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以他人的自私假定,来抵消受到他人...

 洋溢九洲 2021-02-27
一个人,以他人的自私假定,来抵消受到他人帮助自己时产生的谢意,究其根源,是出自心理上自发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概念。

那么,防御机制要防御什么呢?是防御自身利益受到来他人的侵害和利用。

那么,一个人的恩惠和帮助,又如何变成了利用他人的手段呢?

首先,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受到他人的恩惠和帮助时,自己会产生谢意或歉意,此时就会自愿地回报对方。这不仅是人类正常的情感,而且在动物中也有这样的互惠行为,比如猩猩会互相给对方梳理毛发等等。所以,这种来自生物性的互惠行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写在基因里的,人类纯真的善良与良心就是根植于这种对待同类的生物性。

其次,人的”智慧“在归纳提炼了来自于生物性的这种互惠行为后,就学会了有意识地去利用这种互惠行为而达到”惠己“(利己)的目的。互惠是有利于双方的,但被利用后就变成了只有利于一方。从”双赢游戏“变为了”零和游戏“。纵观中国的人文历史环境,除了王朝的更替外,持续不变的,就是众多的人口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获取有限的资源。而且,在文化中同时缺乏自律的因素下,人们会自然地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以给别人施加小恩小惠(可以是物质上的,行动上的,或语言上的等等)来控制他人,进而去攫取他人的利益和资源的习惯。对此,没有人比鲁迅感悟得更深了,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出自《故事新编 · 铸剑》)

最终,当这个社会中的多数人都”聪明地“利用这种心理来攫取他人的利益时,被频繁地攫取利益的人们也就自然地吸取教训,并以”防御机制“来消极地抵抗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恩惠。因为人无法立即判断出这种帮助到底是真心还是恶意,所以就一概以恶意论之。从心理能耗来讲,这种方式是最节能并且有效的。

就像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骗子刚拿出易拉罐的瓶盖,没等台词说完,乘客们就立即远远躲开。对电影而言,这是极好的喜剧效果。可是,笑过后,人们会隐约地感到一丝悲哀——社会怎么会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样的”智慧“真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吗?

没人会喜欢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的文化环境。而且人更可能会产生一种无法改变环境的无力感。不过,我还是相信,明白了这种现象底层的心理机制后,就给了人们一把以自己的方式来摆脱这种负面心态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