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把内经说明白》系列之十三 阴阳平衡的调理

 火岩山 2021-02-16
主题:阴阳平衡的调理
作者:张富松
        读了不少的《黄帝内经》解读版本,只有张志聪在解读《黄帝内经》中把辨别阴阳平衡的标准讲清楚了的。如何辨别阴阳不平衡的标准,如何调节阴阳不平衡的方法都在《灵枢-终始第九》张志聪版P58~72中讲清楚了的,《素问》等多处也有论述。当然真正会用又不仅仅只是这一篇所讲理论所能完全奏效的,必须融汇灌通,仔细辨证,得失毁于粗心大意,当知生命的宝贵!
        我要讲的是:
        一,学习医学理论,概念要清楚,才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要一头雾水。
        二,要融汇贯通,不要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其三。因为天人合一,大宇宙,小宇宙都太复杂了,所以《黄帝内经》里讲清楚了一切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种问题,创立了方方面面的系统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要用来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其三。真正的会用《黄帝内经》法理调理身体,没有什么病治不好,尤其是治未病,只要大家有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全民大健康很容易实现的!
         第一:要清楚的是:为什么左寸脉为人迎脉为阳?为什么春夏季的人迎脉要略强于气口脉才是正常的?才是阴阳平衡的,称为“平人脉”就是阴阳平衡的脉象。
        第二,为什么称右寸脉为气口脉(又称脉口脉,脉口脉分明就是寸口脉)为阴?为什么秋冬季诊气口脉要略强于人迎脉?才是阴阳平衡的?
        上面的两个为什么?“左脉口人迎脉”五个字,注明了人迎脉是脉口脉即寸口脉的位置,可是几千年来解读《黄帝内经》的不少书籍以及现在的不少人都说“人迎脉在人迎穴喉节旁的位置”,因此成书至今几千年后的今天,真正的能辨阴阳平衡的,能调理阴阳平衡的谁?同理“右脉口气口脉”,不只是注明了气口脉是脉口脉,还注明了这时的脉象是“病气”层面造成的。
        假如秋冬季“气口脉”较人迎脉盛多了是地之五味造成的,春夏季人迎脉较气口脉盛多了是伤及天之六气造成的,这是其一,这时候的病容易调理好。
        由于连辨别的标准都错了,还谈什么调理呢?春夏季阳气升,左人迎脉略盛于右脉口脉;秋冬季阳气降,阴气升,气口脉略盛于人迎脉,人体的阴阳就是平衡的。充分证明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人要遵天地之道而生存,遵天地之道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天之道:风寒暑湿燥火,应人体之六腑;地之道:五谷杂粮,鸡鸭鱼肉,应人体之五脏。
         只要明白了“天道”即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公转并自转的,逆时针公转一圈为一年有一年四季,顺时针自转一圈为一天有白天黑夜。春季万物生长,秋冬季万物凋零,你去大自然中观察各种藤蔓植物是怎么旋转爬上大树的?藤蔓植物为什么都顺时针旋转爬上树枝的?并且凡是遇到攀爬上没有生命的“靠山”,它的“抓手”都会萎缩,凡是攀爬上有生命的“靠山”,它的抓手就会越长越结实,天地之阴阳,植物知道,动物知道……
        我们居住在北半球,面南而立,无论是一天还是一年(一天有十二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有春夏秋冬四季)太阳总是从我们的左手边升起来,阳是早晨是中午是春天(同时也有阴,只不过阳气处于上升过程),阳应人体的肝,阳应人体的左手寸脉,所以中医说“肝在左边”主升发,肝应天地升发之阳气,天人合一,所以人体的左手寸口脉应天地阳气之升,命名为人迎脉,是因为春夏季阳气升,比右手寸脉(命名为气口脉或又称脉口脉)要略盛一点才是正常的脉象。说“脉口人迎脉,气口脉” ,不是中医常说的寸口脉吗?怎么多少解读《黄帝内经》的要说“人迎脉是人迎穴喉结旁的脉”呢?
       而下午晚上或秋冬季太阳从右手边下降,阴气胜于阳气,人应天地之道,所以右手气口脉会略盛于左手人迎脉才是阴阳平衡的。肺应秋季天气之阴生,主肃降,肾应冬季之寒,主闭藏,闭藏阳气,植物知道,动物知道,人要应天地之道才能健康。
         又由于阳气“趋上”,阴气“趋下”,这是一种指向性的描述。人迎穴在心肺上焦之上,为阳中之上位,命名左手寸口脉为人迎脉,暗示左手寸口脉为候:人身阳气的部位。人迎脉不是人迎穴处的那个动脉处的脉。
        结果一个“人迎脉”的命名含义被误读了几千年,几千年来我们都在说“阴阳平衡的”问题,却一直误读阴阳平衡的基本标准,连标准都搞错了的中医还是中医吗?我们早就走偏了!我们早就丢掉了金飯碗,在此,我们跪拜前辈张志聪吧!
