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廿四节气 | 雨水生木,生生之机,宜养护而不宜摧折

 steven_hux 2021-02-18

01
从雨水三候讲起

这期的雨水海报,我们是根据雨水节气的三个物候设计的。那什么是物候呢?

物候,即某个地区,每年一到这个时间,就有相应的植物、动物(生物)或自然现象(非生物)出现,具有规律性。

我国传统通用的七十二物候,指的是黄河中下流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原地区的物候变化。其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就拿今年的雨水节气来说——

2月18日至2月22日,这五天,为“初候,獭祭鱼”,即人们看到河边的水獭开始捕鱼了。然后,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水獭捕鱼不是捕一条吃一条,而是把补来的鱼排成圆形堆在岸边,水獭作祭拜状后食。所以名“獭祭鱼”。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人对于动物行为的温情解读。包括“羊跪乳,鸦反哺。”羊羔吮吸母乳的时候会跪下承接。母鸦年老体衰时,其子会觅食反哺,犹如母亲照顾初生的自己一样。中国人认为,羊能知恩,鸦知孝义。

无独有偶,和“獭祭鱼”相对应的,还有秋天霜降初候的“豺乃祭兽”。獭和豺得食后,都会祭天,古人认为,它俩虽是动物旁生,也犹知报答天生万物的养育之恩。不同的是,獭将鱼摆成圆形,圆融是水之象(雨水节气),豺将猎物摆成方形,有棱是金之象(秋对应金)。

如果再玩味,就发现雨水初候“獭祭鱼”和它的上一个物候立春三侯“鱼陟负冰”也有联系。因为“东风解冻”(立春初候),河面的冰开始消融,水底的鱼随着阳气的上升而向水面游动,水面上的残冰,就好像被鱼背着一样。正是鱼不潜藏了,才给水獭捕鱼制造了机会。

2月23日至2月27日,为“二候,候雁北”,即作为候鸟的大雁,雁为候鸟,每年都是“热归塞北,寒来江南”。孟春之际,虽然还是有点冷,但回暖的趋势已定,全部的大雁都已经向北方飞了。

其实早在小寒“初候,雁北乡”,就已经有一部分大雁北飞了。因为作为天上飞的鸟类,是最早感受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的,所谓“禽鸟得气之先”,小寒的时候,虽然气温是最冷的,但白昼已经开始变长,地面上的阳气虽微,但这个上升之势来了,候鸟对这个非常敏感,所以有一批大雁最早在小寒就开始北飞了。中间也陆陆续续有大雁北飞,到了雨水节气,更是全部都向北飞了。同样,大雁南飞也不是一下子全过来的,而是从白露一候“鸿雁来”至寒露一候“鸿雁来宾”这个时间段陆续南飞的。

2月28日至3月4日,剩下的五天,有时候剩四天或六天,都算在三候中。草木萌动,即草木经过雨水的滋润,开始生长发芽,是为“水生木”之象。从农事来看,此时农民要开始耕地了,乘着春天的生气,农作物才能长得好,而到了下一个节气——惊蛰,农活就更忙了。

02
“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

《黄帝内经》讲,春天应当“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对应的“五常”为仁,正是天有好生之德。故人应顺应天心,对待万物亦当秉宽仁之心。不要杀生,多给予,甚至多说好听的话,让别人喜悦,自己也会开心。

昔程颐从宋神宗春游,神宗折柳,程颐谏止,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拆。”折柳本无伤大雅,但恐伤了春天的生气,不合时宜。

春天宜多吃蔬菜,少吃肉,既是对天地的养生之道,也是对自身健康的养生之道。蔬者,疏也。大部分蔬菜都有疏利气机的作用。春天要养阳,要养人的生发之气,前提就是人的气机要顺畅,要避免吃过于油腻和滋腻的食物。当然,还要多运动。

但很多人是无肉不欢的呀。首先,没有说不吃肉,只是最好少吃一些。另外,蔬菜的滋味是也可以碾压肉的,尤其是春天的蔬。清代吃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

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无论是蔬菜还是肉类,经过烹饪后而味鲜的,其本味皆是甘味,即所谓“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用高汤提鲜,是我们常用的烹饪方式。一般的高汤多由老母鸡、老鸭、猪骨肉或牛肉小火久煮而成。这些肉类都味甘,久煮鲜香,多有补中滋阴之效。

然而,在李渔看来,肉类之鲜,依然比不上那些山林蔬食。而山林蔬食之所以能胜肉的原因,就在于其清洁芳馥,还有就是要新鲜,最好立采立烹。

肉虽鲜美,终是死物,然味甘而鲜从之出,气浊而能滋阴。蔬食质洁清香,味甘而能鲜,气清而能疏通。

总结下,从功效看,肉高汤的价值在滋补,素高汤的价值在疏通气机

今天我们就推荐一款素高汤,只需四味常见而不贵的食材——黄豆芽、胡萝卜、芹菜、香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