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3)

 木香草堂 2021-02-27

教研方式如何改变

关键词:对话、交流、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传统的教研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评优课获奖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应当看到,许多地方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应当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如何体现教研的场所在学校、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在这方面,天津教研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