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上的艰辛

 三驾马车1966 2021-02-16

大地上的艰辛

刘向军

正月里,我带着老父亲驱车40里来到古陕州,参观这里的地坑院。

游客很多。丰衣足食的人们假期里无事可做,走出高楼大厦,乐得花钱走进在黄土地上打出的这些窑洞来看热闹,看稀罕,或者追忆过往。

古陕州地这一处地坑院落群虽然也建在黄土地上,但是并没有我的家乡那些地坑窑洞院那么宽敞高大,主要是这里的黄土层的厚度相对浅一点。而黄河以北,我的家乡的那些地坑院,建在真正的黄土高坡上,窑洞更加高大,因为崖顶的土层更厚。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古陕州的这一处地坑窑洞院落群得到了有效的开发。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水泥地板、石台阶,使这些院落和窑洞在古朴中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总之,这些院落给人的感觉是住在窑洞里一定比高楼大厦更美、更舒服。

这其实不过是一种艺术的复古情绪而已。穴居式的窑洞只能这样少量的作为古董,供世人凭吊、怀念或者欣赏。大量的窑洞早已被彻底摧毁、填平。住进高耗能的高楼大厦,这也早已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我搀扶着年逾九旬的老父亲,勉强参观了其中的两三个地坑院,他就再走不动了。他的腿脚很不灵便,在跨一处台阶时,右腿一打闪,身子就歪倒在地上。而窑洞那又长又陡的洞坡,父亲更是完全无法行走。父亲叹息自己的腿一年不如一年了,我也叹息自己无法带着老父亲回到从前。其中有一个窑洞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旧式农具,我想搀扶父亲进去看一看。父亲说:“不用看了,咱家的窑洞里都有。”我只好搀扶着他走出地坑院,然后让他坐上轮椅原路返回。

这是确实的,我家的地坑院和土窑洞比这里的地坑院和土窑洞要地道、古朴得多,那是一种纯原始的、未曾雕琢的地坑院和土窑洞。当年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全家人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挖院不止,打窑洞不止。前后历经十年的艰辛,我们用手挖肩挑,才终于建成了那座10孔窑洞的地坑院。

我家地坑院的洞坡比陕州地坑院的洞坡要长得多,父亲已经无力独自上下地坑院了。虽然我们的地坑院几乎闲置,但我们还是舍不得把它填平当地种或者盖房子,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艰辛的记忆留在大地上。时不时地,常有人端着相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地去拍摄我家那地道的地坑院,把它当作大地上的奇绝的艺术来欣赏。

艰辛的生存或许某一天就这样成了后人眼中值得赞叹的艺术。但在我的心里,无论是眼前陕州这些艺术化了的地坑院,还是我家那座原始、质朴的地坑院,并不是什么艺术,而始终是大地上艰辛生活的记录,是父亲和我们全家人永远的回味。

2021.2.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