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思维与素养,教师如何破解新课标中的“重难点”?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04 发布于浙江
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与新名词,核心概念下的大单元如何设计、跨学科教学怎样开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怎样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纷至沓来。教师们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或许已经探索出了解法,也许还存在些许疑惑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成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李霞立足新课标背景,对一线教师关心的系列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教师利用假期再次研读新课标,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









图片
本文共4360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769篇原创文章

周二

策略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更好地落地新课标?

※ 如何将学科思维跟教学有机融合?

※ 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怎样通过引导来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智汇:2022年新课标颁布之后,课标里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名词,包括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等,这些新理念和新名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关于学校和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新课标,您有哪些建议?

李霞: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们一线老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践,明确课堂改革的四个价值取向,即强调综合、突出实践、重视思考与素养导向,并且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我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1

分解与表达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向,所以怎么样聚焦核心素养制定可实施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目标制定的方法,从教育学原理的视角来讲应该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认知、情感,还有技能的行为动词。老师可以尝试先从分析的视角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表达出来。

2

将素养目标贯通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我想提的第二个策略是将素养目标贯通到我们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最为欠缺的就是学科思维的深度参与。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对学科思维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界定,而且对不同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思维水平也有一个刻画。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再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达到的一个思维水平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图片

另外还有一个抓手供大家参考,就是我们要主动学习,积累足够多的本体知识。作为老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思维,明白孩子们是怎么思考的。所以了解学科思维、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特点以及思维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本领。因此我也建议大家深入学习和研究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学科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体现学科思维教学的基本策略等方面。

比如像林崇德教授、胡卫平教授主编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大家也可以去学习一下,以此明白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基本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根据孩子们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需要给予他什么样的帮助。如果老师在这方面积累更多的本体性知识,发展自己对学科思维培养的策略,那么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

探索聚焦核心概念的教学

策略三,要探索怎样去聚焦大概念或者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本版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学科观念的培养,学科观念的上位就是通识性的大观念,即对整个人类社会、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

图片

大观念的形成通常依托学科观念的建立,学科观念建立之后,孩子们就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将来他就能够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相对完整的、系统的、带有个人色彩的基本思考和看法,这也是新版课标修订特别需要老师们做到的一件事情。

首先我们要考虑清楚什么是大观念,比如说真善美、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等等,即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终极的追求和看法、认知,落实到我们学科中来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每个学科的大观念都是素养——即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清楚了这个之后我们再将这样的上位学科观念分解,使其变成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形成的学科概念。在学科概念的下位,我们再用知识点、概念点、思维点或者是态度点去进一步表达,把它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

要想做到上述所说,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再将我们每一节课要和学生共同形成的学科知识纳入或者归入到形成学科观念及大观念的体系里。比如说科学学科有13个核心概念,贯通了1-9年级的学习,那么这13个核心概念和我们日常教学中具体的内容点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怎么样让我们的教学指向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深入思考和剖析策略,形成一个观念箭头。

图片

4

优化学科实践

第四点是怎么样真正开展学科实践的问题。其实开展学科实践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教书这么多年,日常教学过程中会习惯性地让孩子们去进行课外交。比如让孩子到社区里或者到拿图书馆去做一个学习,这其实已经在完成学科实践了。

只不过我们要优化原来的学科实践,让它更加能够指向一个“系列培养目标”的达成,让孩子们通过学科实践,有一个能够达成的素养水平。让学生在学科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发展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将原来的课外活动赋予一个新的素养内涵要求,就能够实现新课标所需要我们去完成的改革。

图片

思维智汇:刚才在您的表述中,也谈到了学科思维在课标里面的一些体现和具体落实方法,您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案例再谈一下,一线老师如何将学科思维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李霞:这个就比较多了,我们分学科来讲。

1

科学学科

以科学学科为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们非常熟悉的就是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这8个要素它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是每个要素也可以进行调整。

再比如,在提出问题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势必要指导学生基于大量观察和感知去进行归纳、概括、甄别,从而去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发现一些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个过程就体现了思维方法的训练。

围绕问题提出以及假设的过程中,学生一定是基于经验和已有认知的一个初步判断,这种初步判断可能会很感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他把这种很感性的东西变成一个有理有据的科学推理过程。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初步的假设,我们要问:“你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就会举出很多的例子来,他举出的例子其实就是基于具体例子的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这又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图片

