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陶埙艺术【古莲池展馆】

 一日看尽保定城 2021-02-28

    埙,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大约已有7000年的历史。埙,最初作为狩猎的武器之一(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以带孔的空心石头出现。在抛掷狩猎的过程中,原始居民发现石头上的孔洞,在高速飞行中发出声音。原始居民觉得有趣,于是拿来进行吹着玩,而逐渐演化成可以吹奏出多个音阶的乐器。当华夏文明发现并掌握制陶技术之初,就开始手工制作埙。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

    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

    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传,保定的埙艺术源于远古洪荒时期,历代延传。隋代时,县志里出现了埙的使用记载;明代,保定杨继盛34岁时制埙、吹埙;雍正七年,直隶总督唐执玉等募捐置办埙篪等乐器,再现中和韶乐;1877年,清末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到保定莲池书院襄修《畿辅通志》,在保定广传埙学十余年,延续雅乐规制,完成了历史上唯一一部关于埙的学术性、综合性专著——《棠湖埙谱》;1923年徐世昌再版《埙谱》并亲为序,更有力推动了埙艺术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埙在保定依然有序传承。吴浔源传段中甫,段中甫传吴明阳、于春林等,到于连军是第四代。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定市陶埙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于连军的演奏。

埙馆拥有众多古乐器

跨越时空,跨越年龄,聆听千年余音。




于连军,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保定市级、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定市陶埙文化研究会会长,保定市道教养生音乐部主任,河北省儒教文化研究会理事。

(欢迎大家入群分享保定地区摄影、视频作品)

点击我加入保定摄影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关注大保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