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寒养生 | “冬藏”转“春生”

 jinasdhxz19ade 2021-02-13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十二月中,解见前。”《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始乳: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农历),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到年尾,养生需转轨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慢慢结束的转折点,大寒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如何养生?首先牢记四要点:

1、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大寒时节,动植物多处于冬眠状态来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长做准备。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冬天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阴精,伤及肾脏。

2、动宜慢——微汗即可

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谓“小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应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3、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4、心宜平——节制喜怒晒太阳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让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因此,此节气中要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大寒养生做好四个三

一、多吃“三种”食物

经过一个冬天的进补,会感觉很油腻,容易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大寒时节,饮食上应从油腻转向清淡,注意荤素搭配。

民间有大寒吃“三冬”的传统,需要注意的是,“三冬”性凉,一次不要吃太多,不要生吃,可在做菜或煲汤时加入。

1、冬瓜

冬瓜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可帮助降低血糖、降血脂,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不错的食疗效果。红烧冬瓜、冬瓜炖排骨,都是大寒时节既营养又美味的菜品。

2、冬枣

中医认为冬枣味甘、性平,可益心、润肺、合脾、健胃、养血安神。

冬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蒸冬枣、糯米冬枣羹都是不错的选择。

3、冬甘蔗

冬甘蔗能补血润燥,不但提神,还能清热、下气、补肺益胃。甘蔗清甜,入菜可增味提鲜,大寒吃甘蔗可制作甘蔗炖羊肉、甘蔗虾等。

二、大寒喝好这“三样”

1、当归生姜羊肉汤

“三冬”性凉,可选择生姜羊肉汤进行调和。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古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驱散寒冷、温中补血,被誉为“冬季暖身第一汤”。

2、白菜萝卜汤

大寒多吃白菜,可帮助疏散、平衡体内的热,远离高脂肪。加入白萝卜,可缓解冬天嗓子疼、鼻塞、咳嗽有痰等上火症状。白菜萝卜汤清养作用甚佳,有通利肠胃,清热散血,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功效。

3、枸杞红枣茶

大寒,也是夏病冬治、祛斑美白的好时机。中医认为,气血失和或肝气郁积,血行不畅,瘀滞在脸部,就容易形成面部色斑。大寒喝枸杞红枣茶,可以补肝肾,滋养祛斑。如果易发脾气,可以放一两朵菊花理肝气。

三、大寒之后要防“三寒”

1、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专家指出,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2、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道医介绍,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3、防脚寒:做个暖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

四、大寒多按“三穴位”

1、百会穴:能降血压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2、期门穴:疏心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

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3、太溪穴:滋润补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