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7)|让学校成为师生发展的共同体——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的幸福密码(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2-22



2008年,钟惠河出任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校长时间虽然仅一年左右,可是,他对学校文化的关注,对教师幸福感的思考,以及超越一般校长的独特思考,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弥散不去的教育情结。他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师生生命成长的特殊关注,构建了一道令人向往的人文风景。为此,陶继新先生于2008年10月1日上午,在齐鲁文化会馆,与钟惠河校长进行了下面这场教育对话。







【陶继新】在人们多谈“以学生为本”的时候,您却强调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那么,您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话题呢?
【钟惠河】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我们历来都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平常都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关注学生的幸福较多,关注教师的幸福较少。二是一提到教师,大家就把老师和“蜡烛”的意象联系起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似乎成了老师的代名词,宣传某某老师的先进事迹时,往往也是为了工作连孩子发高烧了都顾不上、父母亲重病在床也没空去照顾等等。这时我们都会想:他们幸福吗?三是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非常严重,有的评上小学高级教师后,就觉得自己老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没什么奔头,只等时间一到马上退休。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到广泛认同。不论在教育系统还是在其他行业,我们的人本管理思想怎样落实到教师身上?我个人认为,关注教师的幸福感,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起点。具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教师感到在学校的工作是幸福的,才会积极地投入工作;教师感到教育教学是幸福的,才会自觉地、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我认为,只有教师感到幸福了,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的学校文化。

01 教师的第一责任是育人





【陶继新】教师之所以感到没有幸福感,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生命发展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年龄稍大的教师,甚至有一种日薄西山的感觉。其实,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人到80岁的时候,在脑细胞每天大量死亡的同时,却又有远远超过死亡量的新的细胞产生。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人,依然有着生命的活力。可是,有的人到60岁甚至50、40岁时,就感觉自己老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这种人在自己的大脑里无意中设置了一个“说你老你就老”的程序。而之所以有这种设计,是因为他已经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没了继续前行的目标。所以,我一直主张教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生命成长的规划书,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且让包括老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能日有所进,都会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都会感到前方还有一片绚丽的风景。

【钟惠河】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第一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第二才是学会学习,即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我读了您采写校长、教师的作品,感到您一直在为教育的理性回归做着努力。

【陶继新】“做人第一”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孔子在谈“好学”的时候,经常是在说做人做得好。比如在《论语·雍也》里就有这样一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之所以认为颜回这个弟子最好学,就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不把自己的怒气无故地迁移别人身上,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年轻人啊,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敬爱同家族的兄长,谨慎而守信用,善待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剩余精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化吧。看来,做人远远超过学文。

现在尽管一再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可实际上还是把学文放在了第一位,将做人放在了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了。

【钟惠河】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成就学生就得先成就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成就一名教师,受益一片学生。因此,我非常关注教师的成长,我认为只有教师感受到成长,才会体验到从事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我认为,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我在教师会议室写上这样一幅标语:“教孩子六年,为孩子想一生,为国家想一百年。”时时刻刻提醒老师,要记住自己肩负的责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个好的老师,可能会因为一句话、一个故事、一节好课、教孩子一年而影响其一生,作用不可谓不大;相反,一个不好的老师,可能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陶继新】责任与兴趣还要重要。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为了国家,这是大责任。您把教育工作与关乎孩子一生及国家发展的大责任联系起来,教师在行动上就有了更高远的奋斗目标。他们有了这种责任感以后,对于校长所安排的工作,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做,甚至是创造性地去做。反之,如果没有这种大责任感,就可能目光短浅,只是为了以职谋钱,或者让学生多考几分而已。

【钟惠河】所以,我一直向老师们强调,班上的孩子,对我们来说,是五十分之一,六十分之一,但对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三百甚至更多,因为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好几代人的希望,所以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好。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们学校,教师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我想,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也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02 校长要修身、慎思、笃行





【陶继新】如果说教师是育人者的话,校长则是这支育人队伍中的领跑者。所以,校长的思想品格高下,对于教师的育人,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钟惠河】是的,校长的思想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我认为校长首先应该做到有思想。作为校长,要有对教育终极价值的追问,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吗?高等教育都已经走向大众化了,何况我们小学教育!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孩子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我们应当把为未来的文明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为更多的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国家的未来着想。

【陶继新】校长有没有思想与文化品位,决定着所在学校发展的走向。我在为校长作的《做有思想与文化品位的校长》讲座中,就重点谈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校长的历史担当是什么?有的校长并不明白。他们没有哲学的追问,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满足于上传下达,纠缠于行政事务,甚至将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职务提升或能换一个更好的职位上。我认为,这样的校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在这样的校长所领导的学校里工作的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了。所以,真正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人格上的高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钟惠河】是的,校长必须得有信念。“修身、慎思、笃行”这是我的六字箴言。修身就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做事的基础,是做好事情的前提;慎思就是做事情要深思熟虑,作为校长,我们作出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关系到上百名教师的利益和上千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慎重不行;做事情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的,但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最终总会到达理想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陶继新】我在作《〈论语〉解读》报告时,就把《论语·学而》定格为“修身做人篇”。我认为,这《论语》的首篇,强调修身做人,符合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这一篇里,也就是谈的修身做人。您说的“慎思”,在这一篇中也可以找到注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校长,在一个学校的责任重大,一旦失误,造成的损失将不可挽回。所以,校长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随便决定学校大事的。不慎思是绝对不行的。笃行也很重要,孔子的哲学,从本质上说,就是实践哲学。他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古人美德之一就是“耻其言而过其行”。校长之行,是一种无声的号令。只说不做的校长,教师在听其言而观其行之后,就不会再信任他,甚至看不起他。

【钟惠河】校长还得有目标。校长的学识水平有多高决定着他所领导的这所学校能走多远。说大了点,就是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教育的理想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我的办学理想就是:“为孩子营造幸福成长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成功发展的平台,让学校成为师生发展的共同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