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高手临床证治咳、喘、泻经验

 三和行者 2021-02-27

证治经验

一 咳嗽

黄氏治疗咳嗽,用药主张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黄氏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黄氏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法有:

1、宣肺

宣通肺中痰滞,发散外邪。黄氏认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如但见咳嗽,不辨有邪无邪,只用止咳化痰之品,则风邪恋肺,咳嗽亦不能止。宣肺的代表方为三拗汤。

黄氏常用的宣通药有桔梗、甘草等(偏热者还可用射干)。咳嗽音哑者,可加胖大海、玉蝴蝶、凤凰衣等,以宣肺开音,发散药轻者有荆芥、防风、前胡等(偏热者还可用蝉衣、牛蒡子);重者有麻黄、桂枝。同样是发散药,又有表实、表虚之不同。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表虚汗出者用桂枝,两者当有所区别。

2、温肺

治疗风寒咳嗽,温肺药每与宣肺同用,使风寒之邪外达,则咳嗽可止。温肺的代表方为杏苏散。常用药有金沸草(旋覆梗)、紫菀、款冬花等。如咳嗽气急不平者,用麻黄、桂枝,以温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者,用细辛、生姜或干姜,以温肺化饮。

3、清肺

寒包火、风热及燥热咳嗽均要用清肺药。黄氏认为寒包火之咳嗽,一是风寒束肺,肺热内蕴所引起;一是风寒化热,寒热夹杂所致。其主症为阵咳,咳而不爽,咯痰不畅,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治疗当宣肺与清肺同用,即《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意。常用的清肺药有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马兜铃、枇杷叶、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等。因肺为清虚之脏,故清肺药亦宜轻清为佳。石膏质地虽重,但生者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热,也有清肺热的作用,在肺热较重时也可选用。如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来清肺热的。清肺的代表方为泻白散。

4、润肺

肺热不清,则进一步为灼伤津液,而见口干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舌红等症。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肠液亦少,故还可出现大便秘结。黄氏认为寒包火之咳嗽,即使出现肺热伤津之证,亦不可早用润肺药。过早应用麦冬等,容易使外被遏,不易外达,而咳嗽亦不易痊愈。黄氏常用的润肺药有沙参、麦冬、玉竹、瓜蒌等。

5、肃肺

为肃降之意。因肺为清虚之脏,所以肺气宜降则和。黄氏不主张在咳嗽初期用肃肺药,否则可使外邪恋肺,咳嗽不易速愈。但咳嗽初起,如咳呛较剧,无痰或少痰时,也可宣肺药与肃肺同用,这样既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损伤肺气。黄氏常用的肃肺药有炙苏子、白前、海蛤壳、海浮石等。他如紫菀、款冬之类,亦有温肺、肃肺的作用,均可选用。其代表方为止嗽散。实践证明该方确是治疗咳嗽有效的方剂,对慢性咳嗽尤佳,无论有邪无邪均可应用并无留邪之弊。如咳呛较剧,而用药无效时,还可加用天竺子,腊梅花、罂粟壳等以加强肃肺止咳的作用,但罂粟壳含有吗啡、罂粟碱,只能用于剧咳日久、咳而无痰者,同时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咳嗽剧烈属痰浊恋肺者,万勿轻率使用,以免导致痰壅气窒之弊。

除上述方法之外,对于迁延日久,痰多苔腻、神疲乏力、动则自汗之风寒或风热挟湿者,则应着重用化湿药,如平胃散之类,此时不可过早应用补气之品。对于阵咳较剧,甚则胸胁疼痛、烦躁、不咳时如常人之肝火犯肺者,则应着重用清肝之品,如黄芩、山栀、黛蛤散之类。咳嗽日久,肺气不能肃降,肾气不能摄纳,以至动则喘甚,治疗当培补肺肾。偏于肺虚者以生脉散为主方;偏于肾虚者以肾气丸为主方。

二 哮喘

黄氏认为哮喘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点:自幼即发者,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衰有关;寒哮宿疾,多为突受寒冷或暴雨侵袭,寒邪从肺俞而入,阳气被遏,寒饮内停,肺气失于宣通,痰不得出,气不得降,以致发生咳喘;热哮多为嗜酸咸之味,或恣食肥甘之物, 积痰生热,遇风寒犯肺,气郁痰壅而发为外寒内热之热哮。

哮喘之治疗必须抓住虚实两纲。大凡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多实,不发时多虚;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原则上治实发祛邪为主,如疏散风寒、清热豁痰、消食下气诸法。虚发治疗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法。

