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肥新法:用“味觉”控制肥胖

 mingxiaozi 2021-02-25

● 什么是味觉?


味觉是指口腔内味觉感受器受到外界物质刺激后产生化学信号,传递至中枢味觉神经系统而引发的一种感觉。

味觉有助于口腔鉴别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有益物质和毒素。换言之,味觉可以看作是人体自带的食物质量和安全检测器。

在舌的帮助下,口腔通过搅拌促进食物的降解并使其成团,以便于后续的吞咽。在降解食物的同时,口腔从中提取多种呈味物质,激活对应的味觉受体,将化学信号传递至中枢味觉神经系统,使人们感受到与呈味物质对应的味觉,其基本途径如下。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酸、甜、苦、咸、鲜5种基本味觉,而纯的中性油即甘油三酯是无味的,天然油脂有味乃是一些非甘油三酯的类脂成分引起的,且主要表现在嗅觉和触觉方面,随着精制程度加深,其味会变小以致无法区分。以前有研究者认为,味觉只有在水溶性情况下才能感觉到,除了三乙酸甘油酯和三丁酸甘油酯是苦味以外,其他甘油三酯并无明显的味觉,油脂仅仅使味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油脂的风味只有嗅觉与触觉两个要素,不必考虑味觉。

不过,这种传统观点近年来已有改变,有研究者指出,存在第6种基本味——脂肪味。

● 脂肪味的证据


众所周知,食品中脂肪的存在,会赋予食品特有的滋味,并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的脂肪,从而导致肥胖。这种滋味是不是一种基本味,目前争论很大。如果能证明脂肪味是一种基本味,不但对食品加工,而且对肥胖控制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要证明脂肪味是第6种基本味觉,则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存在一种由脂肪衍生而来的独特刺激因子(呈味物质)。

(2)存在特定的转化途径和传导途径,味觉受体能把刺激因子的化学编码转化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神经递质传导至味觉神经中枢。

(3)存在独立于其他味觉(酸、甜、苦、咸、鲜)感受器的味觉受体,即脂肪味应能与其他味觉区分开来。

(4)味觉受体细胞被激活后有相应的生理功能。


证据如下

1

刺激因子研究者指认呈脂肪味的物质是游离脂肪酸,而并非甘油三酯。富脂食物本身不缺乏游离脂肪酸,或自有,或由舌脂酶分解油脂产生。不过,脂肪酸的感官性质取决于其浓度,高浓度时呈酸味,低浓度时无任何不适感,但足以激活口腔中特定的味觉受体使中枢感知到脂肪的存在。

2

转化和传导途径:目前认可的脂肪酸味觉受体主要是分化簇36转运体(CD36)与G蛋白偶联受体120(GPCR 120)。CD36是一种脂肪酸转移酶,参与脂肪酸转运过程且其表达局限于味蕾细胞的顶端,主要存在于舌头的轮廓乳头中,少量存在于叶状乳头中。研究发现,CD36只与长碳链脂肪酸发生可逆的特异性结合,中、短链脂肪酸则不会。

GPCR 120与CD36一样不可或缺,GPCR受体被长链脂肪酸激活,参与调节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它还与CD36协同作用,检测进入口腔的膳食脂肪酸分子。脂肪酸可以激活受体并触发离子通道的开闭,最终在复杂的信号介导反应中导致细胞膜的去极化,分泌血清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并传入神经纤维并被感知。

3

感知:与其他基本味一样,脂肪味作为第6味必须有其独立的感知方式。虽然脂肪味不像已知的甜、咸味一样明确,但研究表明,人们在不知道食品质构、外观的情况下,可以将脂肪味与其他味相区分。不过对脂肪味的感知与脂肪酸种类和浓度有关。长链脂肪酸最易让人感知,中短链脂肪酸则不易。味觉受体可以检测到很低浓度脂肪酸的存在,但浓度太低以至于大脑味觉中枢尚感觉不到,随着浓度升高,味觉受体感知到越来越多的脂肪酸,但若浓度过高远超过识别阈值,脂肪酸的滋味令人不悦,参与的就不仅仅是味觉系统了,还有嗅觉系统或其他感受器。

4

生理功能:味觉总归是一种人体感觉,是服务于人体的。味蕾细胞中脂肪酸和特定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反应,影响后续食物的摄入和消化。味蕾将电信号传递到大脑,增加消化道分泌物以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食物。除了释放神经递质外,味蕾细胞释放胃肠激素,调节消化道功能,葡萄糖体内平衡。


研究表明,口腔短暂含服脂肪酸(实际上不摄入),结果导致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立即升高2.8倍,而摄入脂肪替代物则不发生这种现象。这表明,脂肪酸确实可以激活特定味觉受体,产生一个瞬时信号传递至身体,让其准备好对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研究还发现,在口腔含服脂肪酸后,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脂肪酶的分泌增加,血液中葡萄糖与胰岛素含量、胃激素的分泌均发生改变,说明脂肪味觉细胞被刺激后的确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反馈。

● 脂肪味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之所以想要证明脂肪味的存在,是因为脂肪不但与饮食而且与肥胖和健康密切相关。以下两个事实尤其让人们兴趣盎然:

(1)人们对滋味的体验差异很大,脂肪味也不例外。研究表明,瘦老鼠和体型苗条的人的味蕾似乎拥有更多脂肪酸味觉受体,或其敏感性高于肥胖个体,这会使他们避免吃得过饱。换句话说,你尝到的脂肪味越重,你吃的脂肪会越少。

(2)饮食似乎可以调节对脂肪味的感知。高脂饮食会降低对脂肪的敏感度,而低脂饮食则反之。敏感度较低即意味着机体可能会摄入更多脂肪,结果导致肥胖。

总之,脂肪味的存在为我们调控膳食解决肥胖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Newman, L. P., Keast, R. S. (2013).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fatty acid taste thresholds [J]. Chemosensory Perception, 6(2), 70-77.

[2] 王兴国, 高盼. (2016). 脂肪味是第 6 种基本味觉吗? [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05), 1-11.

[3] Besnard, P., Passilly-Degrace, P., Khan, N. A. (2016). Taste of fat: a sixth taste modality? [J]. Physiological Reviews, 96(1), 151-176.

[4] Khan, A. S., Murtaza, B., Hichami, A., Khan, N. A. (2019). A cross-talk between fat and bitter taste modalities [J]. Biochimie, 159, 3-8.


 稿件来源:食用油营养与安全科技创新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