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黄媚:反思:专家型教师养成的必经之路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3-03

反思:专家型教师养成的必经之路

中山市桂山中学/黄媚

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中用“反思性实践者”一词道出专家型教师的特质。佐藤学认为精通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科知识的人并非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还需要跨越另一个关口——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会在具有“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着绝妙的反思,通过反思获得比“科学”“技术”更高级的“实践智慧”。一线教师如何进行反思,让自己朝着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前进呢?下面笔者以《祝福》备课为例回顾反思的过程。

反思有无进行教材文本细读。《祝福》作为鲁迅“归乡”系列小说之一,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它有着多样的文本解读。如大多数教师通过探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还有老师关注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卫老婆子、婆婆等),侧面分析封建思想对人的荼毒;有的老师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我”的视角对细读《祝福》的作用;有的老师从虚词“的”“了”入手挖掘鲁迅语言的精妙;有的老师抓住“春天”一词,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键节点都在春天发生,但她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刘爱红尝试以祥林嫂的死法启发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活”与“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解读《祝福》主题;肖培东老师则是从祥林嫂三次出现的眼睛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并不多余的描述,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运用能力……《祝福》有如此丰富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备课,但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进行文本素读,一遍遍阅读来挖掘创造性的角度。按徐飞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对文本“敲骨吸髓”式阅读。笔者目前想要尝试的角度其一是鲁迅“归乡”题材小说(如《祝福》《故乡》《在酒楼上》)的群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运用的归乡模式等;其二是鲁迅小说(如《祝福》《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群文阅读;其三是《祝福》中“次要人物”(或称“配角”“小人物”)的分析;其四是抓住文中某一个词“独取一瓢饮”,帮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至于后续选择哪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还需笔者多次细读文本和期刊后修订和确定。

反思有无坚持学情前置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说得多、教室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教师备课要时时将学生放置心中,反思切入角度和教学设计究竟是满足了自我,还是服务了学生。笔者非常欣赏肖培东老师2016年执教的《祝福》,他完全践行了学情前置的原则。比如上课之初,肖老师轻轻一问:“《祝福》这篇小说近万字,你都读出了什么?”此问实则投石问路,了解陌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程度,而不是自说自话完全按自己预设好的步骤进行。得知学生并不完全熟悉课文内容,肖老师竟然在公开课上花费15分钟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再次阅读《祝福》,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大胆和冒险的行为,然而他做到了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钱梦龙老师曾说:“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钱老和肖老师的教学理念让笔者反思备课《祝福》的思路,我的学生目前什么水平?他们会对什么产生疑惑?有什么是想讲而讲不出、想学而学不到的内容吗?要通过40分钟培养他们的什么核心素养?学生在高一下已经学习过《祝福》,如今拿到高二公开课讲,算是旧篇新教,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以及封建制度有了较深体会。学生对情节、形象、主题都已有所了解,那笔者备课的角度需要另辟蹊径,着眼于不起眼处或将课外资源引入,往“广度”或“深度”方向挖掘。

反思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流畅。深入浅出是考验教师专业知识功底、逻辑功底、语言功底的重要标准。一篇课文无论思想多么高深晦涩,都需要教师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般地呈现。备课《祝福》时,笔者查看了许多期刊论文,发现优秀课堂的教学环节一般为三个,多则繁乱,少则不均。如肖培东老师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说说祥林嫂的经历——赏析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寻找《祝福》里更多的不多余的“眼睛”;刘爱红老师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探人物——祥林嫂的“活”,剖析人物——祥林嫂的“死”,主题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并且,刘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对环节做过渡衔接,实现了课堂内在逻辑和外在环节的良好融合;还有很多优秀教师设计了模拟法庭、给祥林嫂建死亡档案等大情境,分小环节推进课堂内容。笔者后期确定好《祝福》切入角度后,也会借鉴各位优秀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审视环节是否流畅、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学生。

反思如何应对课堂突发情况。佐藤学提到,教师的实践具有科学都无法解释的“不确定性”。教师要做好课堂突发情况发生的心理准备,运用教学机智处理现场情况。比如肖培东老师面对没有预习课文的学生,选择了当堂留出时间供学生阅读,之后20分钟照样上出精彩。教师在备课时,可预设潜在的突发情况,依据课堂氛围生成教学智慧。当然,并不是说要设计问题想好标准答案,课堂是由学生、教材、学生、课室等元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场域,这个场域有可能发生任何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需要灵活处理,稳定或激活课室气息。

反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无所不包。笔者目前对《祝福》一文的反思仅限于备课阶段,后续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后,会再次反思不足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