哮喘患者往往本虚而标实。本虚是指脾肾两虚,标实为内蕴痰饮或痰热。外感风寒或风热,能使肺气失宣,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发作加重。故在哮喘发作时,应以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在发作间歇时,则以治本为主,用培补脾肾法。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1、表法

表散风邪,因哮喘患者多为体虚,表卫不固,故很易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属风寒者用小青龙汤治疗,本方既能表散风寒,又能化饮平喘。方中干姜散寒化痰之力较强,干姜、五味子,一散一敛,配伍甚妙。有人主张五味子偏重,亦有见解。偏于风热者,以小青龙加生石膏、黄芩,干姜可改用生姜。若伴有咽痛者加射干,或用射干麻黄汤去大枣,效也较著。

2、攻法

温化痰饮或清化痰热。哮喘患者多有痰饮宿疾或外受风寒而痰饮内生,、亦可有痰热内结,复受外邪,以致气郁痰壅而发。因此在治疗时,除用表散之药外,尚须攻其有形之痰。如属痰饮者,则根据《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以小青龙汤为主,或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苏子、杏仁、陈皮、半夏、紫菀、当归之类,研成细末,水泛为丸,吞服。如属痰热内结者,则以定喘汤清化痰热为主。当痰浊壅肺,咳喘较剧,他方治疗效果不显时,用导痰汤合三子养亲汤,可收到一定效果。

3、补法

温补脾肾,以培其本。黄氏认为哮喘病既有偏阳虚者,也有偏阴虚者。张景岳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所以在临床上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处理。偏阳虚者,常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偏阴虚者,常用生脉散、七味都气丸等。此外如紫菀、款冬、远志、金沸草、鹅管石、蛤壳等顺气化痰降逆之品,在治虚方中亦可选用。

黄氏认为在哮喘平定之后注意治本,培补体质,以防止复发,这往往比治标定喘更为重要。在补肾的同时,还要处处照顾到脾胃。黄老指出健脾和胃与补肾往往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正气旺盛,而邪不可犯;同时培土又有资助肾脏元气的作用,所以在补肾的同时,必须兼顾到脾胃。

黄氏在调理脾肾的同时,常喜用地龙片(用单味地龙研粉制成)3g,早晚各服一次。络脉通调,肺气自宣之意。如哮喘发作而见便秘者,方内兼用通腑之药,或用少量风化硝冲服,确能使哮喘获得暂时缓解。此外在滋阴时应避免过腻,化痰时应避免过燥。至于燥火犯肺引起之气喘。一般咳痰甚少,口干生火,脉数,舌红,少津,治宜清火润燥以平喘,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加黄芩、地骨皮、生地之类以清火养阴。

三 久泻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之较易;如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而成久泻。黄氏治久泻大法如下:

(一)脾气主升,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能上升,以致大便溏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治宜温运脾阳,益气升清之法。药如炮姜、炒白术、党参、炙甘草、炙黄芪、炒防风、炙升麻、桂枝、炒白芍、茯苓、广木香、焦山楂等。如进而至脾阳虚,出现虚寒症状,则须加重温阳药如附子之类,以及随症参入涩肠止泻之品。

(二)脾虚泄泻不止,进而肾阳渐衰,导致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则下关不固,大便次数增多,或腹痛即就厕(腹痛即泻,其因有二:一系肝旺g脾,二属脾虚寒。)缠绵不愈。此时,应温补脾肾,而侧重治肾,并可适当配合四神丸及煨诃子等温肾固涩药。病及脾肾,如已属阴阳两虚,前法不能取效时,可用真人养脏汤加减。如果汤剂不能取效,又当考虑丸药缓调,复方图治之法。

(三)脾胃虚寒而肠中湿热留恋,复因脾弱肝旺,肝气犯脾,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症,出现腹痛如痢、泻下有粘冻,临床上颇为多见。此类患者,宜以健脾温中、清肠化湿治之,亦即温清同用,方如理中汤加秦皮等为主。

(四)综上所述,对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之症,常用理中汤为主(党参、白术、炮姜、甘草)健脾补气、温中祛寒;若肝旺脾弱,气滞腹痛,又当配合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以抑肝健脾。多年来以此两方加减,常用于久泻颇为适合。

