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涣一首很独特的诗,全篇写春天美景,但有多少人理解错了

 小天使_ag 2021-02-25

王之涣被人们熟知,或许要归功于他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这两首诗属于唐诗中非常有名气的作品,让我们见识到了王之涣的过人才情。

那么,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两首诗,王之涣还有一首很独特的作品,它全篇写春天的美景,格调轻快清丽,曾让很多人误以为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实则它却是在写与友人的离别之愁,这首诗就是王之涣的《宴词》。

宴词

唐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起句是纯景描写:长堤春水绿悠悠。这一句中作者主要突出的物象是““春水”,虽然没有提及其他具体事物,但是却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体现出来,因为读者的想象力已被激活。

“绿”字不仅点出了春水的特点,而且还蕴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都知道,在古诗词中,春水代表着作者的丰富情感,是一个典型的抒情物象,比如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作者忧愁和春水联系在一起,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无穷无尽的愁思。

同样,王之涣这里也是如此,他其实也在借春水暗喻自己的情怀,只不过和李煜想比,王之涣的写法更加含蓄;而且这是首句,作者也是想通过景语来从侧面作铺陈,这个我们结合后面内容就能清晰认识到。

承句依然是在写景:畎入漳河一道流。这句大意是说,那一道道田间沟水,曲曲折折,最终汇入漳河向远方流去;虽然这里也未离开物象“水”,单从视野来说,比首句要开阔很多。诗人把整个田野的空间皆融入到承句中来,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春光之美。

这一句肯定也不是单单写景,那么作者写这一景象的目的是什么?当然还是为了抒情。当看到那些细小河流都汇入漳河流去的时候,作者的内心是忧郁的,他感叹自己不能够如河流一样追随友人同往。而这一层意思,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结合后面的内容,才可以很好地得以理解。

转句:莫听声声催去棹。这里明显开始转到人物上来,从听觉的角度作描写:不要去听那一声声催促的棹声。这句中只提到了棹声,可画面感却非常饱满,鲜活展示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莫听”二字带有浓郁的情怀色彩,它以劝慰的口吻在暗示读者、感染读者。“莫听”的背后是“怕听”,可以看出作者这里用了以反言正的手法,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要劝人“莫听”棹声,合句给出了答案:桃溪浅处不胜舟。因为你听那棹声会使得内心的愁绪越来越多,而这种愁绪太过于沉重,以致于浅溪处的船儿无法去承载。不得不说这王之涣是真会写,他在这里又用到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溪之“浅”来衬托愁之“深”,完美衔接、补充、解释了转句。

合句乍一看,也是美美的景色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和桃花源一样的意境,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然而在表面的美景之下,却是作者恰如春水的伤感,“不胜舟”三个字用得到位有力。

这种抒愁不见愁字的描写,真需要读者去仔细品读,而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诗句是那么富有魅力。

现在回头再看全诗,句句生动的景语之间,情感脉络环环紧扣;首尾的遥相呼应、中间的自然转换等,皆体现着作者的独特匠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