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分数主权”不清使得教师批评丧失了正义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分数主权”不清使得教师批评丧失了正义

  文/虹野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现在老师惹不起学生,多数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在学校任性妄为,本来就够教师头痛了,偏偏还有很多家长不能容许孩子受半点委屈。应该从立法角度明确教师对学生管教的权力,当然也要设置界限,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行为必然需要教师、家长对其矫正,才会形成适应社会的道德。可以说“批评学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必然会遇到的,但是从古至今从来“批评学生”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这么大的质疑。这里的质疑不仅仅是对教师变相体罚的质疑,也不仅仅是对教师批评学生的方式的恶劣与否的质疑,也不仅仅是对惩罚学生的程度是否恰当的质疑,而是对教师惩罚学生的动机的质疑。

  

  或许,每个教师都会说,批评学生是为了学生好,而且毫无疑问确实有不少教师真的很热爱教育也很爱学生,但是在当前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生态中,教师的批评很难像过去一样站在教育正义的一方。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学生说过“难道你们是为了老师学习的吗”这句话,也正是这句妇孺皆知的话却反映当前教师的无奈和教育生态的恶劣。

  学生学习究竟是为了谁而学?

  在过去,毫无疑问,是为了学生自己。无论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以后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学点知识总是有用的。在过去,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学生说,你学习不是给老师学的。

  但是现在,学生的成绩不仅仅牵涉到学生自己的前程,而且还牵涉到教师们的“口粮”和名声。在当前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分数和教师的收入待遇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教师还敢理直气壮的对学生说,你学习不是给老师学的吗?此时,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利益却必须在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中实现。

  

  此时,成绩的主权是谁的呢?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此时教师批评学生就没有办法回避“学生是在为教师学习”的嫌疑。教师批评学生的动机就无法和高尚、正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当成绩好的学生不想学习的时候,会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好学坏和老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老师怎么办?毕竟学习成绩又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师批评学生不学习反而不如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更有“正义”。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教师”的事情,每当学生厌恶学习的时候会忍不住吐槽“再也不给老师学习了”,此时成绩的主权就变成老师的了!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批评的原因出了督促他们学习之外,现在也有不少教师会以耽误其他学生学习为名,甚至认为只要不耽误其他学生学习干啥都行。此时成绩差的学生的成绩“主权”又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了,成绩好的学生的成绩主权却是师生共享的。

  正是学生的分数牵涉了过多的利益,不仅仅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同样也有校长和局长们的。故而学生分数主权就变得模糊了,很多人重视分数的多寡,却忘掉了分数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量,是为教师教学而服务的。

  也正是分数主权的模糊,使得教师因为学生成绩高低进行批评无法避嫌,丧失了“正义”,学生几乎变成了产生分数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的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特别是因为成绩差被批评不要耽误其他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是如此。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