       另外“趋上,趋下”的描述是一种指向性的描述,“上”有上之上,“下”有下之下,也分阴阳,中焦脾胃也有阴阳上下之分,阴阳不同之异,是谁和谁相比较而存在的。
        说阳邪趋上伤上焦,阴邪趋下伤下焦这种定律是一种指向性的归纳描述,难道阳邪伤上焦心肺,不伤髓海大脑?髓海大脑就没有上下?就只有阳邪?没有阴邪?“痰迷清窍”不是阴邪吗?中焦脾胃阳邪阴邪不伤它们?“胃上有热消食易饥,胃上有寒食不化,寒生热,热生寒,即阴生阳,阳生阴,大肠小肠属于胃”,这些定理说明:阴阳邪是同一个病邪的两种表现形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表现出来的寒热,是人体阴阳的外现;“.偏热性体质的病人易治,偏寒性体质的病人难治”,道出了一个人身体的偏阳偏阴治疗的难易程度。今天的我们对这些理论的概念没有搞清楚
        就中焦脾胃来说:阳热伤上的胃,阴寒伤中焦下之下的大肠小肠。热令消食易饥,寒令食不化,阴阳寒热交争腹胀肠呜之症,当今的医学治不好,我被治了几十年,我一学医,很快就好了,湿,瘀,风,痰,总之浊气全被我排除了,那是人体自己还有排除异己的功能,身体干什么我就帮她干什么?身体里干净了,什么病都没有了,还需要他们来抢救?
         上焦之上,阳中之阳,谓之“悬阳”。一个“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的定律也被误读了几千年。解读“悬阳”是心脏,治病一开始,必须刺悬阳,照解读谁敢刺心脏?中医早就走偏了!至今不知道“悬阳”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两卫”是指的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调和“二卫”,也不知道“悬阳”究竟有多重要。
         还有“……浊气在中……刺中脉,出浊气”这条定律也被误读了:“浊气”是“食物残渣”之浅视,真正的是“以觕求之”,造成几千年以来我们不知道“浊气”是些什么垃圾?造成人体一身浊气,百病丛生,宣布这样病治不好,那样病治不好,就这样的解读让入侵人体的细菌病毒安然无恙,让壮大它们的各种垃圾在我们的“皮肤之中”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堆积如山今天的医学早就走偏了!真正的《黄帝内经》法理完全能治好他们宣布治不好的疾病,快把金飯碗撿回来吧!尤其中医院校快学习《黄帝内经》吧!我们自己办了几十年的中医院校用了几十年的垃圾教材,害了多少中医学子?害了多少人的生命?利益集团罪恶滔天!
         天道阴阳的思维方法才是中医的辨证法理。一年有一年的不同气候,一天有一天的不同温度变化。气温总是早上,春季开始上升,中午,夏季温度最高……我们生活在北半球,面南而立,太阳总是从左手,从东方升起,往头顶往右手往西边落下,假如我们头北足南躺下,太阳总是从冬季从足下从左边升起来是春季,应人体的肝脏,主生发,肝主升,人体应天地之阴阳,左手寸脉主阳,命名为人迎脉;太阳往北方巡行到头顶是夏季,应人体的心脏,“心脏为阳中之太阳,主神明,主神识,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为君主之官,为少阴,主枢主开”;太阳越过头顶往右边巡行并从上往右足下巡行是秋季,肺应秋季,主肃降,主萧杀,为相傅之官,管着除心脏之外的各个脏腑;从右足下的西边往左足下巡行到了东边应冬季,人体的肾脏应冬季,“主闭藏,为阴中之太阴,为少阴,主枢主开,为先天之本,为生命的源泉”;脾主长夏,应一年四季,长夏位于一年四季中的季节相交之前后各占15天左右,即春夏之交时的春末和春夏之交的夏初各占少于15天时间,大于14天时间段为春夏之交的长夏,余同。
       阴阳论是一种对北分析,对比归类,把十分浩瀚的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都系统化,归类对比简化为阴阳两个字,是科学的。
       《灵枢-终始第九》张志聪版P59。原文:“谨奉天道”。就是我上面讲的内容,只是“天道”中的一点点内容,五运六气讲“天道”就讲得更清楚了,既然是医学理论,肯定是拿来防病治病的,我们为什么不刻苦学习?说哪门子“中医革命”?从来不提继承中医的法理,是利益集团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伎俩,是灭亡中医的阴谋!
