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25)

 白玛多吉8799 2021-02-23

              《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暍病

一、脉证

[代表原文]

      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细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齿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温针,则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25)

[白话语释]

提要:论述中暍的脉证及其误治后的变证。

语译

      太阳中暑可见发热恶寒,身体沉重而疼痛,脉沉细中空而迟。小便有寒傈感而毫毛竖起,手足发冷,稍事劳动便觉身热,张口气喘。门牙干燥,此种病证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加重恶寒;使用温针,则发热加重;反复攻下,则会引起小便短涩疼痛的淋病。

阐释

      中暍,亦即伤暑。暑为六淫之一,暑邪伤人,亦始于肌表而见发热恶寒;暑多挟湿,湿郁肌腠,所以身重而痛;暑性开泄,易致汗出,汗多则耗伤气阴,气伤则卫外不固,所以小便后因阳气下泄出现寒傈而毫毛竖起,手足一时发冷,稍事劳动则虚阳浮越,故觉身热,张口气喘;热盛津伤,失于濡润,所以“前板齿燥”。根据病情的偏重,脉有相应的表现,如暑邪偏表,脉多濡弦;汗多伤津而致阴虚,脉多沉细;血虚者,脉多芤象;气虚而阳气不足者,脉象多迟。并非此弦、细、芤、迟四脉同时出现于一人一时。总之,喝病属于暑热内盛,气阴两虚之证,治当解暑清热,益气养阴,决不可妄施汗、下、温针,否则将变证迭出。如果误发其汗,势必使阳气随汗泄而更虚,所以“恶寒甚”;若误用温针,则助热伤阴,故“发热甚”,若数次攻下,重竭其阴津,则会导致小便短少,涩滞难出的淋病。

【临床应用】

      本条所论暍病证候,仔细分析,有偏寒湿和暑热两种病情。后世医家多主张偏寒湿者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归身、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炙甘草),重在升阳益气除湿;偏暑热者,宜用王孟英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生甘草、粳米、西瓜翠衣),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庚子年三月廿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