对于纯属脾胃虚寒、清阳不升者,以温运脾阳、益气升清为大法,不宜用苦寒清肠之品。

对于脾胃受伤、虚中夹实、中焦虚寒而肠有湿热者,当以温中健脾为主,清除肠中湿热为辅,也不宜过用苦寒清热。兼有肝气犯脾者,还须配合缓中调气之法。

进而言之,久泻脾胃必虚,肾关不固,往往是阴阳两伤,采取辛甘助阳、酸甘化阴之法,要补而不腻、涩而不滞。如久病不愈,脾失健运,形体瘦弱,饮食少进,服汤药过多,肠胃不能吸收,此时以改用丸药缓缓图治为宜。如以乌梅、川椒、芍药、甘草等化阴通阳,配以健脾补肾、涩肠止泻、调气消食之品合成丸药。

(五)对于病情复杂虚实互见、寒热交错者,宜健脾温中、调气化瘀、抑肝清肠、收涩消滞诸法配合应用,往往见效,药如焦白术、茯苓、炮姜、木香、香附、大腹皮、枳实、失笑散、白芍、秦皮、白头翁、红藤、诃子、乌梅、六曲等。

(六)在用药方面,常用党参、白术、甘草三药益气健脾,辅茯苓以和中化湿。气虚偏重者,有时加用黄芪,但兼有气滞湿阻、食后胃脘胀闷者,则避而不用。对于温中止泻,一般用炮姜为宜。理气多用广木香,以助脾胃之运化。对有脐腹冷痛者,则加入肉桂(1.5g起始)以增强温中止痛的作用。在升清止泻方面,一般先用炒防风,取其兼有“风以胜湿'之意;进而可用炙升麻以升清阳之气,其力较防风为强。若肠中湿热留恋,便下夹有粘冻,秦皮为必用之药,既能苦化湿热,又可清肠止痢;如夹有白色粘冻较多者,再加苍术以燥湿,效果较好。久泻在急性发作而见到脓血便时,也可用白头翁、黄芩、黄连之类。并与木香、炮姜等配合应用,合苦寒不妨碍脾,清热不得伤阳。

(七)根据多年的实践,体会到治疗脾胃疾病,用药以轻灵为贵,切忌妄施粘腻之品。轻灵的药物(如广木香、陈皮、枳壳、炒谷芽之类)可以鼓舞脾胃之气,使胃纳渐增,生化之源渐充,另一方面增强脾胃接受药物的能力。

当久泻而兼见咽燥作痛、口干舌红等伤阴之症,须用养阴药予以兼顾时,以桔梗、生甘草、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等较为适宜。桔梗宣肺而上升,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兼有升清的作用;沙参清养气阴,石斛生津厚肠,此类药物对泄泻用无害,不若生地、玄参之滑润,对便泻不宜使用。

(八)在舌苔、脉象方面,如泄泻缠绵不愈,气血多虚,脉象以细濡为常见。阳气虚者则见沉细脉;肝气犯脾者,则见弦脉。

肠中湿热留恋,每见苔根黄腻;湿热重者则内腻而厚;舌质红、口干燥者阴液已伤,在用药时可资参考。

(九)关于治泄泻的方法,《医宗必读》概括为泄泻治法有九,颇为全面。常采取升提、甘缓、燥脾、温肾、酸收、固涩等六种方法,根据病情的轻重,加以配合应用,而以温肾、酸收、固涩三法为重症所必需。其中淡渗、清凉、疏利三法,大都用于急性发作及虚中夹实的病例,针对病在脾胃者为多;而升提、甘缓、燥脾三法常用于脾虚阶段;温肾、酸收、固涩三法则多用在由脾虚而致脾肾两虚者。此九法可用随症选用,但用量不宜过重,因体质虚弱者,须防淡渗伤阴,清凉(苦寒)伤阳,疏利则伤肠胃。故辨证首重虚实,用药贵在中病,剂量必须斟酌。

黄氏对《内》、《难》两经和仲景学说,深入探索。而对李东垣、叶天士著作,钻研尤勤。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临床时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其处方用药,不尚矜奇炫异,常挽逆证于轻灵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故为同道和学生所称颂。

