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求本

 毓秀书童 2021-02-21

脾喜燥,伤于寒湿则不能消磨水谷,宜术附以温燥之。然脾阴不足而谷亦不化,又不可以温燥为治。

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矢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消谷而作泻者。此皆以回护中气为本,勿治其标。

有肺虚不统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如动气在右,汗之令衄是也。脾虚不能行津于三阴,胃虚不能行气于三阳,气日以衰,脉道不利,其血悉皆中积,此而欲消,其留瘀当以参耆监之。

胎已数月,忽下血不止,有癥痼害者,当下其癥而胎始安。设不知此,但一味养血安胎,是为癥痼树帜也,胎可安乎?

刘澹庵曰:下癥安胎,必用驱逐峻剂,虽有故无殒。然不定其虚实而施之,恐非定法也。

火气逆上是肝肾之阴失其龙雷蛰伏之性而上逆者,至于胃中湿热下流,又是邪气乘其木而阴气反走于上,俾上焦之阳不伸而肺中治节之令不行,故见为鼻塞、胸满、涎溢、恶寒战栗之证。又咳嗽烦冤,是肾气之逆也,其所以上逆之故,亦有此二者虚实之异。推此则治痰莫先于降火,降火之法,亦须识此二者虚实之异。又平脉云: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阴脉不至,是先天元阴元阳受伤。肾者,先天也;脾胃者,后天也。先天既已受伤,则不能生乎后天,故脾胃之阴阳亦伤,不能运化水谷而生湿热,热下流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浊气因而上入,浊气上入,肺气便壅,脾气愈滞,于是为痰为饮而腹胀食滞之症形焉。其少阳生发之气郁而不得升,为周身刺痛,为呕逆吐酸。心主之阳,为浊阴所乘,则为心悸怔忡。是肾之一脏病,而五六脏府皆为之不宁,故养身莫妙于节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行痰利气为治则燥,痰伤其阴,利气伤其阳,不坐困乎?此又专主肾虚而言也。

心肾不足,小便浑浊,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金衰则水涸,溺色变为黄赤。此皆正气虚而生邪热,当推原其本而补之,苟徒执水液浑浊皆属于火一语而施治,病安能愈?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要知始受之热,因谷气不得升举,壅而为热又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热,非实热也。故在始受之时,已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矣。病久安得不为寒中耶?东垣谓冲任之火传之督脉,督脉挟太阳寒气逆克丙火,似失之凿。

子母情牵,仇仇肆虐,或胜克乘薄之不一,又本脏本脉其别者,或走他脏他脉,一脏病往往挟他脏而见证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乘虚而入,是虚为本邪为标,故去邪不可不加以养正,此一注脚,人所同也。然亦有身体壮盛之人,暴受邪气,如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之类,本气未必皆虚,受病之后,反显虚象,若营卫受邪,则屈伸不利,动作衰之;脾胃受邪,则四肢无力,恶食呕泄之类。此邪气既凑之后,其气亦必虚,是虚因邪而显,邪为本虚为标,斯时但当亟去其邪,而正自复,不必顾虑其虚,用药牵制,此一注脚,余所独也。

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虚为本,湿热为标也。至湿热下流膀胱之气化不利,是湿热为标气化不利为标中之标。至气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标之标也。推此而逆求之,则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阳旺生阴,气不足亦令人口干而津液不通。

喘而短气,须别寒热虚实,分类治之。至于哮则素有之痰之火,风寒所束而发,但看其人之强弱,用药轻重可耳。

肺本金寒水冷之脏,然既已汗吐下损津液而成肺痿矣,岂清凉之品所能复其津液乎?此仲景之竟用桂枝人参姜枣所宜详究也。

火与痰本气与津液也,无病则为气与津液,有病则为火为痰。然致病之由,不过内伤外感,有余不足而已。求其本而治之,则痰消火灭,故曰见痰莫治痰,见热莫治热者以此。

内伤外感悉能致劳,苟不察其虚实,但施养阴清热之套剂,则虚者未必受补,而实者愈实矣。

失血证毕竟属热者,多世有用寒凉而反剧者,盖有气虚之火,有血虚之火耳。冲气上逆有上焦之阳不足而阴气上干者,有下焦之阴不足而阴火上逆者,有脾胃之湿热下流而肝肾之气不能固守于下者,俱挟冲脉故耳。

邪火内炽,阳事反痿,苦寒泻之,阳事勃然,火与真阳势不两立,如此世人以助火之剂,冀回真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所谓虚风者,似风非风也。然亦有阴阳之别,阴虚是热则生风,阳虚是阳气不能卫外。

卫为阳,阳虚不能卫外,故中风。风为阳邪,以类相召故也。但风为阳邪,既中之后,每多显阳热之症,此不可不推求其受病之本,而务从事于见病之标也。诸病皆治其本,唯中满与大小便不利当治其标,以证之危急,不暇为本计也。余谓果系实证,则不难消导之,通利之治其标可也。若涉虚证,其法可行乎?仍当治其本。

东方常实,有泻无补,其说有二。一者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急速;一者木火同居,风乘火势,火助风威,皆毋赞其胜也。若言其本,则乙癸同源,养血与滋阴并急。