再比如学生向全班同学去表达自己的科学发现,进而去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时,他会说“我在刚才探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刚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要让他有论证的意识。即在他推理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还要知道反方的观点,而且也准备好了去驳斥反方观点的论据

同时,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也会用到大量基本的思维方法。比如学生说:“我发现力量越大,小车运动越快”,这时老师可能就要追问“你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一个不完全归纳概括,还是其他小组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于是你也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通过思维指向科学本质,一点一点渗透到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2

语文学科

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即每一节课的学习开始前,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材料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对学习材料整体感知的过程,其实是进行形象思考的过程。

图片

接下来学生在对学习材料进行理解、梳理、提炼、归纳概括时,会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会用到一系列普适性的思维方法。除此之外,语文学科还特别注重想象和联想,还有一些创造性的表达,这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合适的时机提出适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前进一步。

3

老师需要积累充足的本体知识

关于学科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关键还是老师要有充足的本体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科学思考的过程时,老师才能做得到心中有数,才能让孩子们按照一个严谨的、相对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一个思考过程,再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去形成观点。

图片

思维智汇:您刚才已经谈到,自课标颁布之后,越来越多老师都认识到思维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也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思维的培养。在您看来,如何判断一堂课是具有思维含量的

李霞:在课堂教学中,要判断孩子们的思维是否深度参与到他的学习活动中去,要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每一节课所设置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中的“学科思维目标”,我们一定要把学科思维目标理清楚、摘出来、想明白。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科学学科,学生常用的思维是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理解、模型建构、质疑批判还有创新思维,这是科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学科中也有很多重要的思维方式,比如数学推理、抽象概括等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图片

因此我们在制定素养目标的时候,就要想清楚学生在习得或者建构某个学科概念以及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需要采用哪一种思维方式来完成该活动?把对应的思维方式想清楚、凝练明白,再制定在目标中,从而利用目标来引导教学、学习和评价,形成一条思维线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除了我们预测的之外,更多地是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在真实课堂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而这也要求我们在预设的基础上能够有不断地丰富与提升,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图片

思维智汇:那么具体到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怎样通过引导来深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李霞:如果再找一个抓手的话,就是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清楚学生思维进阶的路线,以此设计比较合理的问题链

1

明确问题的不同类型

一般来说,课堂上会有一个指向目标的大问题,这个问题通常相对抽象、概括一点,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将这个大问题解析成几个下位的问题。关于这些下位问题的设计,老师首先要清楚问题的不同类型。

比如说有的问题是陈述性知识的问题,即“是什么”

有的是程序性知识的问题,即“怎么办”

还有策略性问题,即“怎么样更好”


老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这些问题的性质。

图片

2

理清不同类型问题所聚焦的思维方法

第二,不同的问题聚焦的思考方法也不一样。比如说陈述性知识的问题要建构概念,就必然涉及学生基于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分析与抽象概括,进而形成概念;程序性知识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学生基于问题而产生的一些初步假设性解释,且以这个解释为论点,形成论据和论证,这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更好的问题应该是策略性知识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需要动用高阶思维,即要比较、评价、分析、判断、决策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具体抓手,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去磨炼自己,让自己能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思维、行为以及情感上的互动。

图片

思维智汇:要实现深度思维的培养,思维型教学理论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基于您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您是如何理解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一线教师如何落实思维型教学理论,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霞:思维型教学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它的五大原理,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五大原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所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按部就班地按照思维型教学的五大原理设计教学也是非常顺畅的。

实际上五大原理是支撑我们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它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是它又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因此,将它融入到目标制定过程、教学设计活动、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就能形成一个思维型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框架,它是聚焦一定教学理论的一套互相影响、彼此关联的一个体系。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我刚才谈到了几个重要的要素,比如说思维型教学理论下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评价设计、师生关系营造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体系,而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每个要素都是可以去调整的。

图片

承载这些要素的是一个教学程序,那么在教学程序中,我们就要把握住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一个归宿点——即教学活动。思考:

每一个活动步骤是不是激发起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持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引发学生的思维的互动?

教学结束的时候有没有触发学生的思维迁移?


这4个思维型教学评价标准也成为了我们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依据。

我建议老师们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时刻用思维型教学的自我监控这一原理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过程,以真正实现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价值。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