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导读(八)——道经 · 第8章

 叶落无痕73 2021-02-27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喻指道家“圣人”。

(2)处:停留、居住。

(3)几:接近。

(4)居善地:居以顺物为善。地,指坤、顺、卑下;喻顺天地万物之自然也。

(5)渊:深而静。

(6)仁:人之道。

(7)正:行政;老子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故以清静为正。

(8)事善能:以无事为事。

(9)动善时:因时而动,与时偕行。

(10)言善信:以无言为教,不言而信。

(11)尤:责怪,怨恨。

【译文】

最高的修养如同水的德行,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低洼之地,因此其境界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沉静而深不可测,为人无私而真诚可亲。言行总能恪守承诺,为政总是精简善治,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他们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过失,也就不会招引责怪和怨恨。

【解读】

本章论述了“不争之德,无尤之益”。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阐明上善若水——利而不害的观点,以“利物、利人、利世、利天下而不争”为教。

众所周知,水有形却无状,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它生性温柔,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抽刀断水,于水毫发无损。在天则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类恰恰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得失、成败。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心胸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对人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绝不欺人。处世能择地而居、重诺守信,如同潮汐起落守时。德行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与人争高低,所以他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能够懂得效法水的品格,就能与大道协调,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恬淡自然。能避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生活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修行准则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更有七善法:

居善地:则顺世适性以为安,利人济物以为怀,故能无争而自得也。

心善渊:则清虚湛寂以为守,潜龙勿用以深藏,故能神鉴而自明也。

与善仁:则与人为善以为修,仁慈普世以为用,故能天下偕同也。

言善信:则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故能万方归心也。

政善治:则能端拱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

事善能:则因才器使以尽能,因德为用以尽性,故能无事而事自举也。

动善时:则时然而善发以为机,与时偕新以为行,故能万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故下人者,人恒上之;后人者,人恒先之。先利人者,故能得人;先利物者,故能得物;先利天下者,故能得天下。施而不取,利而不害,长而不宰,施德而不望报,功成而不自居,非无私邪?夫无私则自无争,无争则自无尤。圣人无争于天下,则天下亦莫能与之争矣!

  

【故事天地】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强调“仁爱”,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都体现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即不争夺、不攀比,而是滋润灌溉学生的心灵。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不过高地评价自己——诺贝尔的自传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

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