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肖战糊了”看校园追星,当一线教师深度参与,问题就复杂了

 轶工坊 2021-02-16

这几天网上充斥着“肖战糊了”四个字,这本不过是某位学生社交平台账号的“昵称”,但因为老师的参与和发表观点,让事态变得复杂。如果有人还不了解“肖战糊了”背后的“故事”,就自行搜索一下,这里是不方便细说的。而今天,我只是想以这件事为切入口,聊聊校园追星。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追星族”,校园也不例外。只是,现在校园“追星族”追的明星不再以科技界、文学界、教育界名人为主,而是以娱乐界或体育界名人为主。有调查显示,大学和中学崇拜的偶像中,超过99%为演员和运动员。
因为喜欢某个明星,所以看他(她)演的电影,听他(她)唱的歌。极度着迷的年轻人,会疯狂收集偶像的画册、给偶像写信、模仿偶像的着装打扮和饮食。他们对偶像的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恋爱情史如数家珍。如果网上有人爆偶像的“黑料”,他们会竭尽全力予以解释;如果有人不小心在他们面前说了一句偶像的坏话,他们会还以暴风骤雨般的攻击。
这一切若都发生在学生身上倒也罢了,然而在一些学校,个别年轻的一线教师也参与其中,让本就复杂的“校园追星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当教师因颜值而疯狂喜欢上某个明星,并公开表态不容学生“讽刺”该明星时,“追星”就有点“借助公权力排除异己”的感觉了。
那么,一线教师究竟该不该深度参与校园追星呢?我们需要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
从个体角度看,教师是普通的成年人,无论他年龄多大,都有追星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追星对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不喜欢的明星进行批评。他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成小众的“追星圈”,结伴参加明星的现场演唱会,组织明星的生日会或线下交友会。

从集体角度看,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未成年的学生们。
未成年的孩子大多没什么鉴别能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老师深度追星,孩子们也会跟着深度追星;老师追星运动员,学生多比较喜欢运动;老师追星科学家,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梦想成为科学家;老师追星“小鲜肉”,学生们就希望自己成为“小鲜肉”。当然,不是所有学生的偶像都与老师一样,他们也会有与老师完全不同的偶像,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对老师的偶像“嗤之以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发生了与“肖战糊了”有关的一系列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楷模”,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水平、民族素质的提高程度和国家的兴衰。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的言行和正面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以力量、以信心,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
综合个体、集体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发现,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偶像,可以不认同别人的偶像,也可以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偶像,但不应该在校园这样的场所公开宣扬自己的偶像,更不应该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偶像被诋毁而与学生发生冲突。就算学生有意或无意“冒犯”了自己的偶像,也应该理性、冷静地面对,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度和宽容。也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有崇拜的偶像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大家应尽量选择一些能促进自己成长或职业发展的人作为偶像。据说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比尔·盖茨的办公室里就悬挂了一张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画像。盖茨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我一生中有两大爱好,除电脑外,就是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为自己找到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也为自己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谈及他中学时期偶像时这样说“我之所以酷爱鲁迅、冰心和母亲,是因为鲁迅教会我冷静地、批判地、愤怒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与温暖;母亲讲的‘只问耕耘’和她的艰苦奋斗则带给我不求功名富贵、不怕困苦环境,排除万难去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
教师亦是如此,我们何不在自己的偶像名单中添加一些教育领域的名人、科技人文领域的强者。这样既可以让我们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又可以给学生们以正面健康的引导。
当走上了三尺讲台,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而是要尽快转变思想和行为,以适应教师身份。吵着闹着要父母帮忙买机票去遥远的城市观看偶像的演唱会;加入偶像粉丝后援群体,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偶像呐喊助威等等这些追星行为,就让那些不在教育一线的年轻人去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