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王abcd 2021-02-17

时间倒数一百年,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经历了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入侵威胁,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

社会动荡,前路未知!

签订不平等条约,各个阶级的救亡图存付之东流,人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境地,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最大的失败:

孔孟之道被斥为迂腐,忠义仁孝被笑作愚蠢,年轻人妄自菲薄,觉得凡是中国的样样低等,外国的就事事高尚。

但在这时,却有这样一个人,坚持认为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写作《中国人的精神》,跟彼时新文化的“时髦”背道而驰。

他就是辜鸿铭。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01

提起辜鸿铭,人们对他最直接的印象在于外表,不同于当时的文化穿西装或中山装。辜鸿铭穿着长袍马褂,戴着顶瓜皮帽,尤其是一根油光水亮的长辫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条辫子与那个“辞旧迎新”的年代格格不入。

——大清国早已经亡了!

人人剪发,奔向共和!

却也留下了这样三条辫子:

一条牵引着宣统复辟的美梦,最终成一场闹剧般的笑话;

一条缠绕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结结实实打了个死结;

还有辜鸿铭这一条,绳索一般牵扯住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三人都还怀念着旧时的辉煌和荣耀。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辜鸿铭和前两人十分不同。张勋和王国维深受皇恩,从小沐浴在礼教熏陶之下,要在辛亥革命以后继续做遗老孤臣,这一点似乎还可以说得通。

但辜鸿铭不一样,他的成长轨迹,却与紫禁城的黄昏,跟孔儒礼教没有半点关系。

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他的祖辈早就已经离开故土迁居南洋。到他出生时,已经在当地经营了几代,攒下殷实家底。父亲为一个英国富商管理橡胶园,母亲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从血缘上论,我们甚至可以说辜鸿铭是“半个外国人”!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鸿铭从小说的是英语和葡萄牙语,对中文一窍不通,顶多跟着周围的华人学会了讲两句闽南话。

至于文化熏陶就更谈不上了。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橡胶园主布朗先生认为义子,读的是莎士比亚和培根。

跟四书五经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坚决的“保皇党”!

真是让人诧异!

而更让人诧异的是,辜鸿铭的这条辫子是剪了又留出来的!

02

1867年,10岁的辜鸿铭被义父母布朗夫妇带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读书。在临行之前,父亲辜紫云告诉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但那时幼小的辜鸿铭并不理解父亲的话,一到英国,立刻剪掉了辫子,换上西装,一副洋大人做派。

同时期,清朝还是同治年间,还没有经历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至于剪辫子,在当时的中国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

那个时候的辜鸿铭,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要剪辫子的时候,早早剪下了辫子!

他恐怕才是剪下辫子的第一人!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到欧洲的辜鸿铭学习知识,如饥似渴。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到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他不仅学习先进的西洋科学,同时精通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

倒念英语不值一提,用九种语言写专业论文。善后大借款期间,辜鸿铭曾一人同时担任六国使节翻译,六种语言切换自如,一开口便技惊四座,让那些外国佬目瞪口呆,拍案叫绝。

据说他有13个博士学位!不同于胡适的“荣誉博士”,辜鸿铭的博士学位都是他实打实学出来的,囊括文、哲、理、神等诸多领域。

他也是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声望的中国学者,而当时,他仅仅24岁。

距离他接触到中华文化还有一年。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成回乡的辜鸿铭在英国南洋殖民政府里谋了个差事。一年后,他遇到了清政府外交员马建忠。两人相见如故,促膝长谈了三天,废寝忘食。

这次长谈为辜鸿铭打开了一扇新的的大门。他开始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立即辞职,自学中国文化,并在英文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中国文化的文章。

他甚至潜心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著作,用英语写出《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著作,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和精神道义。

至此,他终于学贯了中西!

03

1885年,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大陆,先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外文秘书,后又在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执教。他的仕途比较顺畅,一路做到外交部左丞。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震破了这个国家,也震破了辜鸿铭的铁饭碗。好在蔡元培很赏识他,请他到北大教书。他很感激,认为“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他和蔡元培惺惺相惜,但对其他人就不这样了。

当时的北大,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新文化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批判旧文化,宣传新文化,跟辜鸿铭的主张截然不同。辜鸿铭和很多人都意见不同,经常和别人对骂,很多人又给他安了一个词叫“骂在北大”。

辜鸿铭骂得最多的是胡适,说胡适这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英语是“美国中下层英语”。两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你来我往,甚是热闹。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向来就是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人,骂人很经常,没有他不敢骂的人。

慈禧过生日,他写对联“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驾崩”,要求举国哀悼三天,他请了个戏班,在家里唱了三天堂会;

就连他的顶头上司也照骂不误:“文襄(张之洞)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继任总督端方)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

骂起外国人更是凶狠。最让人服气的是,他的国际声望几乎是骂出来的在他眼中,英格兰人傲慢,苏格兰、德国人自私,美国人粗俗,俄国人残暴,一张口谁也不落下,把欧洲文化骂了个遍。

如果说中国文化有糟粕的话,西方也好不到哪儿去,根本不像当时人们认为的那样西方样样都好:

大清缠足;欧洲束腰;

大清养妾,好歹还有名分;欧洲贵族们玩弄情人,用完就扔;

大清残民以逞;英国何尝不是在南非建集中营、在爱尔兰制造大饥荒,苏州城中惨死的长毛和在巴黎尸积成山的公社社员、沙皇屠刀下的灰色牲口、死在普鲁士人铁蹄下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有区别吗;

大清皇室独裁腐败;那英女皇、曾经的法皇、还有德皇、奥皇、沙皇,他们抿心自问他们就比大清皇帝高尚到哪里去吗;

对于辜鸿铭来说,东方的封建礼教和西方的封建资本就像两坨屎,同样臭不可闻,但是至少在东方他发现一种自省的精神,一种对“世风日下”的痛心疾首和批判。

04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却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精神:

“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学贯中西辜鸿铭:是他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鸿铭晚年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他的信仰和生命支柱。

他熟稔西方文化,但至死都留着清朝时梳起的辫子,而且一直以清朝遗老自居,鼓吹复辟。很多人不理解,他解释道:“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他忠诚的从来不是清朝,而是中华文明,

是他梦中的理想国,那里有中国先贤打造的,仁义礼智信的和谐幸福的国度。

他深知,在那样一个举国皆学西洋的时代,即便生命走到尽头,自己的学问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

但在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仍然在病榻上讲述儒学,虽然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他却将这件事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讲课数小时后,辜鸿铭永远离开了人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