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扉别集(31)到了黄河心不甘 | 张国领专栏

 原鄉書院 2021-02-09


柴扉别集(31

到了黄河心不甘

张国领

楚辞大师文怀沙,在中央台的一档节目中谈到河南时,曾说过一句让河南人颇感骄傲的话,他说:“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娘。” 

姑且不说这评价是否准确,我听了之后为老人的直言敢讲翘了一次大拇指。为他点赞,不是因为我是个河南人,而是因为大师不愧是大师,他对事物的理解与众不同,看问题看到了根子上。

抛开文大师的话不说,来到中原大地的人,随便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就能从中窥见许多朝代的更替,感慨无数皇帝的轮换,这却是中国人都公认的事实。

调回河南之后,我生怕别人说我没文化,经常一个人跑到没人处,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翻来覆去地找寻,可最后还是没能找到传说中的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不过我从书页中找到了众多中华古都的所在地,它们大部分在河南,可以说,在河南悠久的历史上,没有建过都城的城市是少数派。

说来可能没人相信,我参军入伍之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老家的神垕镇,连最近的禹县县城我都没有去过。如果去过一次的话,那么我入伍前也算是去过帝都、开过眼界的人了,因为,禹县城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第一都”--夏都。

当年夏朝的都城,如今只是我们河南的一个县城。还有不少曾经的古都,有的还是十几朝古都,目前也仅混成了个地级市而已,由此可见,民间和文化界的许多说法,并没有夸张,河南,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神奇地方。

回到河南,按照惯例,领导找我谈过一次话,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回河南了,离家近了,但要把心思更好地放在工作上,不要有事没事总往老家跑。我对领导的表态是:“离家近了,见到亲人就容易了,所以就不用经常往家跑。

领导也可能就是例行公事提提要求,但我真的当真了,在河南工作两年半时间,一次老家也没回过。

不过我没有做到像大禹治水那样,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次到南阳出差,车子路过我家门口,我请同事们下车稍事休息,让家人赶快烧了一锅鸡蛋茶,请每位同事喝了一碗解渴。

曾找我谈话的那位领导,有一年到北京来,相聚时夸我在河南的表现如何如何好。我说:“我是最听您话的,在您手下工作两年多,一次老家没回过。

他听了吃惊不已,瞪大眼睛说:“我也就是给你提提醒,你还真的就没回去过?”我说:“我要回去的话,必须向您请假,您想想,我向您请过一次假没有?”他哈哈大笑着说:“是我的失职,喝酒喝酒……”

我对领导说的这些,不是想要表白什么,就是让他明白,我在河南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私心。实际上,严格说我把工作也当成了私心,因为调回河南便没想过再调动,一心只想着好好工作,锻炼自己,假若有一天部队不需要我了,转业到地方工作时,自己能力强就不怕不好安置。

现在想想,有时候没有私心也决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这直接导致我忽略了很多生活的体验,有很多值得去了解的东西没有了解到,该看看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也没有机会去看看,就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我也缘铿一面,只是在火车上匆匆路过一次。

但我去过一座山,与洛阳有关,它就是邙山。

邙山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海拔仅250米左右,绵延190余公里,似一条卧龙从洛阳城一直蜿蜒到郑州北郊。

当时的郑州,由于还未开发出什么风景名胜,这座矮得像一堆堆土包包的北邙山丘,就被盼星星、盼月亮的郑州人,起了个相当诱人的名字,叫邙山黄河游览区。

我就是被这吸引人的名字给诱惑去的。

那是1995年夏天,父亲和姑父一起到郑州来,姑父是来看他的女儿,当时我表姐一家都在郑州生活。父亲是来看我的。

住了两天后,在粮食厅工作的表姐夫,我平时叫他表哥,就和我商量,周日要带两位老人去看看邙山黄河风景区。

我立马赞成,因为调来郑州一年多了,邙山黄河这两个名字,我只听说过没见过,正想去饱览母亲河迷人的风光呢。

那天吃过早饭,我们坐上直达公交车就朝着邙山风景区出发了。既然是被称为风景区,我想那里一定是风景迷人。想我在安徽时,因为工作需要曾十上黄山,五上九华,两上天柱山,一上琅琊,所以我也是见过风景的人,一路上我的心里都在想象着,邙山风景区是不是比我见过的这些山都要更美呢。

