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臆读六:当“关关雎鸠”变成了“呱呱雎鸠”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21-02-24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章)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二章)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四章)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五章)

诗经臆读六:当“关关雎鸠”变成了“呱呱雎鸠”

汉语当中,同义字词,实在太多。表示某一个动作、一个东西,有好多字可以用。这其实意味着汉语的表现力很强。因为它有足够多的选项,供你选择出最合适的字词。这些可以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字中,用不同的字,其意思有些微的差别,要选择最精确的那个。在诗文中,选择最精确的那个字,叫做“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都是很熟的了。再举个《随园诗话》中的例子:

《咏落花》云:“无言独自下空山。”邱浩亭云:“空山是落叶,非落花也;应改‘春’字。”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可见一字之差,诗境便大有不同。这其中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字表所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从意思上来讲,没什么差别,但给人的感觉却依然有很大不同。比如“ 石罏灰烬燕遗矢,粉面龟坼蛛垂丝。”“矢”就是“屎”,是一样的意思。然而,用“矢”而不觉其脏,用“屎”则不成。再比如“涕泗流涟 ”这个词,自目曰涕、自鼻曰泗。也就是眼泪鼻涕一起流。但用“涕泗”,就不嫌其丑。

诗经臆读六:当“关关雎鸠”变成了“呱呱雎鸠”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方玉润说:“多少中正平和之音,细咏自见。”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关关”,是雎鸠鸣叫的象声词,现在这声音人们一般用“呱呱”来表示。“关关”和“呱呱”,其实是一样的,就是表示一个声音,读音也很接近。但这样一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变成了“呱呱雎鸠,在河之洲”,诗境一下子就破了,总感觉哪里不对。中正平和之音,大概也没有了。这是汉字在超越其本身所表意义的层面之上,带给人感觉和联想的不同。

先像方玉润说的那样,细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想象那个画面,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调整一下这句诗的表达顺序,变成“在河之洲,关关雎鸠”,诗味就浅了。

原句是“先声夺人”,先亮出来的是“关关”之声,这是灵动的,由这声雎鸠跃然而出,最后铺一个大的背景,“在河之洲”。有轻重,有次序。调整之后的顺序呢,就是一个普通的描述顺序,呆板了。原句中先出关关之声,这声是从天外而来,整个画面有弥散灵动之感。调整之后的顺序,关关之声,就拘在了河洲,飞不起来了。

这顺序还能再调整:“河洲雎鸠,其鸣关关”,鸟和声都分开了,更糟。原句和调整后的两句,意思都是一样的,而诗味大有差别。所以,诗文赏读,光读个意思,是不够的。如果只是表达个意思,何以称其为“文”呢?朱熹曾有言曰:“晓得文意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晓得文意”只是基础,而不是全部,关键是“识得意思好处”。

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写法相对的,是写“静”的笔法。如何写“静”呢?“鸟鸣山更幽”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不能死静,加点声音,更显其静。那这声音加在何处呢?加在描写的最后。前面描述一堆静物,阳光树影,石桌板凳,最后引入声音,或鸟鸣或鸡鸭鸣叫。“静”的感觉就出来了。如果一开始就写声音,后面写静物,那感觉就坏了。

诗经臆读六:当“关关雎鸠”变成了“呱呱雎鸠”

戴君恩《读风臆评》云:“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关雎》的最后两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或认为是想象,或认为是实境。两说皆可通。但从结构以及文学表现而言,戴君恩说的是对的。“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认作想象是更好的。

《关雎》的结构很严整,非常符合后世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承,“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转。后两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合。

在这个结构中,起承言“求”,忽折一笔曰“求之不得”,就翻出了波澜,文势就起来了。由“不得”而想象“友之”“乐之”,结的就沉至有味,若是实境就差了。

求之不得,想象已得之“友之”“乐之”,是诗词作法。今日相聚,想象明日别离,比如“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今日凄苦,想象他日重逢,比如“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这种对未来的想象在情感表达中是更有力的,它形成了一个对当下处境的观照。如果认作实境,就成了一个时间顺序的记录:一开始求之不得,最后成功了。分别后很凄苦,后来重逢很欢乐。这样的话,诗的意味就少太多了。

诗经臆读六:当“关关雎鸠”变成了“呱呱雎鸠”

孔子对《关雎》有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就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未求得之时,只“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哀而不伤。既得时也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乐而不淫。不能本能生理反应式的表达感情,如果人真是这样,那不过哭天抢地,呼号叫嚣而已,没什么诗文。勉强写出来,也是浮浪的。

这种现实层面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体现在诗文中,就是诗文的克制,要收束住力气,不能放笔一泄直下。如果哭天抢地的写了,自己是痛快了,诗文也就泄了气了,没力。要像冰山一样,写二分留八分,方见暗涌的张力。

孔子这里所言的“乐而不淫”,“淫”是过多,过甚的意思。“乐而不淫”,是说乐不过分,有失中正。结果在《诗序》中被说成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 。”“乐而不淫”解成了“不淫其色”。顾随先生云:“淫与色连用,《诗序》误之始也,生生把字给讲坏了。”这种误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郑风》。

《论语·卫灵公》云:“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里的“郑声淫”,淫也是过分,过度的意思,非淫色之淫。并且郑声,是就音乐而言,郑声并不对应《诗经》的《郑风》。朱熹以郑声直对《郑风》,又以淫色之意解《郑风》,但是在他解“乐而不淫”的时候,又明确说:“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真不知其为如何了。

《关雎》这首诗意思很简单,又实在是太熟了,所以也就没什么必要在文意上作过多的阐释。因为太熟,相关说解看的太多,甚至让这首诗变得有些枯燥,蒙蔽了它本身的鲜活。在这里我只分享我看到的一个非常活泼的评点,一下子让你觉得这首诗就发生在你身边。钟惺云:“看他‘窈窕淑女’三章说四遍。”

按:《诗经》篇中诗章的分类,并不统一,有不同的分法和其追随者。本文《关雎》按五章标出。钟惺所谓三章,是另一种分法,其分法为:五章中第一章仍为第一章,二、三合并为一章,四、五合并为一章,是为三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