黄氏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可积虚成损,在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中,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具体地说,不能一见热象,就轻易用黄芩、黄连、大黄等大剂苦寒g伐,以免损脾胃;也不能一见阴血不足,不考虑脾胃的接受能力就随便用熟地、阿胶等腻补之品,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说:“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常见肝病患者,脾亦受病。《金匮要略》‘ 肝病传脾 ’的理论,有正确的指导意义。至于‘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是缺乏整体观念的表现,因此,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黄氏指出:“此外,脾与他脏关系,在治疗上亦甚密切。如肺病可以用健脾养肺之法,合水谷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沛,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如肾病可以用健脾制水之法,肾脏元阳,赖谷气充实,使阳生阴长,水能化气,正气胜而病邪自却。心病可以用补脾生血之法,增强供血来源,使血液充足,循环通畅,而心神得以安宁。”他认为,东垣用药偏于温燥升补,对胃失降和、胃阴耗伤等疾病,还有不足的一面,因而赞同叶氏提出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刚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黄氏之重视脾胃,源于东垣,而又不拘泥于东垣,取李、叶两家之长,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张发荣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糖尿病专业分会顾问,四川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师从事医教研近50年,学验俱丰,造诣颇深,以擅长诊治内分泌疾病及消化系疾病而闻名遐迩。笔者有幸伺诊张师,亲聆教诲,深感张师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颇有独到之处,现将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一、 对病机的认识

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完全清楚。中医文献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无确切的记载和专门的病名,但就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大致归属于 “痹证”、“痿证”、“脉痹”、“血痹”、“不仁”、“麻木”等。张师认为本病是消渴病日久损及肝肾,导致肝肾气阴亏损,久病入络,络脉闭阻,不通则肌肤失荣,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等症状,最终导致四肢萎废不用。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

本虚在于气阴不足,阴津耗损,兼内有虚热;标实在于痰浊闭阻,瘀血阻滞,痰瘀交阻,络脉不通。其中标实(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的直接病因。

二、辨证论治

张师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当以阴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以把本病分为四型:

1.气阴两虚型

表现为手足麻木灼痛,渐至整个肢体,盗汗自汗,五心烦热,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口干思饮,大便偏干不畅,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活血通络,方选六味地黄汤和生脉散加减。处方:生地、麦冬、五味子各15g,黄芪60g,熟地15g,山药30g,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各15g,三七粉3g(另包冲服),细辛5g。

2.脾虚湿滞型

表现为手足麻木沉重,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头身困重,小便短少而黄,舌淡苔腻微黄,脉濡数或缓。

治以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方选葛根芩连汤和平胃散加减。处方: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0g,生甘草10g,陈皮30g,厚朴12g,炒麦芽30g,鸡内金15g,丹参30g,薏苡仁30g,草果15g。

3.肝肾阴虚型

表现为手足心发热,感觉异常,全身低热、夜晚热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胁肋疼痛,口渴多饮,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而少,脉细或数。

治以滋阴益肾、疏肝柔肝,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当归15g,白芍20g,柴胡12g,茯苓30g,白术15g,生甘草、生姜、薄荷各10g,山药30g,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各15g,炒麦芽30g,郁金10g。

4.痰瘀交阻型

手足麻木,肢体重着酸痛,时而呈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夜间加重,肢软无力,部分可见头昏嗜睡,口咸、口苦或有异味等,舌苔腻,边有瘀斑、瘀点,脉濡缓或脉涩。

治以活血化瘀、豁痰通络,方选二陈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法夏15g,陈皮20g,茯苓18g,生甘草10g,黄芪30g,地龙15g,水蛭5g,丹参30g,鸡血藤30g,延胡索18g,白芷12g,白芥子10g,生乳没各10g。

三、病案举例


陈某,女,49岁,体型偏瘦,2007年6月18日初诊。发现血糖升高12年。自诉因子女问题而精神焦虑,身心俱疲,加之服药不规律,近一周来自觉手脚心发热,双下肢麻木,走路稍久即有灼痛感,经常低烧,晚上更甚伴有盗汗,头目昏眩,失眠多梦,四肢无力,心烦胸闷,小便频数,大便稍干,平时性格急躁易怒,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平时服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降血糖,血糖控制尚可。当天早晨测空腹血糖9.5mmol/L。

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属肝肾阴虚型,治以滋阴益肾、疏肝柔肝,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当归15g,白芍30g,柴胡10g,茯苓30g,白术15g,生甘草10g,生姜10g,薄荷10g,山药30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25g,泽泻15g,郁金10g,生首乌10g,炒麦芽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原口服降糖药不变。另嘱其畅情志,忌食辛辣和甜食,适当体育锻炼。

6月25日二诊:服药7剂后手足心热和低热明显减轻,失眠盗汗有所改善,情绪有好转,大便不干,但仍觉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自测空腹血糖6.8mmol/L。前方减生首乌,加丹参20g,水蛭10g,黄芪50g。并加用中药正清风痛宁胶囊配合治疗,嘱其继服1月后复诊。