颠、狂、痫皆主于痰。颠是虚而致痰;狂是实而致痰;痫是风而致痰。虚实风为本,痰为标也。

痰在肺曰燥痰,又曰气痰,以肺为燥金而主气也。燥为本,气为标,其痰涩而难出见为证也。往往胸膈阻寒,关节不利,不知者以辛香燥热利其气,燥者益燥,气愈不利。

肺虚咳者何也?失其降下之令也。徒降其气,咳愈频矣。

黄昏咳多者,是火气浮于肺,此阴虚之火,故宜五味子敛而降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者,肺也,不得以香燥利气。

湿胜则濡泄,当以燥剂治之,然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此肺移热于大肠之病。若以温燥治之,是益其病也。

渴固多热,然内外伤感悉能令津液不行,而渴须求其自。

三阴结是水之本,至肺气不利,发为浮肿、喘嗽、口干、小便涩、腹满、黄汗、身重不能转侧、阴肿。阴湿则又水之标也。

寒邪在标,郁热于经而令咳血、衄血,解表自愈,麻黄汤杏子汤是也。心肺有疾而鼻为之不利,不必主专于风寒也。

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拒,至于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先伤于暑而后伤于湿之类,又当相其轻重缓急而施治。     

(1) 肺气虚,气化功能的失调: 临床上,由于肺气虚、肺的气化功能失调所致肾炎水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①由于肺主气,合皮毛,输布卫气于肌表,所以肺的气化功能正常时,卫外功能应充沛,机体则能够抗御外邪的侵袭而免除病邪的干扰。如果肺气虚弱,卫外功能不足,则极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这是本病急性发生或迁延或复发的最常见因素。②肺主宣发与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利气化而助小便排泄,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之平衡。如果肺气为外邪所束,肺气不宣,肺的气化功能失调则水不得通调,小便不利,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所以临床医家治疗水肿,往往少不了宣肺之品,道理即在于此。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二者相互滋生,互相影响。如果肺的气化功能失调就可影响肾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水湿潴留,发为水肿。所以临床辨证治疗本病时,“肺肾气虚” 也是比较多见的。④正常情况下肺气需不断地依赖脾运化水谷之精微的充养,所以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脾气的强弱。反之,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又能不断地补益脾气而使之健旺。加之脾主运化水湿,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二者共同配合完成水液代谢的调节。由此可见肺脾关系密切,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

所以临床治疗肺气虚所致肾炎水肿时又多从 “肺脾气虚”入手。

(2) 脾气虚,气化功能失调: 脾气虚,气化功能失调,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气化功能失调则运化无权,水谷之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从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虚。这是临床上慢性肾炎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出现贫血、乏力等最常见的原因之一。②脾主运化水湿,有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如果脾虚,气化功能失调则脾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滞留,泛于肌肤发为水肿。另外,“脾气主升”,能将水谷之精微、津液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到其他脏腑化生气血。同时,脾气还有统摄的作用,如果脾虚,气化功能失调,脾气不升或脾虚不能统摄,于是脾精下流或脾精不敛,导致尿中精微蛋白的漏出而形成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③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则卫气、元气有源; 又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正常,则卫气、元气运行不息,身体康健,不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故《内经》 有 “脾旺不受邪” 的说法。现代研究证实,脾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脾肾虚弱则免疫功能不足,升降失司则免疫功能紊乱,于是病邪乘虚而入。

这又是本病发生、迁延或复发的一个因素。

(3) 肾气虚,气化功能失调: 肾阳是机体气化的动力,肾阴则是机体气化的物质基础。在肺脾肾三脏中,肾与水液、精微物质的代谢以及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肾气虚,肾的气化功能失调,对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就会产生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肾为水脏,主水。

正常情况下,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是依赖肾的气化作用。如果肾气虚,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关门开阖不利,那么就会影响水液代谢,于是水湿潴留发为水肿。②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肾元素虚,是遗传性肾炎的根本原因。肾主藏精,需脾运化之精微不断充养;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运化又赖肾阳之不断温煦。所以脾肾两脏互相滋生,互相促进,关系最为密切。在病理上,如果肾阳不足,一不能主水以致水湿泛滥而水肿; 二不能温煦脾土则使脾阳虚衰更为严重。反之脾阳不足,一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泛滥; 二为脾阳不足,久则伤肾,导致肾阳虚损更为显著,如此,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病机,所以临证时,慢性肾炎之水肿以脾肾气虚最为多见。③肾者主蜇,封藏之本。正常情况下,人体之精微物质在脾不断地生化下,还需由肾不断地封藏,这样才能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肾气虚,封藏失司,肾气不固则导致精微下泄,可出现蛋白尿。因此,蛋白尿产生的机制,除了脾虚不摄,谷气下流,精微下注外,也可从肾气虚、肾气不固来理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先贤张景岳曾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除此之外,还应认识到肝失疏泄,也是造成肾炎水肿的一个常见原因。值得指出的是,本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纯某一脏功能失调所致,而是肺脾肾肝之间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本病病程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影响的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还有着主次的不同。一般说来,本病的急性发作以肺的气化功能失调为主; 而隐匿发病或缓解时则以脾肾的气化功能失调为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