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说“三十而立”,是在感叹自己到了三十岁,总算知礼了《大梦春秋》125

 金色年华554 2021-02-10

作为往古来今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文人,孔子的一生实际上十分不顺利,充满了挫折和悲剧感。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了,十七岁上,母亲又离开人世,他在凄凉中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拮据,少不得忍受四处的冷眼。十九岁时,孔子娶了祖上同样来自宋国的并官氏;二十岁,儿子孔鲤出生,后来又有了一个女儿。家庭的建立和孩子的降生,让本来就家境艰难的孔子更加感到生活的压力,他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但孔子出身低微,做的都是底层工作,比如给季氏管理仓库、放牧牛羊之类,皆为“鄙事”,贵族们看不起。

如果生活就这样延续下去,孔子的一生将会泯然众人,不可能把名字留在史册上。把他从庸常大众之中拖出来的,是他对学问——尤其是“礼”的热爱。孔子虽然家贫,毕竟生于士族家庭,而士人必定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种基本的教育是士人求职、谋生的必经之途。孔子学习六艺,自然也是为了进身谋生,但他比绝大多数士人看得深远,在求职、谋生之外,想要发现礼乐的深层价值——它们对国家与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不得不说,孔子天生异禀,他对礼乐的兴趣几乎与生俱来。幼年时代做游戏,别的孩子或许忙着过家家,孔子却一本正经,陈设俎豆礼器,模仿大人们的礼仪动作,玩得不亦乐乎。而到了十五岁,即正式学习礼乐的年龄,早熟的孔子已经做出决定,要做学问,把研究礼乐作为一生的追求。

这种超出常人的对礼乐的喜好,宿命般地决定了孔子未来人生的走向,他的成功、失败,喜悦、悲伤,无不与他视若生命的礼息息相关。

孔子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不放过任何充实自己的机会。他一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但虚心请教过的人却数不胜数。这些人中间,既有知名人士,比如鲁国的乐官师襄子、郯国之君,也有更多默默无闻者。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向他们学习。

曲阜,三孔

孔子向郯国之君请教,是在公元前525年,那一年孔子二十七岁。三年之后,即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已经有了一些名气,齐景公姜杵臼和晏婴访问鲁国,曾专门向孔子请教。很可能就是在此前后,孔子开始授徒设教,成了一位老师。

很多年之后,孔子回忆往事,缕述人生,称自己“三十而立”。何谓“立”?应该是指立身成名,而立身成名的凭借,正是孔子念兹在兹的礼。

孔子说“三十而立”,是在感叹自己到了三十岁,总算知礼了。

三十岁之后,孔子声望日隆,世卿大族也对他刮目相看。公元前518年,鲁三桓之一的孟氏宗主仲孙貜临死前,曾叮嘱他的两个儿子何忌(仲孙何忌,后继任为孟氏宗主)与阅(南宫阅),要向孔子虚心学礼。

这一年,孔子三十四岁。能够得到孟氏如此青睐,说明孔子已经名声卓然,而他很可能也因此有了从政的念头,希望把自己满肚子的学问用于治理国家。但彼时鲁国之政掌握在季孙意如手中,而季孙意如又是“不臣”的典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瞧季孙意如不顺眼,季孙意如也从没打算给孔子做官的机会。

仅仅一年之后,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姬裯灭季氏不成,反被三桓联手逐出国境,逃亡到了齐国。稍后,孔子也离开鲁国,前往齐都临淄。孔子之所以选择此时赴齐,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避开鲁国内乱,二是希望在齐国找到做官的机会,毕竟,齐景公姜杵臼曾向他问礼,而且双方印象也都很不错。

孔子说“三十而立”,是在感叹自己到了三十岁,总算知礼了

洛阳,“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

孔子在齐国差一点如愿。姜杵臼问以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当尽君道,臣当尽臣道,诸如此类。彼时姜杵臼失政,民心在田氏,所以孔子的这个回答让姜杵臼很高兴。但高兴归高兴,姜杵臼并不想重用孔子,原因不好说,可能是有人劝阻,也可能是他本人担心会遭到世卿大族的群起反对,总之,姜杵臼最终以自己年老为借口,拒绝了孔子。

孔子在齐国郁郁不得志,待了不到一年,就回到了鲁国。他在齐国唯一的收获就是听到了正宗的韶乐,沉迷其中,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说“三十而立”,是在感叹自己到了三十岁,总算知礼了

临淄,孔子闻韶处

从公元前516年开始,孔子在鲁国安心教书,研究学问,度过了人生中最安稳无虞的一段时光,直到“以陪臣执国命”的阳虎看上了他。 

(《大梦春秋》125,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