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有对象

 Michael430 2021-02-27

01

上元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是地位在五帝之上是天神领袖。汉武帝是修仙的狂热分子,于是下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非常隆重的祭太一神活动。

东汉明帝时期,为了弘扬佛法,明帝又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道家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从黄昏开始,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逐渐形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

元宵节自汉代以来,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不设宵禁。在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之夜,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于是,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对于没有对象的青年男女来说,上元夜当然是邂逅艳遇的绝佳机会。

02

大象中原

夏商时期,象是黄河流域常见的物种。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常记载着商王狩猎的场景。当时大象除了作为礼仪之用,主要用于役使和作战。

Image

殷墟殉葬象坑

实际上,夏商及更早之前的遗址挖掘表明,在很长时间里,黄河流域曾经有过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在当时,华北地区生活着大量圣水牛、犀牛和亚洲象。

中原的河南称为“豫”,《说文》解释说“豫,象之大者”,可知“豫”就是大象,中原地区曾因产大象而获名。

Image

妇好墓出土玉象

 Image

嵌绿松石象牙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商代晚期象牙制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北妇好墓。首批禁出文物。

人口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不断引发人类与大象的冲突,与之伴随的是土地的开拓和森林的消失,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大象的足迹逐渐南移。

商朝,中原地区的气候开始发生变化,黄河流域的冬季气温已经不足以支撑象、犀牛等畏寒生物的生存。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野象或许并未彻底绝迹,但已经十分罕见。人口和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栖息地被开垦,中国的象群逐渐消退到淮河一带。

随着环境变化和土地开发,野象栖息地逐渐消失、破碎,这种人进象退的格局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最终彻底绝灭。而现在生活在云南的亚洲象与曾经分布在中原的亚洲象并非同一种类。

03

找对象

大象的形象在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象形器、写实象纹、象首纹、象鼻装饰,从殷墟时期到西周早期,在各种青铜器类上表现得丰富而活跃。

Image

青铜酒器中最具写实性象的造型莫过于象尊,据相关统计,目前海内外博物馆中收藏的青铜象尊仅有六件。湖南省醴陵市狮形山象尊、弗利尔美术馆藏的象尊、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象尊,稍晚的还有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象尊。此外还有湖北禹王城出土的象尊以及日本美秀美术馆藏象尊

尊是商周时期的盛酒器,用于祭祀和宴饮。早商时期开始出现,直到汉初才完全消失。

鸟兽尊是根据动物形态作鸟形或兽形的青铜盛酒器,一般统称为牺尊,并通常以动物的名称命名。常见鸟兽尊有鸮尊、鸟尊、虎尊、象尊、犀尊、牛尊、羊尊、马尊、兔尊等。

Image

1975年湖南省醴陵狮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高22.8、长26.5厘米。尊盖已失,椭圆形尊口开于象背之上。象鼻长甩,鼻头前伸,鼻端有孔经鼻管与腹腔相通,象鼻实际上起着流的作用。象的整体形态是写实的,就像是一头在奔走中突然停下来的青年公象,但是象的身上之细部纹饰却是想象出来的。象的外表通体遍布云雷纹在底的动物纹饰:象鼻做出凤鸟形状,上伏一虎;象身各处饰有兽面、龙、虎以及龙头蛇身的神物。其纹饰做工细腻,至为美观。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明确出土地的商代象铜尊。 

Image

Image

商代象尊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唯一全器保留的,尊盖保存完好。高17.5、长21.2厘米。其体态丰满,象鼻上翘再弯曲为流,象背开口,盖饰龙纹,并以其上方雕刻的一只小象为钮。象鼻饰鳞纹,象身布满龙纹、云雷纹和四瓣花纹,象腿饰兽面纹。 

Image

Image

殷商象尊 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1903年,法国藏家卡蒙多伯爵于以3000法郎将其收入手中,同年捐赠给国家;1911年入藏卢浮宫,1945年转入吉美博物馆。象尊高61.5、长96厘米,是目前所知的动物形尊中最大的一件。此象尊器壁较薄,呈青黑色。象鼻较短上翘,双耳横张,小尾右卷,四足较粗。象背开口,器盖已失。象腹两侧饰牛角兽面主纹,两旁加饰倒夔纹,主纹周围饰云雷纹,象鼻两侧、四足中段和器口周边还饰以鳞片纹。此象尊造型古朴,憨态可掬。  