        原文:“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终始”者,阴阳也,落实到具体的应用“经脉为纪”,为纲纪也,“持其脉口”者就是说人迎脉在寸口处诊断也,左手脉口为人迎脉也,候阳,候天之六淫之伤害也,右手寸脉为脉口脉也,候阴,候地之五味之伤害也。原文:“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如果你仍然不明白为什么,那你先去搞清楚“天道”吧。人体的阴阳平衡与否是与天地之道一致的。所以春夏季左手人迎脉略盛于右手脉口脉,秋冬季右手脉口脉略盛于左手人迎脉才是“平人脉”。“所谓平人者,不病”。要健康不难,只要“谨奉天道”就能正气存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就是说一年四季中春夏天阳气盛于阴气,人迎脉略盛于脉口脉,秋冬季阴气盛于阳气,脉口脉略盛于人迎脉。这里要明白:人迎脉候阳,脉口脉候阴;阳应天之六气,应腑;阴应地之五味,应脏。那么人迎脉盛一倍~三倍,病三阳,并且是由于受了太多的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脉口脉盛一倍~三倍病三阴,并且是由于“腑满”吃了太多的五味,胃不和五脏不安引起的。脉口脉人迎脉紊乱呢?就是即有天之六淫的伤害也有地之五味的伤害。
        第三,为什么人迎一盛~三盛,是足三阳病,足三阴虚?一盛~三盛而躁(脉躁就是心率一分钟大于70次)是手三阳病,手三阴虚?
        第四,为什么脉口一盛~三盛是病在足三阴,足三阳虚?脉口一盛~三盛并且脉躁是病在手三阴,手三阳虚?
       上面的两个“问”,在“第一问和第二问”的论述中已经回答了。阳邪伤上面的三阴三阳,所以脉躁。
        第五,为什么不论是阴实还是阴虚,该泻的只能泻一个穴位?该补的只能补一个穴位?
        第六,为什么不论阳实还是阳虚,该泻还是该补都必须泻或者补两个穴位?
        上面的两个“问”是因为“脏以满为顺,但满而不实;腑以空为顺,但空而不虚。顺则不病,逆则病”。“脏为阴,腑为阳,阴常常不足,阴不可实;阳常常有余,阳不可虚”。这些定律说明了补脏要常常补,但不能多补,多补则实,泻脏不能多泻,因为阴常常不足。泻阳则可多泻,因为阳常常有余,补则可以多补一点,因为阳不可虚。
        第七,为什么调理阴阳不平衡时,有的脏腑可以一天调理两次?有的一天只能调理一次?有的要两天才能调理一次?
        这个问题是因为三阴三阳的血气多少不同,而调理是要耗费血气的,所以有以上的定理。
        第八,为什么《灵枢终始第九》中一律只提三阴三阳这个称谓?
         是因为引起的阴阳不平衡的疾病都是病气层面上的疾病,就是“未病”阶段的疾病。是为了区别:病气,病形,病到脑中风,心脑血管疾病程度上的不同层面时用的文字不同。
         第九,《黄帝内经》整个理论系统很少有什么病症,该怎么调理的示例,举示例的意图是什么?
        就是怕后来者不会应用她讲清楚了的理论该怎么应用才是正确的。
        第十,为什么讲到每个调理都要求“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惜字如金的祖宗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的文字?
       就是要求调理治疗不要“过和不及”,瞎折腾病人,一句“疏取之上”告诫我们不要死扣一个判断,不效要找原因,“切而验之”则要求必须调理前后都要验脉,“气和乃止”言明了这是“病气”层面上的疾病,叫“未病”。当今的医学摸不着北,再有“症状”表现了,也是“病气”层面上的不同层次而已,当今的医学仍然一头雾水,叫“亚健康”,即便病人病得想去死,也叫“精神抑郁症”,可是利益集团有吹喇叭抬轿的队伍,集结起队伍来灭亡中医,灭亡中华文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问题!
        第十一,造成的内关外格脉象各是什么病邪?各是什么脉象?我们可以改变“死不治”的结论吗?
        可以改变“死不治”的结果!因为不论病阳还是病阴,都是阴阳形影相随,只是偏阴偏阳程度不同而已,人体正气有阴阳,病邪也有阴阳,我们明白“泻实补虚”这个定理吗?阳从外从表入内,阴直接伤内,“病邪得以入,必先伤于内;内脏充实而不虚弱,病邪入而不能客” 定律说明什么?理通法随。
        第十二,《黄帝-八十一难中的三难》说“溢脉,覆脉”各是什么脉象?内关外格病在什么层面?溢脉覆脉病在什么层面?
        第十二,说“人迎脉为阳,脉口脉为阴”的结论,为什么又要说“不能独为阳,独为阴”?假如出现了独为阳独为阴的脉象时,该怎么调理?
        第十三,我们在诊断,调理阴阳不平衡中,照《灵枢-终始第九》讲的方法调理不见效了怎么办?
         第十四,遇到脉象紊乱的病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脉象紊乱?该如何调理?病人自己该怎么做?
        理通法随,清楚了道理,就一定有办法

        以上的为什么?下篇文章里解答。

       我说内经张富松
    2021年2月2号周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