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针问答:病性属阳,阳病治阴对吗

 晋德先生 2021-02-28
问:患者长期处于恐慌不安,且身上长痘,此病性属阳,阳病治阴,所以选取阴经针刺,这样理解对吗?
 


病性属阳,阳病治阴,所以选取阴经针刺,这样理解对吗?从这话可以感觉到,这个朋友还应更多地看《黄帝内针》这本书。

黄帝内针讲究辨证论治,“它的落脚点是随证(症)治之,而不是随病治之,更不是随指标治之!所以,证是中医的眼目,是中医人的下手处。”

“所谓证(症)还可以表述成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异常,而机体常见的证(症)不外酸、麻、胀、痛、痒、热、寒等,当然还有二便的异常、饮食的异常、呼吸的异常、睡眠的异常等。”

“如果针限于局部”“可以立即知道方针”“不能定位的证需通过定性来抉择,这就需求助于《内经》,求助于《伤寒论》”。

“黄帝内针就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而且也许是更为彻底的六经辨证!因为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而二之的原则。”

黄帝内针所言的随证治之,一般是根据患者症状表现、所在部位,按照三焦定位和经络循行路线求得同气,然后用针取穴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常说的在经刺经、在络刺络。

以这个朋友所问的案例(《随诊手记:回到本来》)来看,患者身体局部瘙痒,在问诊的当下,瘙痒的部位集中分布于颈前、胸部,还有大腿和手臂里侧。

仔细看一下这些部位的循行经络,主要是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以胸腹而言,还涉及任脉和阳明经。此例针刺阴经相关穴位,依然是按照在经刺经、在络刺络的规范施治。


这个朋友所言及的患者恐慌问题,是因为患者多方治疗后仍不见明显好转,心里紧张不安,所谓当局者迷,帮她找到症结所在,适当引导即可,此时无需用针。

这也是为何在用针之前,反复跟患者交流沟通的用意所在。让患者自己看见自己的问题,原来的担心和不安也就迎刃而解。至于是不是那个病因并不重要,让患者发现自己的“心因”才是目的。

学习黄帝内针,不能把眼光仅仅锁定在针法上,“病与工,也就是医患之间必须相得,这是病愈的前提”“医患之间能相得益彰,病患往往消于顷刻。在这一点上,甚是需要我们心领之,神会之。”

这个朋友有这样的理解与思考,也许从其他辨证体系来讲并无不妥,但黄帝内针要做的是减法、不是加法,简易是黄帝内针的基本特点之一。

有些人学习黄帝内针容易有这样一些倾向,很难相信黄帝内针这么简易,或者说,很难相信这么简易的方法会有如此大用,总想加一点别的理论知识来“打底”,其实是心里缺乏对针道的自信。

也有人学习黄帝内针是无意中在印证或者完善自己的原来所学,觉得对路的就“取”,觉得不合胃口的就“舍”,这对于学习黄帝内针而言是个“败笔”,很有可能西瓜丢了,芝麻也没捡到,甚至倒过来怀疑黄帝内针的疗效。

“黄帝内针就其单纯的技法而言,已简至不能再简”“至简之法必寓至深之理!这个至深意味着它的含藏性和承载性,含藏一切,承载一切!所以,一旦透过针法弄明了这个理,则不唯针道在里面,人事亦在其中矣。”

这一段话,无论是在学习黄帝内针之前,还是学会黄帝内针之后,都值得我们时时去品味、深深去体会。

(本文引言均摘自《黄帝内针》相关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