谓之义,是非之心谓之智”。

这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地为木,在体为筋……”的论述是完全对应的。

值得说明的是,孔子和孟子都讲“信”,但并没有给“信”字下定义。

李仲愚先生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的论述中发现,这是五行中的“土”在人体藏象中的表现。

这种“土”可以是我们足下的土地。因其上承天心而万物资生,德和无疆而博大载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实不虚而大信无二。

加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临床总结,并参考孙思邈、张景岳等论述,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对应“仁、礼、信、义、智”五德。总结起来,即:无妄之心谓之信。

02

为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下图。

此为五德对应五脏图。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仁”如何会与肝与木对应呢?

我们知道,暴怒对肝脏有害,为了制暴,当长养慈悲恻隐之心,亦即仁爱之心,有此心,便无暴怒之由,亦无暴怒之事。

接下来,为了避免狂喜等因素对心的伤害,即应长养辞让之心,时时想到报国家的恩,报老师的恩,报父母的恩等。有此心,自然能礼贤下士,谦恭待人,对待落于自己头上的名闻利养,自然能辞能让。

为了避免忧悲等对肺腑的伤害,就应该培养羞恶之心,义之所在,当行则行,当忍则忍;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如孟子所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避免惊恐对人体肾脏的危害,就要长养是非之心,在大事大非面前,立得稳足跟,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具有这种精神,无疑就具备了大智慧。

这就是仁、礼、义、智四德,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四季和肝、心、肺、肾四脏。

而用无妄之心,就能避免多思、久思及不按时进食对脾的不良影响。

今时之人,生活节奏加快,夜生活增多,凡有应酬,即上酒楼。好吃的多吃,不好吃则少吃,又不能按时进食,即不能以“信”待脾胃,也因此胃病患者越来越多。

在五德之中,彰明“信”德,并把仁、义、礼、智四德有机地融通在一起。

总结起来就是“恻隐之心可以养肝,辞让之心可以养心,无妄之心可以养脾,羞恶之心可以养肺,是非之心可以养肾”。

这一套理念,贯通了中国人特有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孔孟之学于此完备了生理基础。医家用它,更能判断内伤的实质。

所以,这种理念,就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为物质和精神相互影响提供了哲学依据,最终成为“性命双修”的枢纽。

03

前文说到,仁、义、礼、智、信五德,与五行中的木、金、火、水、土有逐一对应的关系。

这里,文章就出来了:五行有相生相克,那么,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五德之间,是不是也有相生相克呢?如果有,又该如何理解呢?

李仲愚先生认为,不仅五行有相生相克,五德同样有相生相克。

因为,太极的一气运转,分化而成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相对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但都只是分别展现了太极五分之一的理、气、象、数,合之方成完整的太极。

人的德行亦一样,仁、义、礼、智、信五德,全是从人的良知中演绎出来的,都是良知的一部分,分则为五,合则为一。

这就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的谜底:若五行攒簇、五德和合,不是又恢复了人生本有的圆满清净的良知吗?历代祖师千经万典,亦不过太极五行、五行太极而已矣。

具体说来,恻隐之心谓之仁,辞让下之心谓之礼,无妄之心谓之信,羞恶之心谓之义,是非之心谓之智。

从相生的关系而言,仁对礼有益,礼对信有益,信对义有益,义对智有益,智对仁有益。

另一方面,过分执着于仁德,会伤害信德,而偏执的信,又可以用仁德去克制;执着于礼,会伤害义德;执着于信,会伤害智德;执着于义,会伤害仁德;执着于智,又会伤害礼德。

同时,仁有失之于柔弱,故以义激之;义有失之于刚猛,故以礼节之;礼有失之于拘谨,故以智达之;智有失之于狡诈,故以信立之;信有失之于偏执,故以仁导之等等。比较好理解的,是相生的关系。

比如仁爱之人,守规矩容易,辞让谦下亦容易;处事辞让谦下而守规矩的人,自然不容易失信;不说假话、讲信用的人,容易讲义气;讲义气、有羞恶之心,自然容易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则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济世利生,从而更加完善仁德。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医道灵源:李仲愚先生医道理法精要》,赵文整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7。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