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一个欺人妻女的地痞,却写下一首千古佳作,这首诗大家都学过

 天人合一1007 2021-02-09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提到,我个人以为能代表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转换的,在精神气质与风格特色上最为典型的两部作品:一个就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个就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我们今天就来赏读一下韦应物的这篇短小的千古名作——《滁州西涧》,诗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王兆鹏先生他的大数据统计的唐诗排行榜里,《滁州西涧》这首七绝小品在所有的唐诗名篇里头综合排名排在第十九位,可见其名头之盛、影响之大。那么这首诗好归好,大家也耳熟能详,可是它到底好在哪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呀,首先要来面对有关这首诗千年以来经常争论的几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它到底是一篇纯粹的写景诗呢,还是一篇有着政治象征意义的、有比兴寓意的讽喻诗呢?主张这首诗是纯粹的即景抒情的写景诗的这一派观点认为,从这首诗的——这首绝句的每一句话里都可以看出一幅完美的画面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山中河边生长着青青的野草,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正是作者的独爱之处、钟情之处。而“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

幽草生于涧边是视觉,而黄鹂深树鸣则是听觉,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所以别有生机、别有韵致。而这种画面感在后一联中得到完全地释放。“春潮带雨晚来急”,是说因为傍晚时分下了春雨,河面就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湍急了。而最有名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河了,所以只有一艘小船独自横飘在河岸上。这一句的画面感最为抢眼,所以到了宋代的时候,当时画院考试,就曾经以这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宋代皇家画院招举画师的一个考试题目,相当于高考的考题,可见其影响之大,也可见这首诗本身画面感之强,所以有如此鲜明的画面感。如果不是韦应物即景抒情之作,又怎么可能将一片暮春之景写得别有生机,如在目前呢?这种见字如面、见诗如面的感觉,《论诗》则以为既是一种诗风,也是自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来的一种独特的诗画相合的艺术创作风格。而对这种即景之情,写景论者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韦应物自己的人生实践和这首诗是完全相合的。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是写于公元781年,也就是唐德宗的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韦应物曾在滁州任刺史近三年,史载他“生性高洁,独爱诗文。尤好幽静,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说他任刺史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那么有此经历,借景抒怀,写下这样的写景名作——《滁州西涧》,就自然而然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种观点受到一种强有力的挑战,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来自于历史上有关滁州文化的两大代言人之二的欧阳修。之一的、第一的,毫无疑问就是韦应物。

滁州在唐代其实是一个小州,据隋唐的行政制度史我们知道,隋初的时候曾经改南谯州置滁州。当时滁州的辖区大约像今天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南谯,还有全椒和来安两县,但是到大业初年的时候便被废了,到了唐武德三年的时候,又重设滁州。天宝元年,改为永阳郡,到乾元元年又改为滁州。到了中唐时的滁州,根据韦应物自己的诗里说,是“州贫人吏稀”(出自韦应物《对春雪》,“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还有“四面尽荒山”(出自韦应物《简郡中诸生》,“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药园日芜没,书帷长自闲。惟当上客至,论诗一解颜。”),后来的欧阳修《醉翁亭记》里也明确地说“环滁皆山也”。所以因为交通不便,到了宋代依然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之地呀!而且据其人口论,它在唐代的州郡里头,属于典型的小州。所以此前滁州的名气并不大。

滁州得以名扬天下,最重要的两个形象代言人:一个就是写下《滁州西涧》的韦应物,一个就是写下《醉翁亭记》的欧阳修。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期,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失败之后,于庆历五年被贬为滁州知府。作为北宋文坛盟主,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欧阳修当然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非常感兴趣。他闲来无事,便去寻找韦应物当年书写《滁州西涧》的旧迹情怀,可是在一番巡察之后,欧阳修写下了自己一个非常重要的疑问。他居然发现,滁州之西居然并无西涧。欧阳修:,“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恒为州人之患,其小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然当时偶不以图经考,正恐在州界中也。”

这段话是说欧阳修自己到了滁州之后,寻访韦应物当年胜迹,才发现滁州城西乃是丰山,而丰山之中并无西涧,而城北山中倒是有一涧。欧阳修就猜,是不是在当时这个韦应物在地理方位上没有搞得很清楚,把城北的这条山涧就当成了滁州城西的山涧?可是要说是城北的这条山涧呢,欧阳修又觉得不太对。而城北的这条山涧呢,平常的时候水是很浅的,到了夏天反倒容易涨水,也就是只有在夏天的时候、有暴雨的时候,才会山涧像洪水一样发作,甚至成为附近居民、当地人的忧患所在。可它平常的时候,因为这条山涧水流非常小,根本没有什么舟船,另外江潮也到不了这个地方,所以怎么能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呢?

