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成果】文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

 囡波湾生物 2021-03-01

摘要:文史不分家,这是学科内无可争辩的事实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一、文史学科的融合渊源由来已久二、如何理解思维素养这个概念三、文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有着无限的内在潜力四、文史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技巧与方法1、精析巧练,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2、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注意把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出来3、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要有梯度,而且尽量要把客观性命题转变为开放性的试题五、小结文史学科在推动学科融合方面应该带头,因为资源甚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上,责无旁贷。

绪论:文史不分家,这是学科内无可争辩的事实。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和思维模式也在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学生接收新知识、技能、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容量更大,内容更杂,往往鱼龙混杂,一时难以分辨,因此导致很多思维没有定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正思潮的影响,从而动摇了自己最初的信念和梦想,导致学业退步,乃至半途而废,让许多为之付出的家长、老师们失望。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目睹此情此景,着实感到无比的心痛,因此想就文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谈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文史学科的融合渊源由来已久

春秋时期的老子,就是周朝的一个史官,可是经过他的潜心研究与著作,一部东方经典哲学名著《道德经》终于问世;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含冤受屈,洋洋洒洒著书百万言,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虽然是一部史书,但是其文学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历代的文学名著。宋代的司马光编纂的史书《资治通鉴》等等,很多很多的史学家,他们其实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家。在外国,也是如此,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往往精通很多学科,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但他们在许多的学科领域都有很出色的成就。近代的达.芬奇、牛顿,他们更是学科融合的代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融合,尤其是文史学科的融合,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如何理解思维素养这个概念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思维素养就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都能通过自己较为缜密的逻辑与抽象的思维来解决教科书中留下的问题,效果也很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缺少自我管控和理智思维的能力,离开了帮助便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实际就是思维素养没有培养出来,导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独立思考了,显得那么的无助。因此说思维素养小到一个人来说,决定着未来的前途。大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决定着这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何其重要。

三、文史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有着无限的内在潜力

中华五千年浩瀚的文明史,有太多的可以用来挖掘的精华,这些固有的文化资源便是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最佳媒介,因此每一个文史学科的老师都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宝贵的而且是无偿的资源,这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后世珍宝。

从2500多年前的孔子说起,他创办私学,弟子三千,为后世开创了仁礼思想的先河,也被人们称为圣人。他的思想里面在今天而言仍有许多对培养学生思维素养方面可以借鉴的能量。战国时代出国的大夫屈原,忠贞为国,却遭到小人排挤,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他的思想无处不映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芒,这难道不是培育学生思维素养的宝贝吗?还有诸子百家中的,例如老子、孙子、等,他们之所以能给后世留下国粹,也是与这个时代的思维开放有着直接关系。

汉代的司马迁,能把一部史书写得如此津津乐道、引人入胜,实属不易,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不要向困难低头,应该迎难而上,培养良好的思维素养。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也是层出不穷,典型代表当属陶渊明,他的思维模式就与众不同,他曾经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南山,种田务农,好不惬意。

唐宋时代,文学名士辈出,诗词歌赋样样都是上品,其中像李白,他的浪漫主义风格难能可贵,给后人的文学创作带来想象的空间。杜甫的现实主义,苏东坡的豪放,辛弃疾的爱国,周敦颐的清高……所有的一切人,他们实际上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填充了无尽的素材和能量,教我们如何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近代时期,我们国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能逆潮流而上,心系民族,写出无数慷慨激扬的文字,鲁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弃医从文,不畏强权政治,敢于立在潮头。还有很多,闻一多先生则是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正义。不用再多举例子了,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永远都挖掘不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有价值的素材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培育他们正确的思维素养和模式,将是多么的有利啊。

历史学科其实包含的潜质素材更多。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从古至今,我们翻开来仔细查看,就不难发现,帝王也好,平民也罢,在朝代更替之际,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推波助澜,往往也因为某个人而改写历史,他们顺潮流而生,从小就有一种敢于挑战的思维方式,所以才会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成功。例如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思维敏捷,不同常人,所以成就自然显赫。像刘邦、朱元璋等,皆出身草莽,可最终却拥有了天下,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值得深思。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也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人民的彻底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培育学生思维素养的核心素材吗?所以说,我们不缺素材,缺少的是挖掘素材,并且把它融化到学生的血液里的能力。

四、文史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技巧与方法

1、精析巧练,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

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吃等食,造成学生思维智商的严重退化,平时抄抄写写,不动脑筋,考试的时候,题型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必须在方法上下功夫,语文和历史课堂则更要培养学生努力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把瞬间迸发出的灵感与火花释放出来。所以说,老师要坚决放弃一言堂,要通过精析巧练的方式,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注意把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出来

课堂内外,都是展示学生才能的主战场,老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信。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个可是需要耐心、细心、真心、苦心、宽心的,因为从一开始,学生们大多胆小,不敢发言。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使得课堂失去活力,一潭死水。几年下来,学生不是越来越聪明,而是越来越麻木了。所以,每堂课老师都必须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我参与、我思考、我收获,使得学生在互动中寻找到快乐。文史学科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应该带个头。

3、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要有梯度,而且尽量要把客观性命题转变为开放性的试题

这也是困扰许多老师的根本问题,因为有考试的存在,升学率和成绩的限制,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让学生记牢,这样就没有了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了。那么怎样做才能多多创造出这样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呢?笔者认为,老师在平日的问题设计是关键,尤其是在非毕业年级时,老师必须把学生的思想素养训练出来,否则毕业时很难出成绩。那么文史学科都应该设置哪些问题呢?笔者看来,问题应以探究式为主,间以趣味性为辅,问题设计的应该由浅入深递进式生成。比如,在语文中对人物的分析,就不要拘泥于已有的评价,让学生发挥想象,不要动辄一棍子打死。历史课堂上创造情境,可以让学生学会穿越,在不同年代的环境和背景下,体会历史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以及重大历史人物能够随潮流而动,改变人类命运的担当和勇气。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给我们以一个较为深刻的启示:文史学科在推动学科融合方面应该带头,因为资源甚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上,责无旁贷。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多学习,跟时代接轨,把身心全部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和学生共同进步。另外,各学科的教师也要协同配合起来,合力打造方可大获全胜,相信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的明天培育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哈尔滨市巨源第一中学

END


微信号:hrbjyxh
哈尔滨市教育学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