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父语录:巧拿不如拙打

 tjboyue 2021-03-02

青少年时期,我和一般的男孩子一样,都特别羡慕那些力气大、能打架的人。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些从小一起玩耍、上学的孩子,往往在一起的谈资,就是谁谁谁有力气,谁谁谁能打架。那时候我们对附近几个村庄的好汉都能给排出名次来,就像梁山一百单八将一样。当然每个人心里的排位会略有不同,但一般一伙儿的孩子排名次序不会差很多。但由于虚荣心作怪,往往不同村庄的人排位前后顺序相差会很大一一自己村子里的往往会排在前面。

我心里最初的偶像是我的邻家大叔。那时村里人吃饭,所有田里收下的粮食,由颗粒变成面粉的过程,都是通过石磨研磨。那时我家草棚里有一盘磨,附近几家磨面粉都靠这盘磨。那种石磨是相当沉的,力气大的,一个两个人也不是推不动,但推动几步行,转几圈就不行了。所以各家磨面往往两三户凑在一起,大家一块磨,这样把劳力凑在一起干。我说的邻家大叔,就是长时期和我家合作磨面的人。我为什么崇拜他呢?因为磨面的时候,有时撒起欢来,可以把其他人通通赶走,就他一个,抱着磨棍,推动磨盘一路小跑,眼看着粮食粒顺着磨眼往下流,一盘磨的上下盘之间磨碎的粮食哗哗往下淌,扫磨的女人都跟不上趟。那种力大无穷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

我第二个崇拜对象是我哥哥。那时村里青年比力气,往往去打谷场去搬碌碡。——就是把横卧着的碌碡搬得直立起来。碌碡分大中小三号,那个最大号的,全村没几个靠单手单臂能把它搬着站立起来的,我哥哥就是其中之一。他人长得瘦,一米七八的身高,体重还不够一百二十斤。可天生力大,简直指似钢钩,偏偏心眼儿又灵,知道怎么使劲儿。每次多少人搬不动之后,轮他上场,只见他拖着枯瘦的身子,笑眯眯走过去,弯腰曲腿,一只手抠住碌碡一头紧贴地面的地方,一只手臂伸直,从上面抓住碌碡的另一头,前胸紧贴碌碡上部一侧边缘粗糙的石楞,腿下稍稍用力,身子稍稍一挺,那么重的石砣子就乖乖站起来了。有时为了炫技,还特意把抓着碌碡另一头给予助力的手臂高高扬起,除了一只手臂,身体其他部位完全与碌碡脱离接触……那种潇洒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周围观看的无不啧啧赞叹。

我们邻村还有更夸张的比力气方式:几个好汉像现代举重一样,大家比着托举胶轮大车的下胶(就是牛车去了上面的车厢,剩下下面的两个胶皮轮子和中间一根铁轴。那个玩意儿据说应该有三四百斤,中间车轴很粗,两手根本抓不过来。不像现代的杠铃,中间的铁棍粗细恰好适宜双手抓握)。就那么一个玩意儿,据说那个差不多有四百口人的村子里,有三个人能举起来。两个是体壮如牛的同胞兄弟,还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小个子。

这种事说起来多了去了。现在还是说跟武技有关的吧。

我念中学的时候,我们公社就开始有天津市的下乡知青陆续到来。到了我中学毕业下田劳动的时候,已经有两个渐渐有了些名头。出名的原因就是会摔跤。据说这两个在城里时都下过跤场,有师父传授。但他们下乡不是在一个村子,虽然都渐渐知道了对方,互相都不服气,但一直好几年没有过交集。

巧的是,其中一个下乡是在我姑姑的村里。因为常去姑姑家,跟那个会摔跤的就有了一面之缘。我又特别崇拜有武技的人,偶见一面,就显得十分亲热。

有一个冬天的午后,大约一点多钟的样子,那个知青兴冲冲到我家来了。——他从来没到我家来过,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有点诧异,也很骄傲,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我马上摆上炕桌,拿出一瓶白薯干酒,炒了一盘花生米,一盘鸡蛋韭菜,招待我心目中的英雄。

等坐下来说话,我才知道他特意跑我家来的原因。——那天是附近一个集市赶集的日子,他告诉我,在集市上,他和另一个会摔跤的遇上了。两个人相约一比高下。于是赶完集,两个人单独来到我们邻村的一片沙滩树林里。他跟我讲述摔跤的过程,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我一气摔了他三十多个!