要知道,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是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781年,而欧阳修出任滁州知府是北宋庆历五年,也就是公元1045,两者之间不过才相隔两百六十多年而已。山川地貌虽有沧海桑田之变换,但这是自然的山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头,一条滁州西涧就消失不见了。欧阳修我们知道,他曾是北宋文坛盟主,又和宋祁同修《新唐书》,又曾经自修《新五代史》,那也是北宋有数的大史学家,所以他提出这样的疑问来,影响实在是太过巨大了。虽然自明代万历年间,李之茂撰修《滁阳志》以来,他首先反驳欧阳修的观点,力指滁州西涧就是滁州西北五里的乌土河,还又叫乌兔河。又有人说,因乌土河这个地方春潮不到,所谓“春潮带雨晚来急”嘛,所以又主张是应该是六合的芳草涧。当然万历时期的《滁阳志》,也就是地方志的影响更大,所以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滁州志》以及光绪年间的《滁州志》,也都沿用了明万历《滁阳志》的说法。

而到了1958年建国后,滁州城西开始修水库,把乌兔河这一段的因明代以来而产生的地名,比如说乌兔桥、野渡庵啊全都淹没了,所以到今天习惯上滁州人都说,滁州西涧——韦应物所说的滁州西涧已经被淹没在城西水库底下了。但这种说法呢,也并没有得到古人的公认,那么于是就产生了,尤其是在欧阳修提出了“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的疑问之后,像清代大诗人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就说:“西涧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谓西涧,潮所不至,指为今六合县之芳草涧,谓此涧亦以韦公诗而名,滁人争之。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这是说诗歌创作本来就有虚实的关系,哪能与现实一一对应呢。哪能写了“春潮带雨晚来急”,就一定要有江潮而至,以此争论这个地方到底在哪。王士祯说真的是像痴人说梦。

而清代另外一位著名的大诗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那就更说得直接了,他说:“起二句与下半无关。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谓此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先不说沈德潜的观点,他所嘲讽的“元人谓此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说的是怎样的观点呢?明初高棅﹝bǐng古同“柄”。﹞的《唐诗品汇》,其中就说:“欧阳子云:滁州城西乃是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谢叠山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

这是说到对于这首诗另外一派非常重要的观点。也就是针对欧阳修的疑问,这一派观点的人就认为欧阳修实在太傻啦,还真的要去找滁州西涧,完全没必要嘛,不必非要有一个滁州西涧。因为韦应物写的这个《滁州西涧》其实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其实寄寓了诗人的政治批判情怀,是讽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后来《千家诗》﹝《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全书共22 卷,录诗1281 首,都是律诗和绝句。﹞就认为“幽草生于涧边”,这比喻的是什么呢?比喻的是君子生不逢时啊;而黄鹂鸣于深树,讥刺的是什么呢?讽刺的是小人谗佞在位。春水本来很急,遇雨而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这比喻的是什么呢?时之将乱啊!而野渡有舟,却无人操楫、无人济河,这比喻的是什么?比喻的是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而用之。

尤其是野渡这个词,政治讽喻派观点的人认为,野渡一定要和要津对应起来理解。《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说:“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而“官居要津”之说向来是官场得意之论。所以把“野渡”和“要津”形成对比,政治讽喻派认为它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甚至连现代的《唐诗鉴赏辞典》也认为诗人借景述意,借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抒发这样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呢,恰同水急舟横。

从一首小诗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寓意之极其丰富,语境有时真是极尽深幽难寻啊!这就是汉语文化、汉语诗词的博大精深。比兴、譬喻确实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自《诗经》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特别优良的传统,但我个人以为若字字细抠,词词联想,什么都要往政治上一一对应,完全去靠的话,这也有点深文周纳之嫌。钱钟书先生治学有句名言,叫做“史必证实,诗可凿空”。胡应麟的《诗薮》也以为,是否真的有滁州西涧,不必深究,论诗不必拘泥于句句是实。我个人当然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我想换做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地还是想去问,那么韦应物所写的《滁州西涧》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地方呢?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定会有滁州西涧的真实的情景,韦应物见到它才会即景抒情。

我们知道,韦应物总共留下来五百多首诗。而他在滁州任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尤其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虽然这首《滁州西涧》最为有名,但只要真的有这么一个滁州西涧的话,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头就不可能只有《滁州西涧》这一首。循着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去看韦应物的作品,果然发现他的写西涧的诗,写滁州西涧的诗,果然不止《滁州西涧》这一首。除了《滁州西涧》,比如说还有《西涧即事示卢陟》(“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还有《西涧种柳》(“宰邑乖所愿,黾勉愧昔人。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置锸息微倦,临流睇归云。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还有《种药》诗(“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汲井既蒙泽,插楥亦扶倾。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悦玩从兹始,日夕绕庭行。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虽然题目里头没有说“西涧”,但诗中云:“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还有《再游西郊渡》(“水曲一追游,游人重怀恋。婵娟昨夜月,还向波中见。惊禽栖不定,流芳寒未遍。携手更何时,伫看花似霰。”),《乘月过西郊渡》(“远山含紫氛,春野霭云暮。值此归时月,留连西涧渡。谬当文墨会,得与群英遇。赏逐乱流翻,心将清景悟。行车俨未转,芳草空盈步。已举候亭火,犹爱村原树。还当守故扃,怅恨秉幽素。”)、《游西山》(时事方扰扰,幽赏独悠悠。弄泉朝涉涧,采石夜归州。挥翰题苍峭,下马历嵌丘。所爱唯山水,到此即淹留。)、《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译文:“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这里头都提到了滁州西涧。

据此而看,在韦应物当时滁州确有西涧,这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既然有这个西涧,为什么欧阳修找不到呢?我看有的学者写论文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差,这种观点确实很让人警醒。大概一般人看到西涧,都会把它想成一段山溪的名称,是山中的一条河流。可是确实像欧阳修所说,出了上水关向西望去,目力所及是一片坦荡,远处只有丰山如带。后来明清的时候,这一片宽阔坦荡之地一直是练兵的校场,只有一条小沙河水系,水流也很小,无怪乎欧阳公有无涧之感啊!