7月23日三诊:患者自述小便频数、乏力等症已基本消失,手足麻木明显减轻,但仍不能久立或久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不大。效不更方,继以上方服一个月。后来患者因他病来就诊述服上方后症状已完全缓解。

四、体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当属糖尿病最常见最和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张师在多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和及家属的信赖和称道。

笔者体会到张师在处方用药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到之处:

①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则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伴有纳差、脘腹痞闷、二便失调等脾胃运化症状,因此张师在处方喜用炒麦芽、炒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健运脾胃。

②重视验方和成药的运用。张师认为除了汤剂外,应该辅以验方和成药,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临证时根据病人的证型和病情需要,可酌情加用藿香正气液化湿和胃,正清风痛宁胶囊祛瘀止痛,肠泰口服液调理肠胃,逍遥丸疏肝理脾。

③善用虫类药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因瘀血引起,并伴有血液黏滞度升高,因此在治疗时张师除加用活血药物外,常辅以水蛭、土鳖虫、地龙、全蝎、蜈蚣等一两味虫类药提高疗效。

④经方和时方联合应用。张师常教导我们说临床不应局限于经方和时方,应该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对证的处方方能为良医。对于药量变化,如黄芪一般用量在30g以上,对于个别患者张师曾用至200g。而对于贵重药物和有毒药物,其用量则慎之又慎。

治疗肥胖症单方验方

肥胖症目前有增加趋势,多由营养不平衡和内分泌失调所致,是一种代谢疾病。多因暴饮暴食;或食入过急、偏食、生活无规律;或睡前进餐、喜食零食:或过食油腻食物和甜食;或精神过度紧张、干扰较大;或用药不当等,影响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内分泌及新陈代谢失调,导致脂肪积蓄过多过快,加之缺少活动和锻炼,逐渐形成肥胖症。

根据肥胖度,一般分轻、中、重度肥胖3型,即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超过30%~50%为中度,超过50%为重度。超过标准体重10%以内为正常,超过10%~20%为偏重。可伴有多种症状。

·二术减肥汤·

【组成】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各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共研为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消胖。

【主治】肥胖症(脾虚湿浊型)。

·减肥汤·

【组成】党参、泽泻各30g,荷叶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代茶饮。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减肥。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脾虚湿浊型)。

【附记】笔者家传秘方。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减肥散·

【组成】山楂、泽泻、莱菔子、麦芽、神曲、夏枯草、陈皮、炒牵牛子、决明子、茯苓、赤小豆、藿香、茶叶各10g。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每取15g,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日2次,第1次饭前30分钟服,以后代茶频饮。

【功效】消积化滞、化食降脂。

【主治】肥胖症(伤食气滞型)。

·防已黄芪汤·

【组成】防己10g,黄芪10g,白术6g,甘草3g,生姜4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和中。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山楂汤·

【组成】罗布麻叶10g,山楂10g。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每日1剂,代茶饮。

【功效】清热平肝、消食化滞。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伴有高血压者。

·荷叶苓泽汤·

【组成】荷叶12g,泽泻、茯苓、决明子、薏苡仁、防己各15g,白术12g,陈皮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一般连用15~45天。

【功效】渗湿健脾、消脂减肥。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决明泽楂汤·

【组成】炒决明子、泽泻、白术各10g,山楂、何首乌各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或共研为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降脂。

【主治】肥胖症(脾虚温阻型)。

·知枸地黄汤·

【组成】知母、黄柏各9g,生地黄、山药、泽泻各12g,山茱萸9g,茯苓、牡丹皮各15g,栀子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或共研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滋阴降火、益肾消脂。

【主治】肥胖症(阴虚内热型)。

·枸杞茶·

【组成】枸杞子25~35g。

【用法】将上药捣碎,放入保温杯中,用开水冲泡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服。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益肝肾、降脂肪。

【主治】肥胖症。

【附记】一般连用1或2个疗程即见显效。

·减肥丸·

【组成】炒薏苡仁150g,大腹皮、冬瓜皮、茯苓、炒苍术、炒白术各100g,陈皮80g。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水泛为细小丸,贮瓶备用。每次服8g(约400粒),日服3次。本方为1料药。服药1料后,可续服2或3料。

【功效】健脾益气、利尿消胖。

【主治】肥胖症(脾虚湿阻型)。

【附记】一般用药1~3料后即见显效。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

·决明楂菊汤·

【组成】炒决明子15g,山楂15g,菊花6g。

【用法】上药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服。

【功效】清热解郁、消积化滞。

【主治】肥胖症(肝郁气滞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