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勾践剑埋在地底2500多年,出土后还锋利无比,全赖古人黑科技

 剧透历史 2021-03-02

1965年,考古人员在湖北荆州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青铜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身刻有两列鸟篆铭文“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经考证,原来这就是春秋末期闻名天下的“越王勾践剑”!它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国家一级文物。

此剑极为华丽,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一看就是权贵用的。

离奇的是,越王勾践剑虽然在地下埋了2500多年,却没生锈,出土后依然锋利无比。据说专家们拿它对着一叠白纸进行测试,只见轻轻一划,便直透到了20层纸,其锋利程度令在场的所有人无比惊叹!

时隔2500多年,这柄青铜剑不仅没有生锈,而且还能保持锋利的原因何在?

因素很多,先说其铸造工艺。此剑出土后,多个权威部门联合对其进行检测,发现越王勾践剑锡含量为16%-17%,这个范围内的含锡量,既能保证剑身的强度,也能保证剑身的抗张强度和延伸性,是青铜剑最为合理的含锡量。

而且,剑身铅和铁的含量极低,应该是通过选取上佳的材料,或者通过精炼去除了其中的铅铁成分,进一步提升了剑的质量。

同时,剑身表面处理时,可能还使用了铬盐氧化工艺,使其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物,保证了剑身能够经历长时间而不易生锈。不生锈,也就不会影响其锋利度。

只不过令人不解的是,“铬盐氧化工艺”在20世纪30年代才被美国人掌握,并申请了专利,春秋时期的铸造大师们是如何做到的?

除此之外,还检测出越王勾践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锡、铜以及少量的镍、铁、铝、硫组成,这些物质的使用比例极为特别。

整体而言并不均匀,剑脊含铜较多,铜的韧性好,所以剑身的韧性就更好,更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分的含锡量更高,这样就增加了宝剑刃部的硬度,使其锋锐度保留至今。

也就是说,同一把宝剑,剑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金属配比,这可就厉害了!表明在铸造的过程中,至少得分两次浇铸才能使剑刃和剑身复合成一体,这种工艺被称之为“复合金属工艺”,很复杂。

通常认为,复合金属工艺在近现代才发展出来,但越王勾践剑的出土,颠覆了这个认知,证明了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掌握了这套复杂的工艺。再加上前面提过的铬盐氧化工艺,不得不说,老祖宗真聪明。

当然了,宝剑要想千年不锈、锋利如旧,除了铸造工艺经得起考验,还需要有良好的收藏条件。

越王勾践剑被发现时,位于墓主人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等于是在陵墓的最中心位置,紧贴着墓主放置。

而这个墓室,全部浸泡在地下水中,被地下水密封,隔绝空气,形成一个特殊的保护层。换言之,墓内所有文物,都没有暴露在空气里,被氧化的程度很低。

顺便说一句,很多出土文物失去原先的光华色彩,都是因为氧化反应。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人家本来是有颜色的,经过氧化,全都变得灰扑扑。

密封的墓室环境,是越王勾践剑的第一层防护。第二层防护则是墓主的棺椁,棺椁层层包裹,四周塞满了白膏泥,又形成一个隔绝空间。

第三层防护,就是装剑的漆木剑鞘,这是最重要的一层。同个墓室内,还有另外三把宝剑,都有不同程度的锈迹,唯有越王勾践剑完整如新,为什么?因为另外三剑的剑鞘和越王勾践剑的不一样。

经研究,这个剑鞘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的作用。另外三剑没用这么高端的剑鞘,可能是因为它们并非越王勾践自用剑。

没错!“越王勾践剑”的特殊,还在于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也许正是因为自用,才会采用这么复杂的铸造工艺吧。

顶级铸造工艺,再加上绝佳的保护环境,墓室、棺椁、剑鞘,这三者构成了越王勾践剑完全隔绝空气的稳定环境,避免了氧化和腐蚀。又极其幸运地躲过了两千多年来数量众多的盗墓者,如此才有现在越王勾践剑的传奇。

有朋友可能想问,勾践作为越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代王者,他的剑怎么会出现在楚国墓群呢?对此,学者们有两种推断。

一种是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这柄宝剑可能是陪嫁,楚王又将其赏赐给本国贵族,贵族去世时选其陪葬;

另一种是勾践去世百余年后,楚国出兵攻灭了这个曾经十分强势的越国,自然也就缴获了此剑,随后便带回楚国,成为某位贵族的陪葬品。

遗憾的是,珍藏两千多年的越王勾践剑,却在1994年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中展出时被人为损坏,在剑刃留下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伤痕。2019年,越王勾践剑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再不外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