但是这条在城西水流很小的小沙河水系,它却在城西群山之间曲折穿行,总共绵延长达50多里,其中沟通龙蟠、三岔河、茅草岭、赤湖铺,最后经乌兔河入上水关。有学者考证,它入赤湖这一带,其实就是韦应物所写的滁州西涧。这个地方离城颇远,在滁州城西十多里处,南面是大丰山,北面是关山。所以涧,涧是什么?涧是两山间的流水。而且这里曾有旱路与水路的十字交叉口,所以又称得上是渡。古人呢,在没有桥的这个渡口啊,河口放着一条船,也不设艄公,两边各拴一条绳子,需要过河的人呢,只要自己来往拉动绳索,即可达到渡河的目的,这即可为之野渡了。

所以西涧——滁州西涧应该是有的,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既然有西涧,西涧确有,是不是这就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呢?其实也未必尽然。“独怜幽草涧边生”,一个“怜”字,“怜”者,爱也;一个“独”字,即可见出诗人独特的情怀来。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美人香草自屈原以来便别见情怀,而诗人却只爱涧边的幽草,而诗人却只爱远离尘嚣、远离喧嚣的涧边的幽草,甚至用深树鸣叫的黄鹂与之对应,与之对比,这可见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与自负的情怀。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况且有“独怜”二字的直抒胸臆,诗人的眼前景又岂能不带出心中情来呢?至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是千古佳句,写景固然传神奇妙,但景中是不是也寄寓着别样情怀呢?这里,“舟自横”的“横”,一般大多认为是横向、横浮,或者小船横置在水中。但细细推究、揣摩,从训诂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横”字其实很有讲究,古人说“涕泗横流”、“泣涕横流”,又说比如“灾祸横起”、“江河横溢”、“议论横生”、“唾沫横飞”、“老泪横流”、“横行当世”、“才华横溢”等等,这些地方的“横”其实都并不是指横向。

所以有人据“野渡无人舟自横”所做的画作,把小船都画成横向的,这恐怕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误区。其实,横由横向引申为纵横,引申为到处。到处漂浮,才更符合此处“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形象。东坡先生晚年,从万里流放之地海南全身而归,至江南到润州的金山寺,见当年李公麟﹝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图》等。﹞为他画的肖像,感慨作题画诗云:“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种历经沧桑坎坷的身似不系之舟,而又别有自负与自信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正是人生别样的舟自横的状态吗?

所以从知人论诗、知人论事的角度看,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旧唐书》论其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而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其实也是京兆韦氏,韦应物虽不与之同宗,但亦可见其出身不凡。韦应物少逢“开元盛世”,尤尚少年游侠,他十五岁起,即以三卫郎成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甚至史书载之“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甚至苦之”,可见其青少年放纵之性格、之个性。

后来“安史之乱”起,天下分崩、山河破碎,国仇家恨才激发起这个年轻人别样的情怀。他立志读书,少食寡欲,重塑人生远大志向,但自代宗到德宗年间,先后多次出仕、任职,因个性狷介(狷juàn介一指拘谨小心;二指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屡犯权贵,而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他一生曾被迫多次辞官或退职,而每次辞官或被退职之后,他也不回家,他就僻居或隐居在各处僧舍之中,与寺院僧人为五,可见其个性之独特。而他为官一任,总勤于吏职,简政爱民,甚至在苏州刺史任上写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名联,忧时爱民之心,见于字里行间。

沈德潜评析曰“不负心语”,“不负心语”那就是良心话。韦应物晚年最后任苏州刺史,作为一方大员,韦应物任期期满之后,居然一贫如洗,居然没有川资回京候选,只得寄寓于苏州的无定寺,最后客死他乡,居然贫病穷困而死。所以他的才情、他的气质、他的成长经历、他的“不负心语”,让他不屑于官场的蝇营狗苟、让他不屑于尘世的繁华喧嚣,而去“独怜幽草”,而乐见“春潮带雨晚来急”中“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既可是滁州西涧中的实情实景,又是风雨飘摇的时事中韦应物他自己人生的实情实景啊!

当盛时不再,志向难伸,诗人守着自己的内心,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独怜幽草 、野渡自横,怕不也是一种人生独特的风景。况且还有他热爱的诗,还有他独见独怜的西涧风景。所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虽景色凄凄,却远离尘嚣。

我在这苍茫的世间,用诗呼吸了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