他取胜的具体过程,使用的绊子都有啥,当时我听了是一片茫然,因为我根本在摔跤方面就是个大傻,什么扒拿、别子……一概不懂。能听懂的就是一个“背口袋”。“背口袋”是个俗称,学名叫“过肩摔”。通过那天他给我讲述的较技过程,我能知道,他最擅长的是过肩摔。据说,那天他把另一个“有传头”的哥们儿摔得心服口服,从此我们公社在摔跤方面就“天无二日”了。

进了城之后,在读书期间,我对谁有力气已经没多大兴趣了,只专注于会武技的。记得那时国家刚刚开放改革,各个方面都在去旧布新。在武技方面也一样,天津市停顿多年的摔跤比赛也开始了。记得那一次去天津著名的民园体育馆看比赛;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先有一个垫场表演,是两个年过六七旬的老先生,都头发花白,体型臃肿,走路都一擦一擦地不利索了。据说里面有一个是全国著名跤手“四大张”中的一个。因为只是个垫场,老哥俩开始比比划划地转圈,一旦接手,往往是一个喂,一个吃。就是说,一个故意卖破绽,让另一个摔。然后角色轮换。虽然是假摔,又都年纪大了,但毕竟都是行家里手,摔出来的姿势还是十分有观赏性。特别是过肩摔,那么大岁数了,那么重的身子,让人从背后往前一甩,扔出去好几米,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拜师之前,我面对面的遇到过两个武技能人。

一次,在解放桥(也叫法国桥,那一片解放前是法国人的租借地,桥是法国人修的。——也就是刘亚楼指挥四野解放军攻打天津胜利会师的那个解放桥)附近闲逛的时候,看见桥南面一座小楼的二楼窗户上贴个招牌:“教你防身技术,五分钟速成。”我好奇之极,小跑着就过了马路,找到那个教功夫的能人。是个身材短粗的汉子,外地口音,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摆着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这里是旅社,估计教师爷也是囊中羞涩,租的房间很小。

通过询问,教师爷说他有功夫,可以通过一个仪式,把他身上的功夫传递到我身上。对这类花里胡哨的伎俩,我自然也不会轻信。但我很想知道他的仪式是什么。即便得不到什么,至少也长长见识,开阔开阔眼界。

还没有进行功夫传递,他先表演一下他的技能,竟一下子把我镇住了。——他用手指尖戳木头桌子,一只手抬起来,重重朝下一戳,发出的声音之大,比一般人拿铁锤锤击发出的还要响亮!我当时拿过他的手指看,指尖比一般人显得稍稍扁平,其他也没什么两样。那时我心里想,不管他是不是个骗子,起码功夫是真的。

赋能过程很简单。就是他的两只手握着我的两只手,他闭眼也让我闭眼。我们都闭了眼以后,他低着头,嘴里念念有词。在他嘴里念叨的时候,我好几次偷偷睁眼看,见他一直闭着眼睛,不管他心里想得是什么,至少表面很虔诚。大约三分钟左右,教师爷睁开眼,松开我的手,道:可以了。然后,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只瓷碗(就是一般老百姓家里吃饭的那种碗),左手拿着碗的一边,让碗口朝着右上方向,问我:“我用一个指头把这个碗打碎,你信不信?”刚才看过他用手指敲击桌面的功力了,打碎这只碗算什么?我当然信。我说信了,他还是打碎了一只。然后问我,你能吗?我摇头。他说,你以前不能,可现在就能了。因为我已经把我的功夫传到你身上去了。然后从桌子底下拿出另外一只碗,道:“拿着。”我接碗在手,他给我调整拿碗的姿势,让我摆成跟他一模一样,道:现在你手上已经有我的功夫了,下面就看你的勇气了。心里要有个信心:我一定行!你只要心里想着行,就一定行。不过,你的功夫虽然有了,可手上的皮肉筋骨没经过训练,还抗不了太硬的东西。所以,你暂时先不要像我一样,用一个手指打。随后,他让我把大指、小指和无名指紧贴手掌,留下食指和中指伸着,道:我用的是一个指头,你暂时用两个指头,等以后皮肉筋骨练结实了,再用一个指头。然后命令我:学我的样,开始!

