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师承学习小组第1期,太阳病提纲讨论

 中医林佳明 2021-02-20

时间:2016101416

地点:林佳明老师办公室

讨论人:林佳明、周志阳、梁天、刘敏

林佳明: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对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一些认识及看法,大家各抒己见。

梁天: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理解:

1、首先脉浮为血管里充血,血液多即血里的水分多了,水分多,摸上去感觉脉有跳出来的感觉,即脉浮。或者说可以理解为我们身上在表的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情况,所以脉浮。

2、血液里的水分大量输送于上体部,使头项部位充血更厉害,故引起头项强痛。

3、恶寒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与外面空气有一定差距,忽然体表温度高,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就感觉外面空气寒冷,即恶寒。总而言之,太阳病为正邪交争,在出汗前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林佳明:那么你认为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如何诊断?这是临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比如病人发热、头痛、腹泻,如何辨别为太阳病?诊断太阳病必须具备哪几个特点,或者提纲里的每个症候都需要具备吗?比如病人表现为咳嗽、恶风、恶寒、流鼻涕、鼻塞、脉浮,这几个症候可以考虑为太阳病吗?

梁天: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恶寒,以恶寒为主症,结合脉浮,可诊断。

周志阳:我认为思路可发散些,内经言“肝之俞在颈项”,出现颈部症状,可以考虑肝的问题,肝气不疏,可以出现颈项问题,如颈椎病。金匮言“见肝之病,知先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涉及到中焦,中焦枢机不利,清阳不升,也会出现此问题。另外这里还有虚实的问题,两虚相搏可发病,病如果是虚的,则为清阳不升引起,如果是实的,则为外邪侵犯。太阳为六经藩篱,主表主卫气,如果卫阳伤,发为本病,即我们所说的营卫不和。

林佳明:太阳病提纲只出现这几个症状,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在主要的是如何识别太阳病。太阳病不一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能表现为皮肤病,比如湿疹,或者别的,如水肿,而无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表证?太阳病的原则一确立,我们采用的就是一条途径,汗法。所以我们最主要的如何理解这几个症候的关系。

周志阳:头项强痛不一定表现为颈项这方面的症状,而是表现为阳气郁而不发的状态,中焦湿热,阳气郁而不发。清阳不升,不可濡养体表肌肤,也可诊断为太阳病。

刘敏:我认为太阳病提纲里“而”字比较重要,“而”表示递进关系,主要点在于恶寒,我认为太阳病就是表证。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表证的表现。首先我对脉浮的理解是正常脉象是从容和缓有力的,而外邪犯表,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表现于脉则为上浮,故有脉浮表现。

而对头项强痛的理解,我同意周师兄的看法,这是阳气郁而不发的状态。因为颈椎病或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头项强痛,而这里的意思是风寒束表,阳气郁而不发引起的头项强痛。关于恶寒,我同意梁天的看法,是太阳病里重要的诊断依据,就不重复叙述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表证加上脉浮和恶寒就可以明确诊断为太阳病。至于为什么要说到脉,我认为伤寒论每一章节都是病脉证并治,所以脉的表现很重要。

另外脉浮是太阳病里比较典型的表现。当然鼻塞、流鼻涕、发热也可以是表证表现,不过提纲里只选脉浮、头项强痛,可能是要选择比较典型的表证表现来体现太阳病的辨病思路,让人一目了然。

我们主要是通过提纲来理解判断太阳病的思路。理解它的原则,进而举一反三。

林佳明:总结一下,梁天主要说明“水分”和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关系,人体正邪交争,不能汗出,则出现上述症候。

周志阳认为太阳病的提纲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阳气郁而不发等,刘敏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认为太阳病就是表证的表现。

那我们是如何认清和认识太阳病,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脉浮,很多疾病都有脉浮表现。阳明病、少阳病都可以表现脉浮。那我们先说一下脉浮,脉浮即应指明显,按之俱得。

阳明病的脉浮是洪大脉,洪数有力,少阳病的脉弦细,阳明是洪大。

三阳病的脉都可以表现为浮脉,为何在太阳病里开篇即提及脉浮?

