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高中课标教材的一些思考

 凡学馆 2021-02-25
  感谢人教社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从我开始上学那天起就与人教社建立了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每一年,几乎是天天都要和人教社的教材打交道,先是学人教社的教材,后是教人教社的教材,再就是研人教社的教材,所以从内心我觉得自己应是人教社的近亲。

一、课改之后的一些现象

1.破得多,立得少。现有的都不好,过去的都不好,本土的都不好。

2.跨界精英的声音比行内的声音大。

3.中国的教育专家多出身于职业革命家;上智下愚而不移也。

4.关注理念和形式比关注内容多。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学理念有所变化。

“课改是平台,是一片广袤的天空,是一条期待探索的路”。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种观念的更新:一是教学观。课改后,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成为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服务;二是教材观。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仅仅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媒介,成为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的外延扩大了,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水平更贴近了,网络资源开始大量进入课堂;三是师生关系观。新课程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课改中,师生关系不再是过去那种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共同学习成为新的课堂风格。

2.教学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对话、交流、感受、体验、探究、实验、合作、自主成为新的课堂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很少听到教师讲解,有的是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组织和指导,从而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评价方式有所变化。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必然带来新的评价机制。试卷上开始出现激励性的语言,消除学生答题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自信。“你再试一试啊!”类型的评价语言成为课堂评价的亮点,小组合作评价也得到有效的实践。

4.教学手段的变化。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为新课程改革增添了动力和活力。网络资源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广,也更快捷。

5.学生的变化。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提倡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增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地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6.课程改革本身对高考的影响不大。一方面我们在教学有变通,另一方面,全省一盘棋,同一套高考题,对局部来说没有大的变化。

三、对课程标准的思考

1.总的方面是课程系统设置繁琐,在课程设置的两个层面上都有重叠,缺少必要的整合,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被动摇。

2.大学课程下放和教学内容难度提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的负担过重,关键问题不在文理分不分科,而在于高考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3.高校选拔方式与课程改革不同步。增加选修课程之后,选拔的方式也应相应调整。也就是说,学生选修课的成绩如何才能成为选拔的依据。目前增加选做题的方式,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4.课程目标不具体,尤其是内容目标不明确。看上去是三级目标:总目标,能力目标,内容目标。但对各年级的具体任务没有明确,只是笼统说选修课怎样,必修课怎样。(文言文)

5.课程标准缺少一份术语表,对关键词语没有解释。《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包含一份术语表,其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或术语需要加以解释,使读者明确概念的内涵,比如“语文素养”“人文性”,特别是课程目标中的五组概念“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感受·鉴赏、应用·拓展、感受·鉴赏”。

美国的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还列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使用到的,以及教学中常用的相关术语,比如“审美”“分析”“听众”“交际”“认知过程”“理解”“结构意义”“课程”等,总共95例,并且对这些专用术语──给出明确的定义。这样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候,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认识与把握,在全国范围内达成一致,不会产生分歧。

6.九年级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没有保持连贯一致。义务教育到底是几年制,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属于学科教学教育问题,应该由教育科学规律来决定而不是由体制决定。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阶段目标的内容构成,还是最终目标,都应该与义务教育阶段保持承继性,二者在难度上存在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素养上获得循序渐进的提高。

四、对人教版教材的思考

(一)人教版教材的特色

1.经验积累丰富,资料平台大。

教材是什么?在30年代,语文教育家夏丏尊曾说:“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的。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

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供学生学习和语文教师教学的文本材料。它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编制,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

王泽钊《新语文》、严凌君《青春读本》、钱理群《新语文读本》、叶开《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

2.重知识建构,系统性强。

以特定主题或话题建构单元新教材建设中的“三个打破”:打破“课”的概念,打破文体限制,打破文白分编的体例。

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态度鲜明地指出:“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405

张志公先生说“我们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地深入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对于人文性的倡导张志公先生不反对,但认为不能与科学性对立,走向极端,指出“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

某版本教材的编排: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台湾翰林版和龙腾版都没有单元的概念。

3.选文经典,重文化积淀。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叶圣陶很注重对教材选文的加工,认为“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补润色”,加工之法“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就其所短者而加工焉。他则作者文笔,各有风裁,不宜出之以己之风裁,致使全篇失其调谐”。

4.编排体例科学,易于教学

顾黄初先生曾将汉语文教材基本结构划分为范文系统(后来修改为课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或导读系统)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不同体例的教材。──叶圣陶的教材观

(二)新课程教材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学教育任务被放大,忽视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其一是文学性散文过多。

其二是在课堂教学和问题设计上,要求太高不够生活化。

2.“读”与“写”貌合心不合,两相疏离,是一种油水关系。

3.提供的资料少,不利于学生作独立鉴赏,很难让学生尝试作全方位思考和多元解读。

台湾一篇完整的课文,包括标题、作者、题解、课文、注释、赏析、问题与讨论、课外阅读等所占的版面,现代文约为20页。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大陆课本的作者介绍21个字,而台湾课本的作者介绍为211个字;大陆课本的注释是2个,而台湾课本的注释是10个。

4.教材套数多,但编写思路和模式单一,一纲多本但不多样。

5.克服选修教材编写过于依赖高校教师的缺憾,恢复教材编写队伍“三结合”传统。

6.精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受学生欢迎的范文。

7.恢复以往语言知识、文体知识的编排。

五、课改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泛人文化倾向

《鸿门宴》(杭尧尧)“假如鸿门宴上项羽杀死了刘邦!”《陈情表》“忠孝文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中国建筑的特征》“讨论如何保护古民居?”

把新课标中关于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联系等这些论述,理解为关于语文本体的论述,认为语文学科以外的东西、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就是语文。这是对语文的极大误解。

2.反文本解读。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这些主张都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态度上。有的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有的学生读了《背影》后认为父亲是个土里土气的人,他爬铁轨是“违背交通规则”,教师却大加赞赏,认为是一种“创造性阅读”,等等。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如果不承认文本的客观性和前提性,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阅读,不需要阅读教学了。

3.无中心拓展。

《荷塘月色》用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导入。

《我有一个梦想》讨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4.无效讨论。

1)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2)需不需要讨论。(3)有没有条件讨论。例如一个老师上鲁迅的一篇小说,上来就问:中国最博大精深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哪一部?(4)怎么讨论。

现在语文课堂里的所谓讨论有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自说自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了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是: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评为好,所以是假统一);一个“无”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

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分组学习;合作学习目标随意,分工不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不科学,问题没有思维含量,为合作而合作。

5.教学过程中去知识化。

当前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与新课程关于“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以及引进一大批新的教学概念(诸如语感、积累、体验、感悟、揣摩、品味、整体感知、熏陶感染等)不无关系。关于语文知识,大家不赞成原有的语文课程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知识,因为事实证明,照搬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或不需要知识。学生之所以需要学习语文知识,是因为语文知识能够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具体的语文实践。这种指导作用,正是人的智力的体现。

我市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滥用。

多媒体有四个作用: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四是可以使语文教学直观高效。

1)语文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2)语文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说和读的能力培养;(3)语文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4)语文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影响课堂丰富多彩地生成;(5)语文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