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信之:用目标管理经营完美人生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1-02-22

2019年,为了纪念德鲁克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推出了《十八天搞懂目标管理》的线上公开课程。目标管理作为德鲁克的管理哲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被我们所误解,这一点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谈过。很多同学在学习完毕之后与我们交流,最后一节课对其影响很大,毕竟目标管理是全公司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个人掌握了就可以在全公司实施的事情,但最后一节不一样,这一节的名字是“目标管理与人生”,是每个人在学习结束后都可以立刻可以应用的部分。是的,目标管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商业领域,更令人称道的是,可以让你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可以时刻活在当下和愿景中,在实现公司目标的过程中亦能脚踏实地的将自己的梦想实现。

所以接下来,我们尝试用目标管理的思维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梳理,我相信这样的逻辑会让你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给出深思熟虑的答案。

一、我的使命是什么?

公司的使命是公司在社会上存在的理由,每家公司都要这样去问自己:为什么社会要允许我们这样的企业存在?微软公司曾经给出的答案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台办公桌上都拥有一台电脑”。后来,微软实现了其使命,也就是实现了PC的平民化,话说有几家公司能够见证到使命实现的哪一天呢,幸运或者是不幸,微软见证到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整个组织失去方向,一系列的左右摇摆的决策让微软被苹果远远的甩在身后,而这个时候站出来的,是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正是重新定义其全新的使命“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这个使命让微软再次雄起,一度超越老对手苹果,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企业。

我们每个人也需要给自己这样的一个理由,因为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然后才会有接下来一系列的选择。或者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命中注定的约会是什么?”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商业智慧,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文章,他在文章的结束语中写道:“我很清楚,一些公司运用我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巨大收益;我知道自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实,当我面临疾病时,我发现那些影响对我而言微不足道,这真有趣,我由此得出结论:上帝评价我这一生过得如何的标准并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我能影响多少人的人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首先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并要给出回答,也许你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热爱是什么,但是却可以不断的探索,探索自己的使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当我们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一天是在工作的。因为这样的工作已经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脚印,虽然还处在起点,可是你已经可以看到终点的样子。

因为,有一个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使命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在实现使命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孔子说自己是五十岁而知天命,他的天命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然后他顺应天命的招唤,用接下来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使命,成为万世师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就能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才发现自己的梦想还停留在起点。

二、我的人生原则是什么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像是企业的最高宪法,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的价值观建立了企业的边界,让很多的选择变得容易。请注意,价值观不是贴在墙上的宣传口中号,而是应该转化为每个人具体的行动,是自动自发力量的源泉,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无须老板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做出的选择,在价值观面前,老板可以是错的。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就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有原则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对于一个建立了原则的人来说,世界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因为原则会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只有拥有了原则,才会知道什么是灵活,在原则之上的灵活才叫通权达变,而一旦没有了原则,失去了边界,就只能一路向下,最终失去自己。

《论语.卫灵公》第二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六年,孔子时年六十三岁,在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之时,曾在陈国居住三年,后来准备迁往蔡国时,被困在陈蔡之间,被困的原因是因为孔子的长相和当地的叛军首领阳虎长的非常像,当地居民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孔子众人包围,史称“陈蔡之厄”。

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甚至到了没有粮食充饥的地步。跟从的学生病倒了很多。子路对此颇有怨言,生气的对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开始胡作非为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德鲁克建议一个方法是对镜自测法,问问自己:早上刮脸或者涂口红时,我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1999年《21世纪管理挑战》第六章 自我管理)在电影《特工学院》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身为导师的哈里连续两次问正在照镜子的艾格西:你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在两部分的电影片段中分别有不同的呈现,从一开始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后来的可敬的人,我们看到了一位导师是如何把一位混迹街头的孩子变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这当然只是路径之一,无论如何,你都应该仔细思考你的人生原则是什么,找到答案并下定决心用行动去验证。

三、我的人生战略什么?

战略有好多种,有好的战略,也有不好的战略,战略的本质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在使命和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才会知道,在未来的三〜五年时间里,我们公司的战略是什么?这样的战略可以让我们慢慢接近于实现公司的使命。

公司的战略一定不是赚钱,因为赚钱只是一个结果,是满足了顾客需要的结果,把赚钱当做战略,等于把结果当做了原因,这是一个错误的案例,正确的答案一定是在顾客和市场中寻找。

对于个人来说也需要人生的战略,你有没有想过五年之后自己的样子,和谁生活在一起,有几个孩子,生活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朋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在提醒自己未来几年的时间里,哪些事情是自己一定要去做的。

使命是长期的,战略则是相对长期的,战略需要你做出选择,当我决定在未来五年要出三本书和五门微课的时候,这个战略也就是在告诉我自己,必须要减少线下课程的数量,否则是没有时间做这样的深度思考,也没有时间去做微课的设计的,于是在2019年我把自己的线下课程、项目的数量缩短为周只安排一次,这意味着一个月只能安排最多四次。这样的好处在于首先保证了每节课程的高品质,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探访企业,让自己有了弹性的空间,更可以进行自己的微课的工作。很多的同事和客户对此十分不解,曾经有一次,我在一天的时间里推掉了接近十二天的课程,那可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但是做为一个有战略的人,你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要事第一的选择,然而就是有计划的放弃。

四、我的绩效目标是什么?

