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何如此重要?今人要如何阅读?

 明日大雪飘 2021-02-16

也许您会好奇,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几句原文外,《禹贡》《牧誓》等篇目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尚书》为什么在节目中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尚书》?

下面,就为您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禹贡》与《牧誓》还说了啥?

《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的方式演绎了《尚书》中的《禹贡》和《牧誓》两篇,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和《牧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几句。

那么《禹贡》何以叫“禹贡”?周武王的“予其誓”到底又说了些什么誓言呢?

我们先从《禹贡》说起。

《禹贡》何以叫“禹贡”?“禹”很好理解,因为本篇记述的主要是大禹治理山河、划分九州的故事,那么“贡”是什么意思呢?有现代学者认为,《说文》中说“贡,献功也”,《禹贡》之所以叫“禹贡”,是因为讲的就是大禹的功绩。不过,古人认为,《禹贡》之所以叫“禹贡”,是因为“禹制九州贡法”,即大禹制定了九州缴纳贡赋的制度。

从《禹贡》的内容看,全篇大体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节目中反复诵读的那几句,相当于序言,概述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全篇的主要内容,详述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河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了五服制度;第四部分是最后六句“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思是东面到大海,西面到沙漠地带,从北方到南方,四海之内都领受了国王的德教,总结歌颂了禹所建立的巨大功业。

节目中反复提到了划定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情况。那么《禹贡》又是怎么记述九州的呢?

一般首先是介绍该州的地理位置,如“海、岱惟青州”,即是说渤海和泰山之间就是青州,即今山东半岛一带;然后介绍该州的水利治理情况,然后是土质及赋税的等级,如扬州“厥田下下”,就是说扬州的田土是最下等的,所以节目中说扬州是最穷的;然后还会介绍该州要进贡的物品,如介绍荆州的贡品时说“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就是说荆州的贡品是鸟羽、旄牛尾、象牙、犀牛皮及金银铜三种金属;最后还会提到各州贡道的路线。

《牧誓》记述的是周武王在牧野誓师之事,

就是一篇战争动员令。

《牧誓》记述的是周武王在牧野誓师之事,就是一篇战争动员令。周武王首先历数了商纣王的四条罪状:一是听信妇人的话,武王引用了一句古语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就是说母鸡是不能在早上打鸣的,母鸡如果在早上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以此批评商纣王听信妇人的话;二是不祭祖宗和神灵;三是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隶而不任用同宗兄弟;四是残暴地压迫百姓,节目中提到的那些纣王暴虐的细节,更多出自《史记》的记载。然后武王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就是说我姬发要替天行道,推翻这个暴君了,最后还发布了作战的纪律要求。

除《牧誓》之外,《尚书》中还有《甘誓》《汤誓》《费誓》《秦誓》等多篇誓词,这些篇章对后世的战争檄文有很大影响,最著名的莫过于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尚书》为何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当然,《尚书》对于后世的影响,远不止于誓词一端,正如节目中反复强调的,《尚书》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何以这样说呢?

称《尚书》是“政书之祖”,主要是从政治哲学角度说,《尚书》树立了我国古代政治的纲领,对古代政治有重大的影响。

《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正如《尚书序》中说孔子编定《尚书》,是用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编《尚书》就是弘扬大道,作为后世帝王的教科书。

如今故宫太和殿挂着一块乾隆皇帝书写的“建极绥猷”的牌匾,就与《尚书》密切相关。

“建极”源自《尚书·洪范》,《洪范》篇讲述了九条治国大法,其中第五条就是“建用皇极”,就是建立王道的最高原则 ;“绥猷”源自《尚书·汤诰》,其中说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意思是说上天赋予了民众善性,顺着这种善性来安抚教化,就是帝王之道。即此亦可见《尚书》作为治政大法的影响之一斑。

而且《尚书》的这种政治影响还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更广泛作用于东亚文化圈,如据统计,日本天皇年号出典最多的就是《尚书》。

称《尚书》是“史书之源”,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尚书》记载了尧、舜、禹、夏、商、周时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尚书》作为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对于中国古代的史书写作也有重要影响。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虞书部分的《尧典》记载了尧舜禅让的历史,还记载了二分二至的天文历法知识;夏书部分的《禹贡》是古代最早的地理文献;商书部分的《盘庚》记述了盘庚迁殷的历史;周书部分的《大诰》《召诰》等记录了周公东征、营建洛邑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我国的上古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从史书写作的角度来说,《尚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例如《禹贡》就是后世史书地理志的源头;又如“二十四史”中,宋以前的断代史,一般都叫“某书”,如《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应该就是受到《尚书》中“夏书”“商书”“周书”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政治哲学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尚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确实当得起“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尚书》?

《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确实是非常伟大,但毕竟是几千年以前的事,我们今天还有必要读吗?答案是有必要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尚书》呢?

节目中,孔子的学生也问到了类似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尚书》中的许多智慧,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仍有借鉴意义。无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的民本思想,还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尧典》)的政治理想,抑或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洪范》)的公平正道,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无论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仲虺之诰》)的谦逊好学,还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旅獒》)的谨小慎微,抑或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命中》)的实践笃行,都为我们点明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人生智慧。

《尚书》中有这么多智慧,我们又怎能不读呢?不过,《尚书》自古号称难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好在我们有三全本《尚书》,每篇都有题解,介绍全篇大意及层次,疑难字词都有注音释义,全文都有白话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扫除阅读的障碍。如果您也想领略《尚书》中的智慧,那么读三全本《尚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