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承盘:文人书房必备雅器

 liangdatushu 2021-02-22

故山归梦喜,先入读书堂。

---- 李商隐《归墅》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所谓管中窥豹,书房或许是比卧室更暴露自我的地方,若不是心头所好,怎会珍而重之,藏于一室。尤其对文人而言,人生的一半在看书,另一半在写书,这个角落既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天下大事纷纭,我自安居一室,这便是文人书房。

书房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书房里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有金石印章、笔格镇尺,有钟鼎挂屏、文史典籍,也或有香炉、手炉、笔筒、香筒、如意、钟磬等文房清玩。爱书之人,免不了在这些东西上下一番功夫。

在这方小天地里,可读书弄琴,可吟诗作画,可焚香品茗,可执棋对弈……从书里的墨香到墨池里的笔影,都联结着文人的内心世界。刘禹锡有“斯是陋室”,与乡里不起眼的草舍无二,但因“惟吾德馨”,便可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足令主人自赏自傲,自得其乐。

都承盘

事实上,追溯到数百年前,中国人不仅拥有各种不同的家具设计,个性化款式丰富,装饰的多样化,而且还注重小件家具、家品的搭配设计。翻开历史的册页,可以看到很多有趣而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设计。都承盘就是其中一种。作为古代文房中的一件器玩,与书箱、笔架、笔筒、印盒等其他的文房用品一起,成为古人精心布置的书房内的雅器。

在众多文房用具之中,尤以木器之韵味最为隽永独特。无论是纹质瑰丽的天生奇美,还是蟠曲随形的自然神工,都将文人追求朴素之美的精神,表现到极致。而古人对木头的内心亲和,又是隐埋于身体血液当中的。木作延续着历代生活起居之根本:从平地而起的房屋,到登堂入室的家具,再到陈玩案头的器具,木作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木为本,绝非妄语。

当明式家具将古人的木作工艺表现得炉火纯青之后,形制小巧的文房木器,则更是令这门技艺发挥到了极致。作为文人手头把玩之物,它的功夫常在分毫之间。若都承盘,精工穷艺之事,不难想见。

可考五代时都承盘即为文房设物,据明末木工手册《鲁班经》所载,都承盘属文房用品,可置于画桌上,盘内放着毛笔、手卷、墨条、水滴、墨砚等。

▲宋 林洪撰-附续文房职文图赞一卷

盘在中国传统器具中有着很丰富种类和多种用途。既是食具、水器,又可以用来托载盛放各种东西。用于托放物品的盘,被称为“承盘”,承盘中又有一种很特别的盘,叫做“都承盘”。

都承盘,亦作“都丞盘”、“都盛盘”或“都珍盘”,俗称文房托盘,均寓一盘而承置多种物品之意。旧时用于放置笔、墨、砚等文房用具,也可用来放置玉器古玩等把件,为文人雅士陈设小件文玩的一种常用案头小型家具,其作用等同于现在的“收纳盒”和“收纳筐”。其形制是一种平盘与抽屉相结合的度具。

都承盘

都承盘是古代文人书桌案头的特色物件,看起来就是个用来盛装小件物品的方形木盘柜,旧时文人喜欢用它来放置笔墨纸砚、文玩摆件,收纳书桌上杂七杂八的零碎物品,甚至用来端茶递水,不仅稳固方便,而且因为其样式丰富而显得别有一番风雅韵味。

都承盘的设计多种多样,有的是单层的,简约大方;有的是多层的,还带有抽屉,用于盛放印章印盒等物,美观而实用;还有的精妙地安装了机关,例如用推入式方法开启柜门,推入两边抽屉则可合上都承盘,不需要把手和拉环。这些“收纳盒”一般四周都做有卷边或栏杆,流露出一股古韵人文之气息。

▲清 湘妃竹承盘

▲清 文征明款木刻诗文承盘

▲清乾隆 紫檀大漆都盛盘 (一对)

说明:此对承盘呈方形,盘心髹黑色亮光漆,四面以细密紫檀透雕灯笼锦纹饰,空灵通透。底部有四足。此对呈盘虽为小件文房器物,但雕琢精湛,足见过往主人对文房器具的讲究。

王世襄先生藏都承盘

王世襄先生收藏的都承盘原款为铁力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体型不大,为方形结构,上下两层。上层由四面栏杆造成井字棂格,北京匠师称之为“风车式”。上层用以盛放笔筒、印盒、小器玩等物品。三面盘墙,均用整板,板端出长榫,和四根角柱榫卯相交,与常见的攒框打槽装板结构不同,属明式风格。下层设有两具抽屉,用以盛放印章等小型文房器物,是书房桌面上一件重要的收纳工具。这些细节的设计,都显示出古代高超的榫卯工艺。

此物无论是搁置书房书案之上还是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之上,都是一件很好的收纳用具,不仅实用,而且雅致美观,让居室顿时多了一些文气和雅气,妙不可言!

另有盘方形。四面栏杆造成井字棂格,北京匠师或称之为风车式。下设抽屉两具。其结构为四根栏杆望柱,直通盘底,形成角柱。三面盘墙,均用整板,板端出榫,和四根角柱透榫相交,与常见的攒框打槽装板结构不同,为制造墙柱结构的家具提供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制造方法。

都承盘

中国古代有崇文的传统,知识分子、文化名士是最被社会所尊崇的人群。这种崇拜从文人的品格、志向,一直延伸到文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象征着精神追求的书房,文墨爱好者们从来都不吝于花费心力布置。渐渐地,各种精心制作的“文房器玩”也随着大行其道,都承盘便是其中之一。它们常用小叶紫檀、黄花梨、红酸枝、金丝楠、沉香、檀香等珍贵木材制成,可见对古代文人来说,这种文房器玩有一定的重要性。

都承盘最流行的时代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到了清朝,都承盘的样式颇多,雕刻精美,有的还带有暗格,制作繁琐,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家具制作工艺技术,更显现了中国文人致雅精神追求的物态化。

文房雅玩,不需要繁复的雕刻装饰与镶嵌,却自有一股端庄典雅之气,这正是线条的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文房器具,如笔筒、镇尺、都承盘等器形都体现出简洁、流畅,富有韵律的线条美。通过各种曲线、直线以及线与面的不同组合、交接产生的立体效果,在兼顾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丰富了器形空间立体层次感,也丰富了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而能在审美情趣与实用功能间寻得如此完美的结合点,莫不与当时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有关。文人雅士在参与器物的设计制作中,他们不仅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以及自己的理想、志趣融入其中,赋予了独有的灵魂魅力。

有了文人的参与,文房器物逐渐脱离了“匠气“的呆板与木讷的气质。文人将线条之神美、韵味表现与器物的榫卯结构与造型之间,器物展现出全新的优雅之美,令文人更向往之,甚至有”弃文为匠“之人。这样看来,明熹宗朱由校因为痴迷于木匠手艺荒废朝政,也不难理解了。

诸类文房雅玩的造型,常以自然为范本,常见的器形有竹子、灵芝、瑞兽等等。以线条描绘自然,以自然寄托人之情怀,寄情于物亦是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吻合。文房雅玩中,最常见的线条是直线与圆弧,曲中有直的线条变化,寓刚于柔,以体现委婉、含蓄之美又可见儒家“中庸”、“以和为贵”之思想理念。二者思想相通之处,为求自然、浑圆以及完整之境界。

乍看之下平凡无奇的文房雅玩,细品之中又有独特的气质与品位。有若是一杯清茶,有若是一杯清茶,入口之初平淡无奇,细细品味确是回味无穷,这或正是文房雅玩特有的魅力,让人陶不知不觉醉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