我认为它特别强调了主表的作用,说明太阳病的病位在表。表与里是相对的,浮与沉是相对的,浮即表。

脉浮处于第一位(顺序),说明了它的地位的重要性,伤寒论比较讲究次序的关系。

如果不知道脉浮所代表的含义,就会陷入误区。比如风疹、湿疹病人,很多人往往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痒的方法治疗,如果不注意把握脉,虽说病人表现为湿疹或牛皮癣,它有些可能是本身表邪郁而不发,表现不出来。

假如脉是浮的,这个时候不能先入为主,认为这个病人就是要活血化瘀通络止痒,用一系列的止痒药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等。

这些药有祛风的作用,但是没按太阳病的理论去治病,因为确立为太阳病,就是用汗法,解表的方法。假如以后我们遇到这些病人,我们不一定是要用消风散来治疗皮肤的疾病。

如果我们摸到脉浮结合皮肤疾病,要看是不是因为表未解所引起的皮肤疾病,所以我目前治疗很多的皮肤疾病,大部分是用桂枝麻黄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来进行加减。

那我们单单凭借脉浮可不可以诊断为太阳病?

不可以。

头项强痛,头项在上,在阳,在天。风寒之邪,首先犯表,头部。

项部更加强调太阳,定位在太阳。这里很清楚告诉大家定位在太阳,那太阳主表、主开、主外,使阳气舒布。

“而”字是特别强调的递进关系。

比如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这里特别强调恶寒,表未解,卫阳被抑,不能温煦肌表、腠理,注意这里出现的恶寒,发汗出现心下痞,表未解不可先攻痞,需先解表。

恶寒意味着表未解,所以要先解表。

恶寒有很多的伴随症状,根据单纯的恶寒和单纯的一个表证都不可以诊断为太阳病。

而是根据患者浮脉加上恶寒,还有一个主症,一个兼症,如发热、体痛、骨节痛等。那这里为什么不加入这些症状。

另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所以恶寒为太阳病的重要症状或识别太阳病特征。

这里的表和太阳有很大关系,太阳就是主开阖主表。所以恶寒也是表证的一个重要表现。条文后有描述恶风,而恶风和恶寒只是程度不同,脉浮、发热、头痛、身痛、关节痛、鼻塞、流涕等合并有恶寒症状的,可诊断为太阳病。

而发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均可发热,故发热并不是太阳病的特异性表现。

梁天:太阳病,以恶寒为主症,那反过来,恶寒者,皆属太阳病吗?

林佳明:不一定,所有恶寒不一定属太阳表证,少阳病可恶寒,因其里虚、阳虚,有外寒表现。其表现之畏寒非太阳病,恶寒还有往来寒热,其属少阳病,非太阳病。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恶寒的病人不一定出现发热,但发热的病人很多会出现恶寒。

太阳病的病人是很多出现恶寒后才有发热的,这里就提示我们恶寒有的时候会有发热,但是它没有把发热作为太阳病提纲中的一条,发热只是太阳病的一个体征,这里指的是恶寒之后的发热。

太阳病的提纲给我们几个提示:我们知道脉浮强调了脉在太阳病诊断的重要作用,后面的是太阳主表,邪气客表,太阳奋起抗邪在体表的反应,头项强痛表明了疾病病位,在表在外。

在临床上不管遇到什么疾病,当脉象出现表证,要注意是不是有表未解,表未发。注意问有没有恶风恶寒,即有没有怕冷。

刘敏:有些人平素阳虚,怕冷,如何鉴别他的怕冷是阳虚的原因还是外感的原因?

林佳明:有些人阳虚合并外感,本身阳气不足,又合并外邪侵袭,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病人本身阳虚又感受外邪,表现脉浮,不能单用桂枝汤、麻黄汤,因为越解表越发汗就越虚,这时要用温阳解表。假如确定病人表证未解,有些不是表现得那么明显,如反复发热病人,仅表现为发热无鼻塞流鼻涕之类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好好鉴别,反复咳喘的,前列腺引起尿少,皮肤疾病等,都是要看是不是表邪被郁。

经方是给我们走进中医的一条捷径。掌握经方,很多思路都可以找到根源和本源。

所以希望大家多花点心思学这方面的内容,以后我们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病,这样会有更多的思考。所以你们要回头从伤寒上好好学习,希望我们每天背诵内经伤寒和每周的讨论能让大家有所收获,通过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达到思想的碰撞,促进思考,得到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