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期货”业务实践与发展

 遥远的雷音 2021-03-01

时间:2020-12-31
“保险+期货”业务实践与发展
时间:2020-12-31

一、 “保险+期货”业务发展历程

  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产品现货价格波幅趋于加剧,价格和收入风险管理需求日渐提升。为遵循中央重要要求,金融机构回归本心本源,积极摸索和创新农业风险管理的新方式,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 

  2014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率先组织期货经营机构在黑龙江省等农业大省进行玉米或大豆场外期权试点,助力种植户化解收获期市场价格下跌风险,效果显著。只是农民缺少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导致推广模式的时间成本和难度提高。因此2015年引入广大农民更为熟悉的保险产品,发挥期货行业的专业优势,以及保险行业的渠道优势,“保险+期货”业务诞生。“保险+期货”的流程是,农业经营者或涉农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期货价格或收入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从而形成风险分散、各方收益的闭环。在多方共同积极探索下,该业务模式试点成效显著,显露出其成为农业经营者管理价格风险新工具的强大生命力。 

  2016-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提到“保险+期货”,体现出党中央对“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三农”的高度认可和优化创新要求。为持续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农村农业部、证监会、保监会、商品交易所等单位以及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强合作,进一步扩展“保险+期货”产品规模和覆盖范围,促使业务逐渐形成遍地开花之势。 

二、“保险+期货”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践

  (一)聚焦脱贫攻坚,试点全面铺开 

  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的指导和支持下,自2016年起,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内的三大交易所先后开启“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建设工作,优先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项目,聚焦服务脱贫攻坚战略。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9年期间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在“保险+期货”试点投入资金数额从一开始的2300多万增加到3亿多元,四年时间里增长十倍以上,累计投入数额逾7.3亿元,试点数量从一开始的18个发展到123个,累计试点数量逾300个,覆盖范围超过23个省区市,涉及玉米、大豆、鸡蛋、豆粕、天然橡胶、红枣、白糖、苹果、棉花等多个期货品种。据中国期货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期货行业机构累计为贫困地域提供保额为185.42亿元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服务范围覆盖190个贫困县,惠及广泛的农民、贫困户群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保险+期货”产业扶贫实践试点 

  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瑞达期货)2019年结合河南叶县自身扶贫模式的特点,嵌入“保险+期货”试点。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升级贫困县河南叶县脱贫后面临着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压力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为此,叶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叶县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基于当地较好的生猪养殖基础,叶县人民政府在全县推广生猪养殖千头线项目,累计投资建成近200条千头线。在当地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中,见图1,猪饲料成本保险与生猪死亡险、生猪价格险共同构成全方位保险保障,这是因为猪饲料价格变动引发的养殖成本波动是影响生猪养殖的重要风险。只有保障养殖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贫困户才能从养殖到销售的一系列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帮助和保障,实现个体精准扶贫。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瑞达期货为猪养殖户提供饲料成本价格保险,有效实现叶县贫困户生猪养殖实际风险管理,实现收入稳定,提高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和不返贫的信心,从而促进当地特色扶贫模式的运行,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

  1  叶县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组合扶贫模式 

  2018-2020年瑞达期货联合保险公司连续三年为云南省勐腊县胶农提供“保险+期货”产品。勐腊县是云南省天然橡胶主产区之一。2018年瑞达期货联合保险公司为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勐腊县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天然橡胶价格保险,贫困户不用支付保费,就可以获得保险金额为1226.26万元的保险产品。最终橡胶价格下跌,贫困户最终获得98万元左右的保价赔付,收入得到保障,实现本项目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2019年勐腊县脱贫摘帽,为了进一步帮助勐腊县增强脱贫内生动力,防止返贫,瑞达期货继续在勐腊县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服务对象从398户增加至2770户胶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3户,产品保险金额从1226.26万元提高至3493.72万,最终获得64.4万元赔付。在前面两年项目成功开展基础上,为解决农民销售问题,2020年瑞达期货引入下游收购企业,将订单引入“保险+期货”业务中,为当地1188户胶农提供产业链风险管理,同时解决价格波动风险和销售风险,让胶农吃下一颗“定心丸”。 

三、“保险+期货”业务的现存问题和发展

  (一)“保险+期货”业务现存问题 

  近几年,“保险+期货”业务的参与主体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初心,引入新的农业品种,扩大服务范围和规模,引入更多产业链上各层面主体,创新和优化项目模式。 “保险+期货”业务从单一的价格保险到价格与产量相结合的收入保险,到银行、生产、贸易、加工等上下游全产业链主体参与多层次多主体模式,从小范围试点到连片甚至全县域覆盖。尽管“保险+期货”业务飞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难点。 

  首先,保费来源问题。保费的来源始终是“保险+期货”在三农领域全面推开的阻力之一。目前多数“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三大商品交易所提供大部分补贴,地方政府或其他机构出资支持一部分,农民、合作社或企业自筹一部分,另一种是政府和其他机构支持一部分,农民、合作社或企业自筹一部分。如果没有其他资金支持,农民或合作社参与意愿明显下降。对此,一方面建议提高对农业补贴政策高度重视。“保险+期货”业务是对农业补贴扶持方式的补充,财政适当介入,通过保费支出来实现农业补贴,设置农险专门管理机构,实施长期且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不同的投保期限、保障水平、免赔率、被保险人规模等条件提供差异化财政补贴,增加产品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持续大力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资融资等方面金融创新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减轻农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的负担。 

  其次,基差风险问题。全国农产品生产量、所处区域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个品种,各地区现货价格也存在差异,而“保险+期货”主要是以期货价格作为保障价格和结算价格的计算基础,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变动幅度存在一定差异性,造成基差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不排除出现在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而期货价格跌幅较小的场景出现,这种情况将导致农民既拿不到赔付,现货销售还可能蒙受损失,影响下一年的参保积极性。对此,建议大范围推广“订单+保险+期货”模式,以基差收购方式保底农民销售价格,减少基差风险。另外,建议有专门机构进行数据收集现货价格和基差与模型设计,提供细分品种和地区具有权威性连续性数据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未来能够以现货价格为保障价格设计保险产品方案,优化农户保障模式。 

  第三,市场监管问题。“保险+期货”由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完成。保险由银保监会负责监管,期货方面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因此可能面临跨业监管难题。全力做好市场监管,出台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建立互联网平台,让保单要素和流程可以在线上查阅,方便实现透明化,同时监管不断完善流程规则、市场结构,为试点的可持续性运行和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保险+期货”业务的发展 

  1.品种丰富多样化,满足多群体需求 

  现在“保险+期货”业务覆盖品种以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为主。未来将有更多品种上市,包括生猪、花生、干辣椒、咖啡等等,“保险+期货”业务可以覆盖更多农产品和更多农业经营者。此外,未来交易所可能会推出天气衍生品以及水产品等非土地耕作生产的品种。天气衍生品可以包括温度、降雨、降雪等影响农业的天气指标,使得自然风险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规避保障,促使“保险+期货”试点更加全面覆盖和满足农民和贫困户的实际需求。 

   2.精细化定价,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借鉴美国“保险+期货”成熟模式,对农产品、牲畜类保险构建价格、保障时间、保障水平等精细化定价。投保人可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保障水平和保障时间,降低保费支出,实现产业投保人群的最大化。相关农业品种产业链主体参与度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保驾护航。 

  (撰稿人:瑞达期货徐志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