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针札记:谨熟阴阳

 金坛区 2019-05-13

黄帝内针十分重视阴阳,无论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还是“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都是在阴阳这个本上求。

然而,阴阳精微空廓,对阴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要化繁为简,从最实用、最易用的角度来着手。

阴阳在黄帝内针上的用,首先是看症之阴阳所在。也就是症在上中下哪一部、在三阴三阳哪一经,这是最为基本的识证步骤。明确了症在哪一部、哪一经,阴阳也了然于胸。

症的阴阳所在明晰了,接着是按法则用阴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黄帝内针明确左右是定格,其实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充分体现。

上下、左右这对阴阳可用,那么前后、表里、深浅等阴阳是不是一样可用?

前后这对阴阳好理解,就是前面的症到后面找同气点,后面的症到前面找同气点。

表里也好理解,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厥阴经,太阳经、少阴经,这三对阴阳都是表里关系,表症可以里治,里症也可以表治,表里也是阴阳互治。

那么,深浅这个是怎么回事?

比如某个患者肩膀疼痛,识证是上焦,经络是少阳经,那么一般情况下可选外关穴用针。但是下针以后,患者的不适没有完全消除,这时通常不需要加针,将针换个方向,考虑络的因素也可以解决。

像这种情况,有时可能刚刚把针提起一点点,还没来得及重新刺入,患者突然说,哎,好了,舒服了。

针刺的深浅变化了,阴阳也发生了变化,深浅也是阴阳之用。

阴阳在黄帝内针中比比皆是,或者说按照黄帝内针法则,出手就是一对阴阳。提出这些问题,不过是抛砖引玉,启发一些思考,阴阳实在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比如症在左,针在右,进针的那个点,与症所在的点就是一对阴阳。

再比如说,进针之际,持针的手可否理解为阴,用意的心可否理解为阳?这一刻,手与心就是一对阴阳,针与意也是一对阴阳。

换个角度来看,此时施针的医患双方也是一对阴阳。患者为阴,医者为阳,阴阳相和,病症自然好得也快。两者不和,那么扎针的效果相对也会差一些。

患者跟医者是一对阴阳,那么,患者跟天地呢?为何黄帝内针不用提插捻转,也不讲补泻等具体手法,但是黄帝内针却又特别讲究导引、交感?

黄帝内针几乎不讲手法,是靠天道补泻,“损有余、补不足”。强调交感,既是患者自我身心的交感,也是患者与天地之间的交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患者的身与心是一对阴阳,天与地更是最大的一对阴阳,这两对阴阳相合了,是不是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呢?

《黄帝内针》讲,针法的秘诀就是针对,黄帝内针的全部家底也就是这两个字。这个对,就是两,就是阴阳。

把握阴阳是学用黄帝内针的核心,落到实处就是叩其两端。抓住了两,也就用好了中,这就是执两用中。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