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名家曹一鸣针灸临证取穴经验

 阿凤ok 2021-02-22


曹一鸣针灸临证取穴经验

郭宗仁


曹一鸣(1915-1999),男,汉族,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教授。他师承于“广西派针法”传人罗哲初先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提出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论治体系,为指导针灸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生在针灸临床治疗时,强调辨证立法须严谨,取穴精简易恰当,不仅要注意患者的体质、病情、病机特点,还应结合验穴的功曲、特性,密地考虑最佳方案。根据《内经》、《难经》以及历代针灸医家的经验,他提出常用的取穴法有:八纲辨证取穴、脏腑辨证取穴、按部分经取穴、上下相应取穴、左右交经取穴、表里原络取穴、前后俞募取穴、局远根结取穴、接经相连取穴、压痛诊断取穴、子母补泻取穴,流注开阖取穴等十二种。余随先生两年多来,侍诊案侧,耳提面命,受益非浅,今依临床所见之八纲辨证取穴和脏腑辨证取穴介绍如下。

1
八纲辨证取穴
先生认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的总纲,只有抓住关键,确定相应的治则并选取有关的穴位,方可获取良效。
1.1   表证多取具有散风解表之功的腧穴。
诸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等,因其皆有“风”字,故均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再有大椎为诸阳经之会穴而隶属督脉,可疏表祛邪面清热,因此感冒发热常用之。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与手太阴经相表里,取之可清宜泄热,解表祛邪。
曲池也属手阳明经,是为合穴,亦有退热之功,所以感冒发热亦常取之。外关属手少阳经穴,且与阳维脉相交会,有驱表邪的作用,因此常与上述诸穴配合治疗表证。
1.2   里证的证候表现多端,如胸腹胀满纳呆,恶心呕吐,小便或多或少,大便或燥或溏等,皆属胃肠疾患,其治则多以调理胃肠为主,常取属于任脉之中脘,因其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寡穴,故以其为主穴与上脘、建里、下脘以及其它俞穴、募穴、合穴相配伍。又如属于手厥阴经之内关穴,又是与阴维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之一,功专治胸腹疾患,有“心胸内关谋”之说,也是里证之常用穴,不仅治胸腹满闷,恶心呕吐,也可治心悸、胸痛等疾患。其它众多里证可结合脏腑辨证取穴进行治疗。
1.3   虚证的证候可概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治则以补虛为主。气虛者常取气海、脏中:血虚者常取血海、膈俞;阴虚者常取太溪;阳虚者常取关元,而脏腑之虚则多取其背俞与腹募相配,亦可取其脏腑经脉之原穴进行治疗,施以补法。就气海穴丽言,属任脉,为官之原,《针灸大成》谓:“脏气虚惫,真气不足,切气疾久不差,肌体羸瘦,四肢力弱”为其主治病证;膻中亦属任脉,为八会穴之一“气会”,有调理气机的作用,故两穴相伍治气虚之证有效。血海属足太阴经,具有理血之功,凡诸血疾患均可取之;膈俞属足太阴经,为八会穴之一“血会”,有和血理血之功,故相互配伍治血虚之证有效。太溪为足少阴经之输穴、原穴,此穴可滋水益肾,故阴虚之证取之。关元属任脉,穴居丹田、元气所戴之处,具有温肾壮阴,培补元气之功,故阳虚之证取之。此外,凡阴虚者多取阴经穴,多用针法,而阳虚着多取阳经穴,多用灸法,与上述诸穴相互配合应用,其效更佳。
1.4    实证的证候表现,亦多种多样,总以泻法为其治则。如表实无汗可取大椎、风门、曲池、列缺、鱼际、风池诸穴,以疏其表邪,又可取合谷以补法,复溜以泻法,以发汗解表。又如里实便秘可取支沟、丰隆二间诸穴,以泻其里实而通便。若属于气实(气滞)者可取膻中、太冲、合谷等穴若属于血实(血瘀)者可取血海、膈俞及浅表络脉出血治之。表实证之取穴如大椎、风门、曲池、风池等在表证取穴中已述其理,而列缺、鱼际二穴之取穴,是因其皆属手太阴肺经,分别为络穴、荥穴,均有宣肺疏风解表之功。《拦江赋》谓:“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即指表实无汗者,尤其与上述诸穴相配,其效更佳。支沟属手少阳经之络穴,可疏利三焦气机以通便,与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隆、手阳明大肠之荥穴二间相配,可疏调肠胃而泻热,从而便闭可通,气实(气滞)之取膻中者,是因其穴乃气之会穴有理气之功,所配手阳明经之合谷,足厥阴经之太冲,又称“四关”,此二穴均为原穴,一阴一阳,一上一下相互配合,具有协调阴阳,开窍启闭之功,故诸如郁、厥、中风、狂痼等气实之证,皆可取之。血实(血鱉)之取血海膈俞者,是因其穴均为理血之要穴,血虚者可用,血实者亦可用,惟施术手法有别,用于血瘀之实证当以泻法为是,而配合其刺络出血,以祛除其瘀,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宛陈则除之”经皆相符。
1.5    寒证的证候以面白色背,四肢厥冷,脉沉迟等为主,其治则以祛散寒邪为法,多取阳经穴,或依其不同脏腑取其相应俞、寡穴或有关经脉腧穴治之。热证的证候以面红目赤,肢体灼热,脉洪数等为主,其治刻以清热祛邪为法,多取阴经穴,或依其不同脏取其相应五输穴配合治之。
此外,阴阳两纲,是八纲的总纲,阴可概括里证、虚证、寒证;阳可概括表证、实证、热证,其取穴可参照上述各纲。

