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求甚解,歪理自由发挥

 出租车99 2021-02-28
研究中医以来,主要读的书就是黄帝内经。其他的书,很少读,因为我一开始就感觉不同的人理解的偏差太大了。而且有些人真的是啥都敢说,无知者无畏,不求甚解,肆意发挥。

后来被拉入中医群里旁观中医的谈论,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基本上断定,绝大部分中医没有一个“语言严谨”的习惯,基本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内容是驴唇不对马嘴。如果两个中医面对面坐着,或许能够讨论深入一点;但是在中医微信群里,语言稍微有点严肃认真、话锋略为激烈,双方往往就赶紧拱手,想着表现的斯文一点、客气一下;那么基本上是啥都讨论不出来。如果几个中医搞一个微信群的学术研讨会,那就是各说各话,各回各家;举办目的是为了推动潮流、制造热点;但听会的人是一脸茫然,心不在焉。

中医学术讨论,感觉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一点营养价值。所以,认真你就输了。以前我还觉得这个风气不好,中医人当自强自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现在再看到某些人在群里试图讲点东西,严肃讨论一点中医学术,我的观点是:这一个认真思考的人反而是有毛病的。所以,在中医微信群里哪,如果心情好,就搞笑胡闹,如果心情不好,每一句都嘲弄抬杠人。反正看完黑格尔,杠精的水平大涨。

但是,这种情况也是毫无解决办法的事情。因为中医的概念本身就是不清楚。比如,开鬼门洁净府,我怎么读也是一个“建立规律性排大便”的意思。但是,从王冰开始就已经注“开鬼门,是启玄府遣气也,洁净府,谓泻膀胱水气也”;中医把它理解为小便,并应用在临床上已经上千年了。

在现代医学里面没有这种问题,现代医学的概念都是清晰的,一目了然。西医论文里面的错误,只能是数据错误不可能是概念错误。编辑又不是吃素的。西医的微信群学术倒也简单,每个人几句话就说完了。剩下的就是发红包了。

所以,要改变当前这种无法相互沟通的中医痼疾需要有一个抓手,我的建议是画出黄帝内经的思维导图

中医有很多杂志刊发论文,关于黄帝内经的解读也是一个常有的题材。按照现在的文献格式,往往是把黄帝内经里面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拿出来,通过其他章节的内容,以及后世研究者的解读,来总结出一个新的解读。但是我至今也没有看到一篇分析整个黄帝内经框架的。

黄帝内经十几万字,每一篇都是前后有呼应的,作者肯定在写作的时候有布局的。这个布局是什么?

语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越长的文字意思越明确。比如中英文,单独拿出一个字来,一个中文字可以对应好几个英文字;但是一句话,虽然可以有几种中英文相互翻译的句子,但基本上意思就不会变动太多了。同样,一句话在段落里的地位,无论中英文怎么翻译,这句话的位置是不会变动的。而整个文章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承启关系,不使用中英文的表述,在大脑的思维里都可以同样的感受到。

因此,十几万字黄帝内经,无论从古至今流传的版本出现了多少不同的注解、诠释,黄帝内经的篇章变化很小,段落变化也不大。可能标点、断句、字形变化非常大。所以,我们读黄帝内经,要从整本书的角度来读,而不是先寻章摘句、再断章取义、最后强词夺理。当然,能够读出话外音,能够结合人文读出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是更了不起的事;就好比红学界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样。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的解读一文中,最开始没有想明白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心在液为汗,而内经中却是魄汗,魄与肺关系大。如何解读。第二,充郭是仅仅指腹腔还是全身;第三为什么错误理解为“开汗孔利小便”并不妨碍中医们的临床应用。

第一个问题需要在全本黄帝内经的上下文的逻辑寻找答案。阴阳五行,是一种系统思维模式。系统是有层次的,在下一级系统也可以分为阴阳五行的。比如象牙是属于大象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同时,象牙也是人类经济系统的真金白银。因此,心之液是汗,是在体内水代谢对应五臧时候划分的;肺主魄是在人体精神因素对应五臧时候进行系统划分的。因此,魄、汗是两个组合词,强行翻译是肺影响到的汗,同样,心肝脾肾也都有对应的汗。(具体再以后再找资料),汗是一种水液排放的机制,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排汗。中医里面处处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跳跃”式转换,比如说辛归肺,辣椒即可伤肺也可补肺,但是,辛又可宣肺,还可燥湿,所以,辛又可入脾入大肠。可以理解为一个点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不同的投影。

第二个问题也需要黄帝内经中找到所有的“郭”,看看什么意思才能得出。例句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耳郭上各一”,从这两个例子中看出,郭的意思大体就是“轮廓”。

“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夫胸腹,脏腑之郭也。”从这几处“郭”的用法看,充郭是指轮廓,而不特制四肢和脏腑。有人认为:津液充郭是外周水肿,主要是皮肤,因为只有在肺水肿,或腹水,脑水肿,才使用逐水攻泻用甘遂之类,使病人大便。这显然是把临床经验和黄帝内经二者的关系看的太直接了,从而强词夺理了。

第三个问题答案就是中医是描述人体内部普遍联系的理论。条条大路通罗马,对理论的理解错了,推理过程也错了,否定之否定,最后的结论反而有可能是正确的。比如,魄汗是魄+汗的合组成的新词;魄-肺-皮毛三者并不是同一个物质,而是三个不同的物质,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做一个横向的坐标,即横轴。同样,神-心-脉也是横轴。

心在液为汗看做一个纵轴。心为火,为阳,阳气入血即炼血为汗,这一个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抽象功能概念,一个动态概念,一个藏象经络式联系。

那么, “汗排出“是一个动作,可以分为汗腺产生汗液、毛孔打开两个过程。因此,汗,是由心系藏象经络产生的,有肺系藏象经络挤出体外。也就是说,没有汗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心系藏象经络产生不出来,比如湿气重,也就是说汗腺周围的血管渗透压不够,或者神经功能不够,导致汗液无法形成。第二种是肺系藏象经络无法开门,比如受寒,导致皮下毛孔括约肌紧张。

从西医来看,排汗的目的有很多,可以减轻人体水肿,也可以是降低体温等等。通过加大排尿,也可以减轻人体的血容量。在西医里面,利尿是治疗水肿的一个办法,比如甘露醇;同样,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里也有一种是利尿剂,比如吲达帕胺、还有噻嗪类等等。

同样,中医使用利尿性中药来治疗某些疾病也是可以的。中医推理复杂,药理复杂,我就不举例了。

中医内在联系复杂,纠缠,概念相互之间绕不开。因此,研究黄帝内经必须基于框架来解读,而不是盯着一个小问题。现代科学可以盯着一个小问题,是因为哲学理念客观、名词概念清晰,研究逻辑直白,但是中医一样都没有。

而且要相信一点,就是:黄帝内经本来就是普及之书,并不是故弄玄虚之书。读黄帝内经时候大脑里出现的第一个直觉,应该就是黄帝的意思。别搞的很玄虚,那样是违背黄帝本意的。所以,如果读者看到了皮穿支,看到皮穿支之间的血管链,看到血管的扩张和充血,就能够直观的认识到神、穴、经、络等词义。如果让用文字来解读这些中医基本概念,读者很快就会绕糊涂的。如同五运六气所描述的天文一样。只要看天空中的繁星,就很容易理解。但是不看天空,就难以想象。

当然,对某些人来说,中医处在一种混沌状态是最有利的。因为没有了一个标准,谁对谁错也不知道,他们就可以“不求甚解无人责,胡说八道当教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