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孟之反不伐(6-15)

 经义工坊 2021-03-02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军败撤退时,孟之反勇毅果敢,殿后掩护鲁军。孔子对他功不独居的品行给予高度评价。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伐:夸耀。

奔:军队逃跑为奔,败走。

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军败殿后者有功。

策:鞭打。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不伐,就是不夸耀、不自夸。本章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孟之反勇敢殿后,掩护鲁军撤退的情境。据《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大家争先恐后撤回城中,他最后一个到达。这时,他故意用鞭子抽打自己的马,对前来接应的人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不伐,就是无欲、守谦。一般人都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邀功、伐善都是欲望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真正放下欲望的人,才能自觉做到遇功不冒头、遇名不抢先,既踏踏实实履行职责,又时时刻刻守住谦卑,功力实至而在名利上却不为天下先,这便是“明明德”。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与孟之反相反之人,做了一点小事,取得一点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总要夸大其辞,自吹自擂,如此欲望太强,“德”如何能“明”?

学儒之人当为君子儒,就是要“学”“习”圣贤之道,放下名利,革除傲慢,不逞强好胜,不猜疑嫉妒,修养育成谦卑之心。《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六爻皆吉。地山谦卦,地在上,山在下。山本来高出于地,却反居于地下,喻示即使有巍峨高山一样的盛大功劳,仍以最低的姿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甚至低调到不为任何人察觉。

《道德经》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周易》有云:“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孟之反德礼兼备,冲锋陷阵时一马当先,兵败撤退时一马殿后,足见其无畏勇气。有功而不自居,不显己能,更不与人争,仁勇可嘉。以孔子“君子不争”的标准,孟之反实为君子。孟之反有功,实在无法推诿到他人身上,就推托说是马的功劳,其谦卑的人格品质、高深的仁德修养,得到孔子深深赞赏。

有人认为,孟之反的不伐,可以有效避免同僚的嫉妒、排挤,以免损及国家利益,间接反映出春秋时代政治秩序的纷乱。守住谦卑也好,免遭妒忌也罢,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每当处于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不露锋芒、居功不伐更是君子应有的修养。正如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诗作《孟之反》所云:“弃甲争先去,收兵殿后回。但云马不进,应自圣门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