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德鲁克》第三十四讲: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上)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1-02-22
子曰德鲁克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篇第17》)

德鲁克对曰:“我所认识的、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企业主管还是学者,无论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一流的医生,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如此。作为咨询顾问,我当然有机会与企业界、政府机构、大学、医院、歌剧院、交响乐团、博物馆等的许多人士打交道。我每次与某人打交道,总要设法弄明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我总能听他们讲述一些与我的故事非常相像的故事。”彼得.德鲁克 《个人的管理》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万世师表”匾。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今天来谈谈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通过与德鲁克先生的比较,我们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他们都是非常好学之人。

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说说孔夫子。

孔子对自己的好学可谓是相当的自信了,但这并非是在夸耀自己,他曾经表示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是有知道的,是因为自己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地学习以获取知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第20》)必须努力学习才有心得,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好学是是一个行为习惯,是其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基础,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并非上等的人才而是因为后天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孔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证据,然而很多人对此是不甚清楚的,甚至包括孔子自己的弟子。在《论语.子罕篇第6》中,大宰向孔子的弟子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然有这么多的才干?”这位大宰可能是吴国大宰,他认为圣人是才干与能力过人者,孔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圣人。对此,子贡回答说:“是啊,这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后来这些话就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他就有一段对自己的评价:“大宰了解我吗?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能。做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的才干吗?我想是不需要的”。(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从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吴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段接下来还有一段话可以上下印证,这是孔门弟子牢所记载,他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第7》。可见孔子这些话不止说过一次,他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是圣人,就像德鲁克从来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大 师一样。对于孔子来说,他想给门生的一点启发是,如果一个人一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发挥抱负,他不但不要抱怨,也不要浪费时间,更要进一步去把握这个机会充实自己。等哪一天你有机会,别人让你做事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准备还是不够。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等准备要了再做事,事实上你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事,也不知道说你准备的对于你要做的事是不是有真的帮助。所以人有时候也要一边做一边学,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在《论语.公冶长篇第27》中,孔子有这样的一段自述:“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我们就不足为奇了,好学的人本来就是很少的,更何况像孔子这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那骨头实在太大了,光一节骨就要用一辆车来装。吴国占领军不知道这骨头是啥玩意,就是问起越国人,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吴国国君就派遣使者,带了这根大骨头,驱车来到了鲁国,请教博学多才的孔夫子。由此可见孔子的博闻强识和学富五车早已是闻名于各国之中。

也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知道孔子不是圣人的意义,是做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好学”这条路径,取得如此的成就。孔子不是贵族子弟,自己没有机会接受大学的教育却不甘心学习之路就此断绝,相当于孔子在身边的同学都已经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时,立下了自己的志愿于学习之中。而且孔子立志求学并非为了学历或就业,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立身处世的能力。他后来说自己“学而不厌”,表示他一辈子都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这实在是常人望尘莫及的。甚至到了人生下半场之时,他依然孜孜以求于《易经》的注解,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在《论语.述而篇》第17中,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专以研究《易经》,以后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远大过矣。”)

今人在研究《易经》时必须要感谢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周文王,没有他老人家所写的64卦的卦词和384爻的爻词,《易经》就真的是天书了,另一个就是孔子和门人所写的“十翼”,也就是为经所做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象》(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十翼”是《易经》最古老、最权威的一批注解著作,可见其学习成果卓有成效。

关于好学这一点,有一点需要格外说明,在《论语.雍也篇第3》中,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里面,您是爱好学习的。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只有一人,就是颜回。理由是他可以做到不把怒气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也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只是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就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有吸说有爱好学习的人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明年孔子七十一岁。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得年四十一岁。而孔子是七十三岁时去逝的,所以可以相见,这件事情发生颜回去逝之后不久,孔子只所以如此说,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当然是因为颜回确实是好学的人,单看这两点能做到就已经非常不简单了,特别是“不贰过”,这代表着强大的自我反省精神,也意味着颜回是在不断精进的路上。至于第二条原因,猜想应该是孔子对颜回的不舍,有这样好的学生却无法继承自己的衣钵,白发人送黑发人,难怪孔子会如此一吐为快了,想必其中也有一些情绪色彩在发挥作用,否则很难想象孔子会说出如此绝对的话来。

关于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有机会我们会在其他文章中专门分享,今天只说好学这件事,在《论语.学而篇第14》中的一段文字中,没有情绪在其中困扰,孔子相对中立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当做其对好学的真正思考: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样看来,我们也就有了信心,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因为好学而成就自己,看孔门三千弟子就可以知道。像子夏所说的:“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篇第5》)显然这是出自于孔子的教诲,但孔子的好学远在此之上,在《论语.泰伯篇第17》孔子说自己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也一定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孔子得以成为中华文明的继续和传播者,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成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之集大成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后学立身行事之镜鉴。

写了这么多,刚说完孔子的好学,下文就和大家说一说好学的德鲁克。


彭信之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DA)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