听到口令,我真没含糊,左手握着碗的一边,把右手食指和中指紧紧靠拢,高高扬起,然后拼命对瓷碗从里往外用力一击。结果确实出乎意料,那只碗真的应声碎裂了。只是,我的手指确实脆弱,中指的皮肉有个地方被划破了。碗被打破,教师爷叫一声好,不失时机地夸了我几句。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瓶药水,用棉签沾着,在我受了伤的手指上抹了抹。

赋能已经成功,就这个结果来说,交纳费用已经理所当然了。但教师爷很慷慨,还要买一送一。把我的伤口处理完了,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带出口儿堵头的皮球。他告诉我,那里面装着迷眼的药水,如果遇到强盗,你可以把皮球里面的药水朝歹徒喷过去,只要让药水沾到眼睛,对手就是再厉害也完了。接着,他让我先试验试验,看看灵不灵。然后,他拿着皮球,拧开盖子,让出口儿那边对着我的脸,随着他手上用力,一股水直喷我脸上。我的眼睛酸辣难忍,马上闭上了,泪水像泉水一样涌流。教师爷这时端来一盆水给我洗,洗了半天,那种酸辣感才慢慢减轻。勉强能睁开了。

交了费用,离开那里之后,回忆整个过程,我做出如下结论:这个教师爷确实有功夫,但他说能给人赋能,凭着和尚念经一样的嘟囔嘟囔,可以把功夫传递到别人身上,纯属骗人。我是这样想的:那种平常的吃饭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耐打击力,一般人用两个指头可能差不多都能打开,只是一个人若不是犯病,不大会干那件事。第一,那么干难免会负伤。第二,即便不负伤,打坏了碗不是还得花钱买,何苦来的呢?至于那皮球里面的东西,我感觉应该是风油精。——我离开教师爷呆的旅社,到了僻静无人的地方,我从兜里掏出那个皮球,拧开出口儿盖子,又挤出几滴看看,闻了闻,进一步认定是风油精。只是,教师爷为了省钱,估计也是怕把人眼睛弄伤了,就在风油精里兑了水。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见识到了一个练家子可以把手指可以练到多么强悍。我估计,那些精于用手指点穴位的武术家(如果有的话),就应该有这样的手指。

也是在那几年,我还见识过另一个手上有功夫的武师。

那是在河东区体育场,里面开了个武术学习班,教头应该属于少林派武师。开学第一天,武师教捕虎拳(大概名字是这样叫)。教拳间隙,学员们问教头,如果有人从后边把自己抱住了,应该怎么破解?教师爷说,可以有一千种办法。现在他可以先使用一种办法让大伙儿看看。然后问,谁来抱我?

那时我就是个愣头青,马上自告奋勇,来到教师爷跟前,从他的身后,把他紧紧抱住。——后来看《沈醉回忆录》,他当初教学员的时候,有人也像我这样当愣头青,要试验一 下沈醉说的打法是否灵验。沈醉在书里写道:为了让学员们服气,也想自己试试手,特意把手下得重了点儿。结果一个打击之后,该学员躺床上好几个星期都爬不起来(意思大概如此,因为看书的年代久远,有些细节或许记得不那么准确了)。

但我们的教师爷没像沈醉这么想,只是用真功夫,一下就把我的搂抱破解了。

说来非常简单:我在后面把他紧紧抱住,以为他一定脱不开。因为就我的想象,这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但我感觉他身上猛一绷紧,然后,我在他胸前交叉紧握的双手,忽然虎口处遭到一下电击,情不自禁马上松开了。事毕,我站在那儿愣着眼儿看眼前的教师爷,简直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绝技。

后来知道,他的手指练得特别有力,按的又是虎口上的穴位。

虽然武师手很善,也有真功夫,但我跟着上了几堂课,还是没能坚持下来。原因是,我感觉,教头的功夫确实是真的,但跟那个在解放桥附近旅馆弄神弄鬼的人一样,功夫都是真的,可你要学到他那程度,可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那时我在念书,学习很紧张,哪里有那么多闲工夫啊。

