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既然是依法治国,为何还需霸王术?

 谈秦说汉 2021-02-23

谈秦说汉(234)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即然是依法治国,为何还需霸王术?

              

意思是治理天下时,能讲道理就讲道理,讲不通道理就讲刑律,刑律搞不定时就动用手里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王道”与“霸道”要兼用。这话放在心里都懂,讲出来就不是那个味,但这就是用了几千年的帝王驭人之术。

此话出自《资治通鉴》,原文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把整段话连在一起比较好理解一点,断章取义容易视为霸王术为杂道

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太子刘奭与汉宣帝对话时的语境。皇太子刘奭性格温和仁厚,喜欢研究儒家经术,他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是精通法令的人,而且执法也非常严格,都是依靠刑律来控制下属。有一次,刘奭与汉宣帝一起吃饭提起这事。

说:“陛下不应该过于依赖刑律,应该重用儒生。”这话说得也对、也不对。刘奭的原意应该是目前有些官吏执法太严格了,量刑权也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比方说有的罪行在刑律上的量刑标准是5-10年,但太多会按最重的10年来量刑。

              

但汉宣帝听到了,很不高兴,本身汉宣帝对太子刘奭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因此,本着机会教育的原则,在饭桌上跟他讲了一大通道理,说:“我大汉朝自有汉制的制度,本来治国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意思是两者可以灵活运用

又说:“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的‘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这句话就有点否定“礼仪教化“的作用了,这是不对的

汉宣帝的话简单说就是“依法治国”,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所谓的“王道”就是指刑律,也就是大家都要遵守刑律。但也总有一些事情,在刑律里面是找不到依据的,或者有些事情按刑律来办,对统治阶级是不利的,那就得用“霸道”。

所谓的“霸道”,就是强权,就是不讲任何依据,就得那么办。说白了就是能讲道理就讲道理,不能讲道理就讲刑律,刑律套不上去就来硬的。其实在现代企业里,很多高层管理者基本上也是用这一套来驾驭下属,这也是集权所带来的高效。

              

过去,夏、商、周三代昌盛时,无论是制礼作乐,还是发动战争,都由天子按原来大家商定好的游戏规则来决定,称之为“王道”。后来天子微弱,没有能力控制诸侯时,诸侯中有能率领盟国共同征讨叛逆以尊奉王室的,称之为“霸道”。所以要推行“王道”,还得有“霸道”的权力才行呀

无论行“王道”还是“霸道”,都以仁义为根据,任用贤能,奖赏善美,惩罚邪恶,禁绝凶残,诛除暴乱。自秦朝以来,历朝都没有夏、商、周三朝的国家长久与昌盛,是因为后代的君王太过注重“霸道”,轻视了以仁义为基础的“王道”。

在后代儒者当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像汉宣帝所说的那种“俗儒”、也就是没有精通“礼义教化”的人,他们是没有真本事治理天下的,但像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这些都是大儒,国家要稳定长久是需要有能力的人来执行“王道”

“王道”与“霸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为有些事,理是这个理,但讲出来似乎就不厚道了。而汉宣帝用此比喻来教育太子,还说儒者不能用,真的不太合适。正常情况下,一定是执行“王道”,偶尔在情非得已的情况用下“霸道”

太子刘奭进言汉宣帝应重用儒术与汉宣帝教导太子“霸王道杂之”,本身并不冲突。但这些话从一个帝王嘴里讲出来,还被记载在史书上,让天下的平民百姓解读,应该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点五味杂陈吧,还是希望依法治国比较妥,少点“霸道”

2020/1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