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5年百万大裁军因何而起?邓小平:得罪人的事情就由我来做

 苏文说历史 2021-02-24

1985年,是中国解放军历史上罕见的大裁军年。

当年6月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100万。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右手向上伸出食指后,在空中轻轻点了几下,在场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盯着这位年近81周岁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

▲1985年6月4日,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个指头震惊了世界。

这个数字远远超乎外界的预料,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坊间消息传出要裁军,不过流行的说法一般是50万左右,最多也就70万的样子,但谁都没想到,当最终的裁军方案上报到邓小平处的时候,他毅然决然提出了将数字增加到100万的建议。

裁军不是儿戏,它是个苦差事,甚至可以说是个得罪人的事,假设弄得不好极容易引起不满甚至混乱,这一点邓小平比谁都清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大裁军已经是势在必行,所以邓小平就在会上开玩笑似得说:

“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那么,当时中国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情境,才令邓小平如此坚决果断地决策裁军100万人之众呢?

首先,爆发大规模世界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和平发展成国际主流趋势。

在1985年的时候,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很明显,由于第三世界崛起,和平力量的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主流认知。

所以,在1984年11月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惊人论断,他说: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现在应有所调整......第三世界包括100多个国家,占有联合国80%的席位,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他们深受战争的痛苦,不希望打仗,再打不起世界大战;许多发达国家,即使是美苏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也希望和平。

既然如此,国家就犯不着在国防开支上花更多的钱,反而应该腾出资源去发展经济,因此他说:“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

其次,军队机关结构臃肿,“打麻将都能凑好几桌”

据联合国专家小组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份调查数字显示,世界上几个军事大国军队的官兵比例是:苏联1:4.56、美国1:6.1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1:17。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官兵比例则高达1:2.45,这个数字是苏联的近2倍,是美国的2.5倍,是德国的4倍,是法国的近7倍,相当于平均每1个军官只领导了2.5个士兵,可见军官编制已经何其臃肿不堪,用邓小平的话说,“打麻将都能凑好几桌了”

俗话说得好,“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军队机关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各级机关中的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甚至还有类似“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等如今觉得匪夷所思的职位。

对此,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百万大裁军,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问题留给新的军委主席!

当然也有不少人提出,裁军人数过多是不是会影响战斗力?对此,邓小平也诙谐幽默地给予了回应:

虚胖子能打仗?大力士、拳击运动员身体很重,但是不虚,虚就不能进行拳击......我们的肿,真正打起仗来,就是跑反也跑不赢......

▲1985 年,百万大裁军,战友离别。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邓小平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百万大裁军行动,从1985年6月到1987年4月,短短两年时间,人民解放军就从423.8万人锐减到了323.5万人。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主要有哪些部队、人员最终被裁撤了呢?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

其一,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总”: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最终经过精简,处以上干部直接削减了 1/6,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平均精简了1/2,这给之后的裁军工作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

其二,大军区由原来的11个撤并为7个,分别是: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和南京军区,被撤销的是武汉、昆明、福州和乌鲁木齐4个军区,军级单位减少了31个,师团级单位减少了4054个,跟之前裁军的小打小闹比,这是一次脱胎动骨的“大手术”。

其三,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值得一提,就是这次手术的“主刀大夫”: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何正文。

▲百万大裁军“主刀大夫”:何正文

在负责裁军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总是一手夹着个大皮包,里面装着各种涉及编制、精简、 等方面的资料,一手拿着把“大斧子”,看准了就是一个字——“砍”!

然而,裁军百万,决心难下,实施起来则更是难上加难,各种难看的脸色,各种尖酸刻薄的语言,何正文都必须默默承受。

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裁掉哪一个,对何正文来说都是一次“割肉”、“剜心”的过程,有许多人都曾是他的老战友、老同学甚至亲人朋友。

一天深夜,何正文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老首长打来的,他说起了一支红军时期组建的老部队,他向何正文力陈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细数曾经出了多少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将军,言下之意是希望何正文保留。

但事实是残酷的,不管这支部队历史多么悠久,最后依然没有逃过被裁撤的命运,因为裁或留不是取决于过往,而是取决于未来。

除此之外,为了身先垂范,何正文力劝自己的4个子女脱下了一身军装,不仅如此,就连何正文自己也没多久后就退居到了二线,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行为,都对后来的军区合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何正文(左)深入基层做工作

最后,在裁军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办的就是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问题。

邓小平在组织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就曾说过:

“‘消肿’比较难的是安置退下来的几十万干部。”

除去少部分老干部、创建共和国的有功之臣离退休外,一夜之间,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大部分“编外”干部只有转业一条路。

时任1军某师副团长的翟耀娃就是典型的例子,14岁就入伍的他已经在部队里待了20多年了,单论军事素养,他很快就可以当上团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人到中年他却突然被要求脱下军装,离开了熟悉的军营。

这是个十分残酷的过程,因为按照当时邓小平提出的作战部队“团职干部30岁左右,师职干部40岁左右,军职干部50岁左右”的方案,已年近40岁的翟耀娃,显然超过了规定的年龄。

翟耀娃只是60万转业干部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最终他们也基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的进入了公、检、法队伍,有的转业到地方当老师,补充当地教育师资力量,当然也有的选择“下海”,重新开始一段完全崭新的人生。

当然,除了这60万干部,剩下的还有就是40万的义务兵,他们则是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由其原籍贯的人民政府负责安置。

战友们依依不舍,含泪告别

1985年百万大裁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点,它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举世瞩目、意义深远,不仅开启了人民解放军的精兵之路,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们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他在书中谈及百万大裁军时曾写道:

“邓小平给接班人留下了一支规模更小,教育水平更高,对现代战争的要求理解更深刻的军队,以及一个更强大的民用经济与技术基础,使他的接班人得以继续致力于军事现代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