2
脏腑辨证取穴
先生认为:脏腑辨证取穴,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作为辨证的依据,对千变万化的病证进行归纳,以明确疾病所在的脏或腑,再結合具体的病机特点,确定相应的治则而后选取穴位的一种方法。
2.1   脏腑常见的有肺气不宣,宜通宜理肺法,取风门、肺俞;痰浊壅肺,宜化频止咳法,取丰隆、孔最;风痰束肺,宜宣肺止咳法,取列缺、尺泽;肺失肃降,宜宣肺平喘法,取列鴃、孔最;咳逆喘息,宜降气平喘法,取尺泽、孔最、天突以手太阴经穴为主,配合手阳明经穴及背俞穴等。
2.2   心脏常见的有心神不宁,宜宁心安神法,取神门、郄门;心火上扰,宜清心降火法,取大、阴郄;痰迷心窍,宜开窍苏厥法,取水沟、中冲、劳宫;心血不足,宜补益心阴法,取心俞、三阴交、脾俞、神门;心阳不振,宜补益心阳法,取心俞、厥阴俞、通里、内关,水饮凌心,宜温阳化饮法,取心俞、、脾俞、丰隆、阴陵泉;心血瘀阻,宜活血化瘀法,取血海、膈俞、气海、内关,以取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辅以任脉、督脉、足太阴经穴及背俞穴等。
2·3   肝脏常见的肝气郁结,宜舒肝解郁法,取太冲、内关,肝气横逆,宜舒肝行气法,取太冲、外关;肝火犯肺,宜泻肝清肺法,取行间、鱼际;阴虚肝旺,宜滋阴平肝法,取曲泉、行间;惊颤风动,宜熄鳳定惊法,取太冲、印堂、水沟,以取手足服阴经穴为主,配合有关经脉的腧穴。
2.4   脾胃常见的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法,取脾俞、膻中,脾虚水泛,宣健脾利湿法,取公孙、阴陵泉脾虚食滞,宜健脾消食法,取公孙、建里;脾积食滞,宜化积导滞法,取建里、四缝;脾虚泄泻,宜健脾利湿法,取太白、天枢、足三里;脾胃不和,宜调和脾胃法,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太白;胃火炽盛,宜调胃除火法,取足三里内庭;寒邪客胃,宜温胃散寒法,取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饮食停胃,宜消食导滞法,取中脘、足三里、梁门、三阴交;胃阴亏虚,宜养阴益胃法,取胃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以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配合任脉及背俞、腹募穴等。
2.5   肾病常见的有肾气不固,宜补肾固精法,取肾俞、志室;肾阳衰微,宜温肾助阳法,取肾俞、三焦俞、关元、命门;肾阴亏虚,宜滋阴益肾法,取肾俞、太溪、肝俞、曲泉;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法,取心俞、肾俞、中封、神门;阳虚气脱,宜回阳救逆法,取神阙、关元:以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配合任、督脉及手少阴、足厥阴经穴。
从上述脏腑不同病机的治则和取穴看,凡脏腑病证,应首先选取惠病脏腑所属经脉的杨甲三“三边三间”针灸取穴法腧穴,其次则选择相关脏腑,尤其是相表里脏腑经脉及同名经的腧穴,再配合不同脏腑的背俞、腹募穴,同时应注意腧穴的功能及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但须提及的是取穴宜精,配穴要当,既不能是“以多胜少”,也不可“以少为佳”,而以取用较少的穴位收到较好的疗效为最理想,方称为“取穴精当”。

注:本摘自本文摘自《天津中医学院学报》,作者/郭宗仁。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