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市万江——詹氏宗祠(15)

 襄阳孙金福 2021-02-17

2021年2月15日(大年初四)下午,乘过年放假到万江下坝古村落一游,突然发现位于东莞市万江区下坝村——詹氏宗祠。

据宗祠介绍:詹氏宗祠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2007年重修。坐西向东,三开间三进四廊合院式布局,通面阔12.6米,通进深31米,占地面积约39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红砂岩塾台,挡中屏门上悬御赐"奉旨崇祀邑名臣"金匾一方,左侧墙嵌记载建祠碑刻一通;该祠堂对研究清晚期岭南地区祠堂建筑艺术具有一定价值。

东莞詹氏家族,源起于一世祖詹天赐,约明朝洪武年间中进士封官至东莞,从江西饶州沿东江水路翻越南岭,过南岭走廊东线进入粤中地区,迁移到东莞篁村水围。一世祖到四世祖皆在此居住。

    从五世祖长房到四房子孙开始向其他地方开拓,五世祖五房詹嵩峰父子开拓了上坝,詹嵩峰十世孙詹绍广开拓了下坝,至此,开始了在下坝村的祖辈生活。

第一次:第四世詹氏泰峰、华峰、衡峰、恒峰、嵩峰五公在东莞县内迁居,以及五公子孙的分房和扩散居住。

自第五代东莞詹氏后,开始向东莞以外迁移,扩大詹氏宗族定居范围。上坝和下坝由第四代五房分支开拓,四世祖五房詹嵩峰父子购置土地田园于篁村之上游近一公里地方,建立坝头第一条自然村即上坝村;下坝则由嵩原公第十世裔孙绍广公开辟。自第四代各家族分支向外拓展的居住地中,上、下坝应该算是距离篁竹村水围首个落脚点最近的开拓地,上坝和下坝成为东莞詹氏新的宗族中心,承接了篁竹村水围的宗族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六世诸公及其子孙,进行规模较大且远距离的迁徙。

东莞詹氏自第四代开始向外拓展,其时间大致发生在明朝初中期。在明初,“土地荒芜”、“居民鲜少”,朝廷颁文征召流民,鼓励垦荒。东莞詹氏各房支子嗣外迁之地,多在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顺应了国家开发偏僻边疆的需要。

 第三次:八世诸公及其子孙,经几代子孙的扩族分迁,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的扩迁。

    从聚居地来看,主要集中在东莞坝头、双岗、深圳宝安、龙华,以及这两地的周边乡镇,阳西剑泉,电白山美等村,化州马里、笪桥等村,高州大拜等村,湛江垌稍、高岭、木侯、官渡及周边乡村,遂溪詹家村、斜离、北坡、动土等村,廉江东岸、闸利、鹿盆、碗窑等村,雷州雷高、圹边、英利、龙门等处,徐闻青桐、本宫、昌奉、迈陈、徐城、曲界、龙塘等乡镇,海南,广西合浦,香港,台湾,南洋等海外。到八、九世后,詹氏宗族各分支居住的村镇基本固定下来。之后,有个别支系开基立村,由于谋生等原因,零星分散在各处居住。

 詹氏家族重于崇宗睦族,崇尚英雄,敬仰姓氏人文精神。因此,很注重祠堂、庙宇的建设,利用这些场所举行祭祀活动,并定为制度实行。

    祭祖仪式主要是家祭和祠祭。以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春秋墓祭最隆重。清明墓祭以扫私墓(家户祖先墓)为主,兼扫公墓(家族祖先墓)。祠堂祭祀为盛,主要是祭奠家族先祖。不管是家祭还是祠祭,目的是为了寄托对祖先的思念,祈求保平安幸福,延续家户和祖先的香火,使家族长期稳固地兴旺发展下去。

詹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詹氏采用私教、官教和办书院等方式,教育子孙,贤良辈出,家族兴旺发达。

东莞詹氏家族继承祖先传统,从詹氏始祖迁居至莞到最后迁至下坝,在詹氏宗族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敦亲敬祖、勤劳坚忍、开拓进取、适应变化的宗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后,这种“敦亲敬祖,诗礼传家”的优良家族传统依旧在下坝坊的发展当中得到了传承。祖屋和祠堂得以保留,亦是源于这种敦亲敬祖族风的濡染,以祖屋和祠堂为中心,形成新村包围旧村的建造格局,处处显露出詹氏宗族开拓进取又敬祖怀远的宗族精神。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