Image

鸟纹象形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1975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乙室出土,西周中期。此鸟纹象尊高23.6、长37.8厘米。背中部开长方形口,盖饰二环钮,有链与器相连。盖面饰卷体蛇纹四组,象身饰涡形凤鸟纹四组,中间对峙三角纹两组,并以云雷纹衬底。

Image

战国象尊  湖北省博物馆

1973年湖北省黄冈市禹王城外出土。通高29.4、长29厘米,造型为一只欢快奔行中的大象。象鼻高高翘起,扇形的大耳左右展开,身上以彩带装饰。象背上有一圆柱形器口作注水口,象鼻为出水口。提梁尾端装饰着一个兽头。大象的头顶站着一位双手执物、背靠提梁的铜人。

Image

日本美秀美术馆藏象尊

除象形尊外,象以写实纹饰出现于尊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故宫博物院所藏商代后期的友尊,腹部主纹饰为九只象纹首尾相衔。

Image

Image

九象尊 故宫博物院

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地描绘象的长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长度超过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因此,该尊又称九象尊。


在重酒器组合的商代,尤其殷墟时期,象形尊与青铜觥、青铜铙普遍出现写实性的象形装饰。殷周之际,青铜酒器、青铜水器与青铜食器、青铜乐器,渐渐由象首装饰退守到象鼻装饰。西周早期以后黯淡到象鼻龙纹一类似是而非的境地。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商晚期:乡宁方彝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

圈足四面各饰一对相向而立的大象

Image

Image

四象觚  故宫博物院

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四象觚的主体纹饰为象纹,长鼻上卷,象牙与象耳显明,觚上的4只象,生动真实,好像是象群在行进移动中。

Image

 西周 盠(音离)方尊 陕西博物馆

1955年陕西省眉县李家村出土。盠方尊是盛酒器,造型非常有特色,体方口圆。两侧为象鼻形执手。

Image

西周师遽(音具)方彝 上海博物馆

此件方彝有屋顶形的器盖,器内有中壁,相隔成为两室,可盛放两种不同的酒。盖上相应有两个方形缺口,本应有斗或勺,可用来舀酒。器腹的两侧有耳,呈现为高举的象鼻,造型奇特。

Image

井叔方彝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张家坡M170出土

Image

 西周中期 服方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西周 癸殳(guǐ)古方尊 上海博物馆

 高21.8cm、口径20.1cm、重3.56kg。铸造于西周早期。尊的颈部饰蕉叶纹,每一瓣蕉叶纹是由上下倒置、五官移位的兽面纹构成,兽面纹下面是两只一组的优美凤鸟。肩部一周饰双头龙纹,龙首回顾观望。四角是突出的带角象鼻首,象眼圆睁,长鼻卷曲,象牙上翘,双角弯折,别有威严神秘之相。

Image

Image

西周中期 伯(冬戈)饮壶 扶风县博物馆

1975年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一对,鋬耳类似象鼻上卷

Image

西周早期 伯簋 首都博物馆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此簋双耳作鸟形,以4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4组象纹

Image

西周早期 妊簋 上海博物馆

器物底部圈足外设置的四条象蹄形高足和器身两侧的象首长鼻形状的两耳,很明显带有象的特征。

Image

西周早期“噩侯”青铜方彝 湖北博物院

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这件方彝的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

Image

西周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

肩部饰立体长鼻象双耳,双耳间各铸一立体卷鼻象首

Image

西周晚期 天盂 宝鸡青铜博物院

杨家村窖藏出土,口沿有卷鼻象纹的兽首装饰

Image

西周早期 象首钺   邢台博物馆

顶部的盖帽是象纹,邢台葛家庄邢侯大墓出土

Image

西周早期 镂空双龙纹钺 剑桥大学菲兹威廉美术馆

Image

象首钺 上海 博物馆

Image

Image

象纹大铙 长沙博物馆

高103厘米,重达221.5公斤,象纹大铜饶是中国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铙。

Image

象纹铙 国家博物馆

Image

西周早期 象足甗 天津博物馆

Image

随州叶家山M107出土西周早期 象足甗

Image

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象目纹鬲

颈部凸弦纹带中饰凸棱似鼻,两侧有圆眼,似简化兽面纹。腹部及腿部饰浮雕状的象首形,宽大的双耳,凸起的臣字形眼,粗长的鼻子直伸为器足。

04

你找到对象了吗?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