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情缘

 浔庐山水 2021-03-01

六十年沧桑巨变,虽叹“泪与湘江一样流”,但怀念湖南乡谊之情却至老不衰

中国近代颇有书香门第、世家显族,“义宁陈氏”即其中之一。与其他世家显族相比,“义宁陈氏”不以权势、豪富名世,只有书香一脉,绵延不绝。陈氏一脉的发端,似乎已然成为中国近世学术文化正统的代名词。

翻阅《陈寅恪的家族史》,在那些厚重而繁杂的历史文献背后,我们不难梳理出从陈宝箴到陈三立再到陈寅恪诸兄弟这一家族的发展脉络。在他们身上,湖南情结的烙印是如此清晰与耀目。可以说,湖南既是陈寅恪家族的兴盛地,亦是其由政治世界走向文化世界的起点。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情缘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于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左起康晦、隆恪、新午、方恪、寅恪

岁月悠悠,先生口中的第二故乡,早已隐匿在城市的喧嚣中。而我们,似乎总能借助那些尘封已久的人与事,一品他内心的愁苦,与他眷恋故地的无限情愫。

湖湘旧事

按照古人“三代承风,方为世家”的说法,一个家族必须三代都崛起了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才可称得上“世家”,而“义宁陈氏”恰好符合这一条件。追根溯源,正是父辈的传承和积淀,才有了大师的炼成与薄发。

清同治初年,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以举人身份入席曾国藩戎幕,官至湖南巡抚。因军功得“以知府发湖南候补”的陈宝箴遂即将家小从老家迁至长沙,祖孙三代租居在周宅靠通泰街一侧的部分房屋中,由此开启了陈家定居长沙的生活。

陈宝箴对湖南的风土民情极熟稔,他是晚清巡抚中改革思想最为开放的执行者。在湖南执政三年,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湖南的风气为之大变,湖湘文化从此崛起于南中国,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这些文人学士几乎主宰了中国一个甲子的命运。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情缘

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南昌(1899年)。左二为陈寅恪

陈三立是陈寅恪的父亲,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细算陈三立的“长沙光阴”,一共历经二十二年有余。在这里,他不仅读书、写诗,娶妻、生子,而且为父亲推行新政设立了“名士行”。

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新政急需人才,求贤若渴。陈三立从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为此,他多方结交有识之士,一时间,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皮锡瑞和熊希龄等名士齐聚湖南,成为陈府的座上宾。宾主时常聚集在他的书房中,“相与剖析世界形势,抨击腐朽吏治,贡献新猷,切磋诗文,乐则啸歌,愤则痛哭,声闻里巷,时人称之为‘义宁陈氏开名士行’。”

陈三立居长沙其间,创作了大量诗文。诗家评论这些诗说:“对了解清末长沙社会风貌、名胜古迹、士人心态,以及研究陈氏与长沙社会名流的交往具有重要价值外,且诗风高逸冲淡,不露锋芒,堪称同光体代表之作,弥足珍贵。”

“鸳鸯自飞风自起,剪尽愁痕一池水。何处凌波更渺然,萍丝荇带镇相牵。”陈三立笔下的蜕园春景美不胜收,清末长沙的春色更是一览无余。在其心中,蜕园是理想的家园,湖南是文化的摇篮。

三回故土

陈寅恪晚年曾写信给杨树达说,我出生于长沙周南女中刘蜕故宅,此地风水不恶。由此可知,在这位大师的垂暮之年,对这片出生的故地都保有着极高的评价,同时夹藏着这位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回乡之路漫漫,重踏故土也不过三次之多。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但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这些故事透露出曾有的美好时光,和陈寅恪心中不舍交织在一起,带着一种怅然又无从驻足的失落。

1910年,时年20岁的陈寅恪选择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回国。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情缘

留学日本时期留影,右为陈衡恪,中为陈寅恪,左为陈隆恪

1916年秋,陈寅恪应二哥的邀请重踏故土,这也是他离开后第一次回长沙。当时,陈寅恪的二哥陈隆恪写了一首诗赠予陈寅恪,以作留念。“落眼楼台温梦寐,攀天双桂拾秋风。廿年兴废供弹指,往事迷离共断魂。”旧时,蜕园的东西内院各种了一株巨大的桂树,大可合抱。童年时,二哥常与弟弟们嬉戏打闹,也就有了此句。无忧的日子已远去,彼时,求学救国成了这代人肩上难以卸下的重任。二十年来,桂花开落无痕,树下嬉戏之人却早已了无踪影。

1917年秋天,陈寅恪又回了一次长沙,住在寿星街的雅礼学会。据他的侄儿陈封怀的《回忆录》记载:“第二次和六叔在一起是南京,他刚从长沙回来。”

1951年,陈寅恪在广州《寄瞿蜕之》诗也提到这次长沙之行。“儿郎涑水空文藻,家国沅湘总泪流。此日人天无上策,旧京宫苑有边愁。论交三世今馀几,一别沧桑共白头。”诗中,“家国沅湘”是回忆祖父任湖南巡抚时情景,亦是他儿时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1937年11月27日晚上,冷雨中的一列火车把陈寅恪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女儿送到了长沙,这是这位大师最后一次踏上故土。

陈寅恪家族的湖南情缘

20世纪60年代,陈寅恪全家福

在女儿们的回忆中,虽然这是陈寅恪和他兄弟姊妹们的第二故乡,但重回故地,陈寅恪的心情并没有什么好转。战事吃紧,父亲病故,加之流亡的颠簸,让他的心情颇为沉重。

彼时,文夕大火还未发生,无论是陈寅恪的出生地——通泰街的蜕园,还是后来他的爷爷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后他们全家居住的官邸,都还在。会说长沙话的陈寅恪,显然是有意不去面对曾见证过他家族荣光的庭院。

1957年,在温暖的广州中山大学的寓所,陈寅恪终不禁又一次想起了他和他的父辈以及他的兄弟姊妹在长沙的那些时光。

“望断衡云六十秋,潭州官舍记曾游。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1898年11月,维新运动失败后,陈寅恪随父祖离开长沙,走的是水路,船上除了一家老小近20人外,还有他祖母的灵柩。其情状之悲切,难免让陈家人不愿再回眸。

或许,那些徜徉在童年时脸上欢乐的时光早已不在,那些郎朗的读书声早已淡忘。曾极力逃离的,也终将一一回到陈寅恪的记忆中,凝结在他与湖南的情结里落地生根。

文 | 欧阳仲元

图 | 来源于网络

【来源:力量湖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