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独居

 安文书屋 2013-01-21

本文参加了【人生百味】有奖征文活动

                        独   

 

 

母亲今年80岁了,仍然一个人住在故乡那孔土窑洞里,舍不得离开。我多次接她老人家进城住,她都不肯来。把车开到家门口,硬把她接来,最多住不了一个,就非要回乡下去不可。

母亲对土窑洞情有独钟,喜欢农村那个虽然不大,但树木茂盛,绿荫覆盖,春季有花,秋季有果的小院落,是因为这是她和父亲含辛茹苦缔造的家园。这里的一切都记载着她生活的艰难和辛酸,浸透着她人生的血泪和汗水。从青年到中年,再到暮年,土窑洞、小院落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据母亲讲,当年置下这孔窑洞时,小的像牛鼻窟窿。是在她和父亲手里,请人重新挖洗崖面,把窑顶提高到有料礓石棚的位置,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高5,深254,宽敞明亮的大窑洞。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漫长岁月里,为改变缺吃少穿,捉襟见肘的日子。母亲管着一家近10口人的穿衣吃饭,从棉花的播种到采摘,从轧、弹、搓、纺、浆、织、染、捶,再到裁、缝、洗、补的整个过程,都是笨重落后的手工操作,还要用多余的布卖钱换粮。年轻的母亲夜夜坐在窑洞内的土炕上,伴着昏黄的油灯,摇着纺车,踏着织布机,等候着在戏台子下做小生意的父亲,从寒冷的冬夜中挑担归来,直到鸡叫夜半。豆大的灯光将母亲辛勤的身影投向整个窑洞壁,高大伟岸。嗡嗡嗡嗡单调得让人打盹的纺车声,咣当咣当,咯吱咯吱,邻居都能听见的织布机声,淹没了母亲的青春年华。

母亲不识字,却深深懂得“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古训。“跟上啥人学啥人”,她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激励自己,鼓舞孩子。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气,供养所有儿女上完了中学和大学。当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长大成人,要离开她的时候,她却以女人少有的大度和气魄,做出令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正确抉择。最小的弟弟去支援西藏建设时,她亲自送到兰州火车站。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刻,许多人都哭成了泪人,她却一滴泪也没有流。当我们全家从农村迁进城里时,要将她一同迁出时,她坚决支持我们迁转,却坚持不要迁转她的户口;当孙子一家回去看望她老人家时,她却说你们有空要多陪陪你妈。每当我回家看望她时,她都说:“妈好好的,你要多忙公家的事,少操心我。”

话是这么讲,然而,母亲一人独居在家,我怎能放心得下呢。经常回家看看,姐妹及弟弟也都争相孝敬。带上时鲜的水果、奶粉、滋补品回家看望她。母亲并不孤独,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秦腔戏,我们为她买了收音机、电视机。我们还接母亲乘飞机、搭火车、坐小车,去华山、乾陵、大佛寺、法门寺、翠华山、楼观台及北京、兰州等地去旅游。每当重孙回家,她更是乐不可支。有儿女的孝敬,有生生死死在一起的乡亲们的照顾,他老人独居在家并不孤独。村上人说她年轻时受了别人没受过的苦,老了享了别人没享过的福。

母亲毕竟到了耄耋之年,一人独居在家,令我心中时时不安、无奈,决定给她请保姆,她却死活不肯要,先后请过34个都没停几天,她就以种种理由辞退了。母亲一生都是这样,凡自己能做的事,绝不劳驾和求拜别人。

令人欣慰的是母亲虽已80高龄,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心理清白。她独居农村,空气新鲜,心情舒畅,性格开朗,生活规律,早晚刷牙,晨起锻炼,不生闲气。乡亲邻里和睦相处,因而健康长寿。想起妻初进城市,几年时间里都不很习惯,我便理解了母亲。

唉,真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啊!

 

刊载于200235《陕西民声报》)

 

 

 

 

  


 

1990年于老家窑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