真正认识师父已经是我四十出头的时候了。当时我去公园锻炼身体,看见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在指点一个穿军服(大概是武警服装吧,说不准了)的青年在打拳。我看了一会儿,等两个人闲了,我上前去搭讪。知道老爷子的父亲——也是他的师父——当年在天津有名,是形意大家李存义的弟子。当时我年过四旬,身上已经有了这病那病。而且,那时业余时间也已经很充裕了。在这种情况下遇上高人,我毫不犹豫提出要跟师父学习。师父也很痛快,道:没事就一块玩玩儿吧。——从那以后,我算进了师门了。

所谓“三年武术不如当年跤”,我就是在师父场子里最初听到的。然后听到就是:“巧拿不如拙打”。

说起擒拿的手法,有人说有三十六拿法,有人说有七十二拿法。但就我现在的看法,那些讲的无非是基本拿法,具体到应用于实战,根据当时不同的体位,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格斗形式,手法随机应变,应该是无穷无尽。如果刻意总结为多少拿法,然后依法为之,就未免刻舟求剑了。

我听过不少老师讲擒拿。但记忆最深的一次,还是第一次跟师父见面时他给我讲小缠。就是我的一只手抓着他的手脖子,他一手按住我的手背,然后翻腕转体,用反关节的手法,把我的手腕制住。说实在话,那一次师父说要用小缠的手法制住我,我心里完全不信。我师父身材非常瘦小,那时六十多了,小胳膊细得像麻杆,他怎么可能制住我?他让我抓他手脖子的时候,我就故意使足了全力,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有真本事。师父大概知道我的意思,嘿嘿笑,道:劲儿全使出来了吗?我依然不松劲儿,道:好了。师父从对面朝上看我一眼,轻轻转身——说实在话,真看不出他使劲——不知不觉,我的身子跟随他转过去一点点,腕关节就像要脱节了一样,被弄得一下不敢动。师父手善,适可而止了,要是他继续使劲,转体角度再大一点,我是一定要被按跪地上了。

师父松了手,看着我还是嘿嘿笑。那时我不光心服口服,还特别想知道他是怎么用力的。但没等我开口,老人家一甩一甩走一边去了。现在说句实在话,这么多年了,我和很多人聊过小缠,也让很多人缠过我,但论手法之巧妙,还属师父缠我的那一次。——你完全感觉不出他用力,自己也没感觉痛苦,就是那么轻轻松松被拿住了。遗憾的是,师父去世已经多年了,他理解的关于小缠的用法,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也就是在那一次,师父告诉我,擒拿就是游戏,巧拿不如拙打。真正面对敌手,万万不可一心想着用擒拿。到底为什么,他到死也没认真讲过。但这么多年,我通过自己练拳的体会,也通过不断和练家子探讨,知道他的话无疑是真理。理由很简单:使用擒拿手法,必是先要抓住对方,然后才可施技,如果两人水平相当,你还没抓到对方,对方已经打到你了。如恰巧是强手相逢,一旦被打击到,恐怕胜败就分出来了。——想一想吧,真正练过的拳头,裸拳打在脸上,流血裂骨不是很简单吗?弄不好脑震荡了。如果打在前胸,心口窝、肋骨,哪里受得了?要肋骨打断了,或心脏痉挛,还怎么打下去?如果双方都不是强手,后果倒不至于这么严重,但一心要用擒拿的人,也势必要招招被动,不断挨打。

擒拿的手法并不是不能用。但要看对手强弱。如果对手显著弱于自己,倒不妨试一试。一旦发现不行,也不要执着,马上换用打法。当然了,如果差距足够大,比如大人对童子,强男对弱女,那就“西施宜笑复宜颦”,变成闹着玩儿了。

目前擒拿手法用得最广泛的应该是警察了吧。之所以如此,我想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警察们都经过专业训练,手法娴熟,身强体壮,而他们所针对的对手往往是武技素人。尽管有些是街痞市霸,但真正有的往往就是心狠手辣,一旦讲究起技击术,估计多半是大傻小白,是没能力较量的。第二,警察们职务所在,总不能动不动就打伤人吧?所以,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要尽可能用擒拿手法。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降服对手,给对手戴上手铐。

最后说一句,如果练得手上有功夫,最好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否则,一旦伤了人,进了那铁网围着的四面墙,人这一辈子就毁了。

师父语录:巧拿不如拙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