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帝死后,黑格尔却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上帝”

 繁星1 2021-02-17
康德是德国哲学启蒙运动的创始者,而黑格尔则代表着这场启蒙运动中的顶峰。虽然黑格尔时常批评康德,但若没有康德,也绝不会有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诞生。黑格尔的思想,曾在19世纪的欧美地区广泛流传,并对现代政治(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其核心思想)、社会伦理,甚至新基督教神学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进入20世纪后,他的哲学弊端逐渐显现,而在今天,除了部分学术界外,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
黑格尔的思想简单说来,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逻辑学”,以及其认为的这种逻辑学在一切事物中的应用。黑格尔不信宗教神灵,但他却把“逻辑学”看作主导世间一切的上帝,所有的生命、事物都处在这个逻辑的掌控之中,不容许能有一丝的亵渎。

欧洲摆脱了黑暗中世纪的宗教束缚之后,主导世间一切的上帝就在很多人的心中“死了”,然而在哲学的演进中,黑格尔却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上帝”,弥补了上帝死后人们心灵的缺失。
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就是描述这个“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而整个世界都是按照他的“上帝意志”创造出来的。所以,任何事物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逻辑范畴”在支配着它的运动发展和本质规定,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创建的社会,或者是人的精神,都只是这个上帝“绝对精神”在某一个阶段上的反映。
黑格尔曾将自己所创建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因为他的“应用逻辑学”包括了研究由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阐述自然界的“自然哲学”,以及研究由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阐述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哲学”。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
这个体系就像死板的机械模组,没有纯粹的个体、地域的区分,一切处于相同的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从前一环节发展而来,又将过渡到下一环节,直到最后的“绝对精神”,其中又经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最终达到了上帝自身的复归。
黑格尔认为这样纯粹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终点,是自身把握到了自身的绝对精神,是上帝的绝对真理。在这里,上帝的意志——普遍的理性统治一切,个人的精神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达到自我意识的一个工具,因此从整体上看,黑格尔取消了人的自由和独立,用一个绝对意志来压制了个人的意志,用集体普遍性毁灭个性。
黑格尔的普遍性与巴门尼德、斯宾诺莎不同,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并不是纯粹的一元结构组成,而是由那些貌似分立的个体最终组成了有机的复合体系——集体,这些名为“个体”的东西,其实不是完全独立的。
对于“绝对真理”普遍性的信仰,是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而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的个体不是完全实在的,而真正实在的是大一统的集体性。由此而论,世界并不是一些个自完全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个体外观上的独立性,在黑格尔看来是一种幻觉,他主张除普遍性的整体以外,任何东西都不是完全实在的。
但是从组成的每个环节来看,黑格尔又强调个人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样的历史规律是人类世界的普遍遵守的,即东方也是和欧洲一样的发展规律。
然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万状的整体,在整体之内,还包罗着各式各样民族文化、地域特征的个体存在,有些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着、影响着,而有些个体则是完全的独立发展。人类世界就像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是不能用类似数学公式那样机械的历史规律来定义的。
黑格尔还曾断言,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存在的。然而,回顾数千年的人类史,许多存在的个体命运悲剧或者人道主义灾难并不合理。自然界创造生命万物犹如佛教的“无常”,其携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就像一个生来受苦的奴隶,即使将其抹除,世界依旧不会有任何变化,而这个奴隶自身来到世间,却没有任何选择权,只有命运的随机性和无常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