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梦史手札(四)

 临观山水 2021-03-03

中国古人很早便认识到梦是睡眠中的某种心理活动。

春秋末期,墨家祖师墨翟在《墨子·经上》有言:

梦,卧而以为然也。

也就是说,墨子认为,梦是人在睡眠发生的,以为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见到什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卿在《荀子·解蔽》中认为

心卧则梦,

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故心未尝不动也。

可见,荀子认为,睡觉时心就会做梦,可以是无目的地胡思乱想,也可以是有目的地出谋划策,所以心是时刻在运动的。

为了解释“鬼”出现的原因,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订鬼》一文中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并认为: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也就是说,王充认为,梦的产生与精神有关。

而东汉许慎《说文》则曰:
梦,寐而有觉者也。
即睡着了仍有所觉知,这与墨子的看法相一致。

东汉时期的王符在其《潜夫论·梦列第二十八》认为:

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
这是针对梦做了分类。他又说:
人有所思,即梦其到;
有忧,即梦其事。
还说:
昼夜所思,夜梦其事。
可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来自于此。王符还曾举例说:“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

北宋大儒张载在《正蒙·动物》篇中道:

寤,形开而志交诸外也;
梦,形闭而气专乎内也。
寤所以知新于耳目,
梦所以缘旧于习心。

也就是说,醒着时,感官开放,所以神志可以与外界相沟通;做梦时,则感官关闭,神气则封闭在体内而,根据人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制造一些意象。

南宋朱熹则认为:
梦者,寐中之心动也。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梦寐》中道:
梦造于心,其原则一 。
即认为梦是心神的活动。
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有言:“若夫梦者,亦神不安之一验耳。

明代以后,三教九流的见解,基本上合流了。梦,肯定是跟心神的活动,而心神在阴为魂,在阳为魄。梦发生在睡觉的时候,故梦主要与神魂有关。因此,宁心安神是治疗梦症的最常用的方法。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言:然魂魄所主者,神也,故安神为治梦要诀。安神常用朱砂、磁石、琥珀、珍珠、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小麦等药。
其他常用的方法还有:
(1)养血安神。中医认为,心血不足则神无所藏而导致睡卧不安、多梦。
(2)益气安神。中医认为,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则梦寐不宁。
(3)镇肝安魂。中医认为,若肝肾阴亏,阴不配阳,则阳浮于上,虚风内起,从而导致神魂不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