有了战略,我们就可以问自己,2019年,我的绩效目标是什么。

选择追求一份职业并取得成功,仅仅是实现我们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然而若没有目标,人生不会为得空洞无物。1994年12月,吉姆·柯林斯完成了他在管理学上的重要著作——《基业长青》后,第一件事就是驱车到加州的克莱蒙特去拜访彼得·德鲁克。就是那一天德鲁克给柯林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德鲁克与其他管理大师的不同之处时,柯林斯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而后者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柯林斯说:“回想一下跟85岁的彼得在一起的那一天的价值,他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就在那一天!

当我们在问“我如何成功”时,我们关注的是自己,而当我们去问“我如何贡献”时,我们关注的是外部,要寻找目标,我们同样要在使命的基础上问自己,我能帮助谁?哪些人将因为我的工作而发生改变。

我们同样可以按照商业标准的要求要给自己一个定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实现使命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同时,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目标配备相关的指标以衡量进度,这些指标为我们清晰自己当下要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将自己的每一天与战略,与使命关联,就可以时刻活在当下和愿景当中了。

记住,我们是如何过好一天的,我们就是如何过好一生的。

五、我要如何建立反馈

目标需要反馈,企业通常每周都会有例会,来反馈我们是否在接近自己的目标,还是在远离目标,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我们有哪里表现的好,需要提出更高的挑战,哪里出现了问题,需要公司给以支持,这样的反馈会使团队始终保持聚焦的状态。

人生如何反馈呢?德鲁克的建议是,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采取什么关键措施,我们都要写下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9~12个月后,我们就可以将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这就是“反馈分析法”。(1967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四章如何发挥人的优势)

德鲁克曾经采用这个方法很多年,他在自述中说道:

我用反馈分析法已经将近25年了。当我开始使用这个方法时,我已经60多岁了。但是,由于使用这种方法,我这25年成了我生命中最有收获的一段时间。我了解了自己的特长,并且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在写作中,我发现自己最适合写短评,而我以前却不知道这一点。作为咨询顾问,我发现我作为一个公司最高管理层中的临时成员时,工作效率最高。作为最高管理层的临时成员,我和客户每年碰面一到三次,每次为期三天,我们在碰面时研究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根本战略;而且我还了解到我只适合做传统的咨询工作。另外,通过使用反馈分析法,我在教学方面也做得更好了。现在我意识到,我最适合在有很多学生的大型课堂中讲课。同时我还发现,作为教师我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做一名指导老师或博士生导师,我不擅于做这样的教师。

用这样的反馈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哪些他们做过或没有做过的事情妨碍我们充分发挥优势。通过这个程序,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我们尤其不能胜任的以及我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这个内容会在未来的《自我管理》微课中会有更多解读,敬请期待。

六、我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样的绩效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撑,这是任何企业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培训和学习工作也要据此而展开,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要知道的,学习是一件没有边界的事情,而我们必须要建立这样的边界,才能善用学习的资源,让学习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我们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问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应该补充哪些能力,可以让自己实现绩效目标,实现五年战略并不能接近自己的使命。这样的学习自然是一件很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然而遗憾的是,人类的一大弱点就是对于重要性毫无感觉,而对紧急性极为敏感。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这件事情与使命、战略、绩效目标关联起来,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感知到什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而只是在漫无边迹的知识海洋里寻找方向。

有人说,在海里航行的船,如果不知道自己去哪,那么所有的风都是顺风。我也要说,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那么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找到了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理由,而为实现使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是好风,是可以助我们飞的更高,飞的更远的好风。

七、德鲁克轶事

最后与您分享德鲁克的一段轶事:

德鲁克的父亲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熊彼得,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就问熊彼得:你希望将来被后人记得什么?熊彼得当时回答说:我想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撰写很多的文章,被后人所传诵。后来,到了1950年,德鲁克又与他的父亲去见当时已经是著名经济学家任职哈佛大学教授并且是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熊彼得,他的父亲又问熊彼得:“你现在还与人提及你将来被后人记得什么吗?”,熊彼得回答说:“是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仍然很重要,但是答案与原来已经不同。我希望被后人记得的是,我曾是一名将许多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经济学家的老师。到了这个年纪,人们是否记得我写的书和理论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一个人如果不能使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那么他的一生也只能算是表现平平而已”。熊彼得的一番话激励了年轻的.德鲁克,后来他创立了现代管理学这门学科,他在这门学科中论述管理是什么的时候,关联地谈到人生的意义,他说:身为最高主管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即使成为一个有效的最高主管,人生还有更高的目标。一名管理者必须使别人的生活有所不同,才算成功。

德鲁克也就将句话做为自己的人生使命,终其一生,德鲁克都在为这个使命而努力,努力让这个社会可以更好,努力让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也正是为了这样的使命,他才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当你去现场听他的课时,总会听到他说一句话:“不要告诉我听这堂课有多么难得,告诉我下周一你打算做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在行将去逝之前,德鲁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我这一辈子真的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