四十分钟后,到达邙山脚下,下车后,我和表哥、表姐陪着两位老人,进了景区大门后,就开始爬山。

爬到一半时,体形偏胖的表哥提出休息一会儿,两位身材精瘦的老人还没有劳累的迹象,但既然表哥提议了,我们就坐在路边草地上休息。

表姐从包里拿出几瓶矿泉水,递给我一瓶,却被我拒绝了。因为我之前见过矿泉水,并没有喝过它。我总觉得它就是把我家石头缝里流出的山泉,罐进塑料瓶子里来卖,无色无味无营养,纯粹就是骗城里人的。

他们看我不喝,便自顾自地喝了起来,在这休息喝水的当口,姑父很快表达了对邙山的失望,说这爬了半天了,没发现有啥好看的,还没有我们老家的大刘山好看。

父亲比较理解我们的心意,对姑父说:“山跟山不同,你不能拿老家的山和这的山比,老家的山再好,别说让人家掏钱去看,你请人都没有人去。

这时从我们面前又有一队人马经过,正向山上攀去。父亲的话好像得到了验证,姑父也就不再说什么,我们也跟在大队人马的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再往上走,看到的邙山头,松树好像是刚栽不久,叶不茂盛,枝不发达,周围的黄土甚至没有青草覆盖,松软得只要踩上去一脚,就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窝儿。

我心里也颇感失望。这和书本上写的邙山完全不一样嘛。书上说,邙山位于黄河南岸,是崤山的支脉,是历朝历代的风水宝地,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葬之地。自从东汉以来,这里就先后埋葬了24位皇帝,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据统计,包括皇族大臣,达官显贵的陵墓在内,邙山上下总共有超过1000多座古代陵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地球人都知道。

以邙山为中心,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范围,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被人们称作“东方金字塔”。据说早在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来邙山登高望远的游人就络绎不绝。

唐朝诗人张籍在一首诗里曾经写道:“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由此可见邙山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常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邙山既然这样魅力无穷,决不只是它的墓葬作用。要不郑州市政府也不会下大力气在这里修建世界上最大的炎黄二帝雕像了。

我知道书中大多是历史,眼前看到的才是现实。这真应了那句俗话“看景不如听景”。转了几座粗制滥造的水泥亭子之后,姑父说:“实在没啥玩的,也没啥看头,咱就往山下走吧。

表哥看老人没有玩尽兴,对我说:“再往前去三四公里是黄河渡,我们带老人去那里看看。

表哥是老郑州,但对游览区也是和我一样,初次光临。于是我就征求老人的意见,父亲率先表示同意。三四公里的路程对于我是不在话下,对于老人们可是不算轻松。

这时表哥看到乡间土路上,有来来往往的四轮拖拉机,就上前请人家载我们一程,司机很爽快,说:“上吧,五快钱单趟。”表哥一听开价还算合理,就领着我们攀上了拖拉机的空车斗。

车斗里没有凳子,我们每人就双手用力抓着车头的边沿,人蹲在里面,那架势倒像是在农村搭顺风车的,完全不像是来旅游的,不但颠簸不堪,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拖拉机驶过时,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车子行驶了几分钟后,就到了一个村庄,司机说声到了。我们下车刚想掸去一身的尘土,听见司机说:“掏钱!二十五。”我说:“不是五元吗?”司机说:“一人五元,你们五个人总共二十五元。

表哥一听就急了,说:“我是省粮食厅的,你这样坑人,我要找你们村主任去说理。”这时村里突然就走出来十几个人,不问青红皂白,纷纷质问我们是不是想坐霸王车,还说坐车不给钱,你就是省委书记也不行。

我一看这架势,心想强龙不压地头蛇,赶紧打圆场说:“不是不给钱,是他一开始没有给我们说清楚,我们是来看风景的,不是来吵架的。”边说边掏出25元钱递给司机,就当是破财免灾。

那群人还在说个没完,我们便不再理睬他们,穿过一个寨墙的豁口,顺着一溜下坡,来到了黄河边。

此时的黄河风平浪静,既没有船工的号子,也没有野马一样的巨浪奔腾,只是不言不语地演绎着诗仙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和表哥陪老人家站在黄河岸边,看着没有任何波涛起伏的,宽广浑浊的黄色河水,我估计每个人的心里都很不平静。因为无端被村民坑去了二十块钱,因为被坑钱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在这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边,在这心仪已久的邙山黄河风景游览区里,我们没有看到应有的美,却看到了不应有的丑陋……

作者简介

张国领,河南禹州神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大校警衔。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1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2009中国散文排榜”第六名、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