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22

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祁文娟

我非常幸运能够赴济南参加“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与会的各位专家、名师对语文课堂的把控、对教材以及新课标的理解各有千秋,其中王岱老师所讲授的《祝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主问题的巧妙设置揭示文章灵魂

《祝福》是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文学形象:“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不懂得,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道路是: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祥林嫂”是《祝福》这篇课文的“灵魂人物”,对其人物性格的分析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王岱老师先提出一个主问题,通过对主问题的讨论,对文本中关键字词的咀嚼,来触及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对字词的咀嚼,理解文学作品,尤其是文章中前后重复出现的字、词,对同一人物的前后不同描写的细微差异来品味文学作品,咀嚼语言,好的作品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咀嚼来体会,同时要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理解作品,自身的感受最重要,有的内涵、意义需要自己去悟,从字里行间去咀嚼文本、咀嚼文字,才能真正地进步。王岱老师以“的祥林嫂”为题设置了一个主提问线索,学生们通过品读作者在课文中对“祥林嫂”两次外貌描写以及语言描写,以及人们对“祥林嫂”遭遇的反应的前后变化,通过几个字眼“陪”、“鄙薄”、“满足”的咀嚼、品味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不堪,以及祥林嫂自己的痛苦无法倾诉的苦恼,描绘地淋漓尽致。

二、关于小组合作中老师的作用。

对“……的祥林嫂”这个主问题的讨论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关于小组合作中老师的引导作用,王岱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与榜样。首先、要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问题以及答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正确地、科学地引导,并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新的问题,在巧妙地引出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向课堂的重点、难点逐渐靠近。老师不是生硬地将正确答案塞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加以合适的引导,水到渠成,得出合理、科学的结论。这就对我们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

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穿插有关“文学”、“美学”的相关知识。

起初学生们一致反映,这篇文章较为难懂,且读起来整体感觉比较压抑,王岱老师给大家引出一个美学命题,“难”的就是“美”的,之后同学们开始对《祝福》这篇文章渐渐产生了兴趣。美学命题一般比较晦涩难懂,但王岱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既符合高中这个年龄段的的认知水平,又为课堂增添了审美趣味。

四、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其他作品,穿插其他作家甚至是不同国家、种族的作家的同类作品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到人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的反应的时候,穿插了苏联小说家契诃夫的经典小说《苦恼》,通过对主人公“姚纳”的悲惨遭遇以及形象分析,帮助大家更深一步地理解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遭遇。

五、讲课文有“导入”还要有“导出”。

课堂要首尾呼应,王岱老师在本节课一开始的时候询问学生是否读懂了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的情节。学生普遍反映,这篇课文较为难懂,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情况,经过这一节课的分析,王岱老师再次提问大家还想不想再读这篇课文,大家普遍对《祝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既是对课堂开始“导入”的一个呼应,也是对课堂效果的一个检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本节课结束以后继续研读课文以及复习本堂课知识内容的兴趣,我觉得这个环节设置地非常好。

“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我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听了王岱老师的课以后,受益匪浅。王岱老师以及程翔等老师的课,也解决了我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惑,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在教态、教法、教学语言、以及对课堂把握、教材的理解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这次有幸能够走进几位老师的课堂,对我是一次洗礼。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逐渐改进、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真正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的“高效课堂”。

品味苦丁,茶香氤氲

青岛市第十七中学    郭  淼

鲁迅的文章,常如难啃的骨头,老师、学生敬而远之。本届名师课堂上王岱老师偏偏选了《祝福》来讲,我佩服她的勇气。听完课后,感觉王岱老师的课有声有色、可圈可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课堂不枝不蔓

鲁迅的文章对当代中学生来说,有些曲高和寡,篇幅不短的《祝福》,要让学生领悟其深层的内涵,不是易事。王岱老师《祝福》一课的教学主要围绕“你看到了 的祥林嫂”“你看到了的鲁镇”两大主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比较清晰,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因而,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教师的追问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当一位学生发言说自己读出的祥林嫂是被大家唾弃的时,王老师敏锐地就这一问题,及时展开一系列的追问:开始就唾弃吗?开始的同情是怎样的同情?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关于这个事情的反应?人们从要听祥林嫂的故事到最后的反感,中间还有没有别的情感?哪些字眼还特别刺眼?这说明听故事的人有怎样的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未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善于发现问题,进行艺术地追问,人物的形象分析不流于简单地贴标签,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深入。

三、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

课堂上,学生们就祥林嫂“撞香案”的情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这是祥林嫂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学生认为这体现她对女性尊严的追求,还有人认为这是其贞洁观在作祟……教师适时提出社会让不让祥林嫂再嫁?祥林嫂追求自由体现在哪里?她当时的反抗是基于什么的反抗?丈夫死了,女子有没有再追求自由的权利?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评价,思想的交流掀起了课堂的高潮。王岱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她在努力呈现学生的精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无疑是教育者的智慧体现。

四、为学生授之于渔

王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不失时机地告诉同学们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她反复提示大家,读文章一定要进入语言中来。她建议学生读作品时需渗入其中,用自己的体验去解读,他人的解读可能会误导我们,有些东西是要自己悟的。朴实的话语,在不经意间,渗透的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精髓。

五、教会学生爱上经典

上课伊始,王老师问学生们喜不喜欢《祝福》?回答是,喜欢的少,不喜欢的居多,学生普遍感觉鲁迅的文章太阴郁、凝重、压抑,让人看不到希望。王老师表示有同感,但她提醒同学们:“读进去,未见得就不是好的。”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对祥林嫂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不断深入的解读与领悟中,他们读出了鲁迅的“苦”,一如苦丁茶的苦涩,然而,这浓烈的苦涩,却回味悠远。

生活本是五味杂陈,文学亦如是,那些经典或许有些久远,但其魅力永存,好的教师善于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爱上经典。王岱老师的课堂茶香氤氲,让人沉醉其中。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